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北有高楼》之浅析

(2009-02-25 18:05:54)
标签:

杂谈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作品中,有无数灿若晨星的诗歌作品和诗人,他们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缔造了令人神往的华夏文明。但还是有一些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保存方式的落后而散佚与民间,无处可寻。如早期的五言古诗代表《古诗十九首》,以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包括诗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以及内心排遣不掉的忧郁与苦闷。为后来哀怨的思妇诗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从其中一首《西北有高楼》来具体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与语言特色: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首五言诗,以虚景实情的描写手法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感。诗歌的开篇写了“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将“高楼”与“浮云”相比,衬托了高楼的高峻,而“浮”字也是景物显得更加飘渺。然而正因为楼高,只能与浮云齐,反衬了高楼的孤寂,抒发了诗人的寂寥之感。随后两句“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则写了高楼的雕栏画栋,细致的描写从侧面刻画了高楼的辉煌气势。诗人想像楼上飘来的弦歌声不绝如缕,令闻者听之动容。“谁能为此曲”到“慷慨有余哀”六句是诗人听到了弦歌声后联想到自己所处的不遇境地而后悲伤:如此技艺高超的女子都不得知音,好像自己没有遇到赏识者一般。于是诗人许下“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愿望,希望两个孤独之人能相互做伴。

整首诗都洋溢着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悲寂。从董仲舒开创了“士不遇”的主题后,这仿佛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诅咒,如王勃、李白、杜甫等诗人。他们不乏才气,也有精忠报国的雄心,但都缺乏圣主,便有了“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等不平之鸣。然而这些诗人都是借别人之事、托外物之景抒发自己的苦闷。《古诗十九首》则以直白晓畅的方式直抒胸臆,写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抒发了当时知识分子心中共同的苦闷,其普遍性和典型性引起了自古以来千万读者的广泛共鸣。失意士子在穷困潦倒时所感叹的悲苦寂寞充满了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了无数同情与怜悯。而在《西北有高楼》中,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向世人呈现了这一主题。

一、虚实手法的运用

在诗歌中“高楼”、“弦歌声”等意象都是作者虚写的,但在虚写的基础上对“高楼”细致的细节描写又给人一真实可信之感,仿佛西北真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陡峭高楼在云雾缭绕中。而“上有弦歌声”则更是虚写。作者将自己满腔的抑郁与愁思比做不绝如缕、哀戚的弦歌声。诗人自己又自比站在楼下的听者。“清商岁随风发”写诗人将愁绪寄托于清风之中却始终徘徊不去。“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表面是对杞梁妻的同情,实则是对自己进退维谷困境的自怜。知音难寻,知遇者更难寻。因此诗人便幻想与杞梁妻一道化为“双鸿鹄,奋翅高飞”,脱离这个尘世,以求解脱。诗人渴望在一个不存在的人物来排解自己的苦闷更加深刻的写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只有在虚妄之中才能摆脱孤独无依之感。

二、托物言情的方式

诗人没有在诗歌中正面写出显示中自己的不得志与孤愤,而是借“高楼”、“杞梁妻”等意象托物言情。从想象出发,在孤立的高楼上杞梁妻借哀戚的弦歌声派遣孤独、寂寞之情,诗人以歌者知音自居,和对方同病相怜,实际是感叹知音难遇的心情。实际情感与虚幻景物相交融,呈现了一种完美、浑然的物我互化的境界。诗人直接出现与诗中,诗歌充满了凄楚,向读者扑面而来。诗人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托与鸿鹄,希望能奋翅高飞,得以实现,却最终不得不屈服与现实的黑暗。

三、叙事中抒情的手法

由于《古诗十九首》受乐府叙事诗歌的影响较大,善于通过是、叙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西北有高楼》中,诗人通过叙述在高楼听歌的经历,从如泣如诉的歌声中体会歌者的感情,在虚构的情节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四、精妙的语言的运用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大都纯朴自然,天真朴直,随大多为知识分子和文人所做,但其充分和现实生活相接触,对社会人生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再加上受乐府诗歌的影响,使他们的语言淳朴而生活化。如《西北有高楼》中的“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等语句,充满了生活气息,自然天真且情深意远,无刻意雕琢之感。实际上这些话语都是作者百般锤炼而来,才能“复得返自然”。他们高度精练概括的同时简洁晓畅,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其艺术魅力永不褪色。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里对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评价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诗十九首》开启了我国古代文学五言古诗的辉煌,并对后世影响甚大,如曹植、陶渊明等对其颇为推崇,模仿其艺术技巧,因此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古代文学宝库,是我们享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