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商鞅文化

(2016-11-06 19:40:20)

浅谈商鞅文化

 

 王俊杰 

 

  商鞅其人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卫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说的奠基人,政治家,思想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于二十余年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李悝,吴起的变法活动给与他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少好刑名之学”(法家说)。

战国时代,是一个各国征战兼并的时代,是一个唯国家实力论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解决争论的时代。一副兵战当道的社会现实,智慧如孟子,老子,墨子者未能扑捉未能渗透,而商鞅,能拨开纷繁复杂的干扰,直捣症结的关键,抓住矛盾的根本,足见商鞅的高明。到秦国后,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乡邑大治”,“国以此富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盛的大国。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西部大地上,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既没有后母戊鼎那么巨大(高133厘米)、厚重(960克),又没有毛公鼎铭文的鸿篇巨章(共刻497个字),更不似许多古代青铜器上饰有精湛、奇丽的纹饰,但它却是文史界无人不知的国家重量级文物,更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商鞅方升通长仅18.7厘米、高2.3厘米、重480克,但它器形完整、刻铭翔实,前后又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

春秋战国,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渐成长成熟,新兴地主阶级在一些国家继续招募人才、聚集力量,并纷纷展开变法,伺机夺取政权。与中原各国相比,秦国地处西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均相对落后,国内的贵族势力却十分顽强,内部矛盾尖锐。直至秦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继位后,力图强秦,并于公元前359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商鞅的主持下,变法发布的第一道是垦草令(即开垦荒地);秦国地广人稀,有大片土地尚未开垦。为奖励垦荒,规定凡经开垦的荒地,只要向政府自报田亩数,再由官府核定,就承认为私田。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还将旧有的100方步为亩改为240方步为亩。战国时,农业税早已成为各诸侯国主要的经济来源,土地被普遍开垦,税收必然增加,秦国也随之逐渐走向富庶。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年),秦国进一步推行赋税制,在开垦了大量荒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赋税的如实征收,统一度量衡必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春秋战国时,度量衡的不统一是很普遍的现象;在诸侯割据的国家,除了国君所颁布的公量外,不少卿大夫还设有家量,造成度量衡的极度混乱。商鞅为了保证赋税征收的公平合理,统一度量衡必然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了统一的度量衡,才能为田亩的丈量、赋税的征收提供有力的保证。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和强调对的精确统计,设治吏内史征收土地税,设少府征收人头税、手工业税和商业税,还要求地方官吏定期向中央上计,包括对库存粮食、垦田和赋税数字的统计等,因为如此,历代对商鞅改革度量衡,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商鞅为了适应变法的需要,坚持改革、健全度量衡制度,为达到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桶)的目的,还在每年春秋二季定期对量器进行鉴定。蔡泽对商鞅统一度量衡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商鞅统一度量衡,不仅加快了秦国强盛的步伐,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打下了基础。
  商鞅变法也并非一帆风顺,变法一开始便遭到旧势力的竭力反对。秦国大夫甘龙、杜挚首先出来公开与新法对抗,他们宣扬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大有从制度到器具一律不准有所改变之势,并唆使太子驷抗法,想以此来破坏新法的推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鞅坚持革新,不畏权贵,与保守势力进行殊死斗争,保证了新法的贯彻执行。商鞅统一度量衡对于加强秦国内部的联系,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秦国强盛的步伐发挥了作用,更为此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商鞅文化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坚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已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法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别于其他学说的教育理论和政策。其中杰出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韩非。

在商鞅变法中,商鞅细化了众多具体的法令,设计到行政管理,地税征收,刑罚制度,酒肉的价格,运粮制度,居住制度,劳动力管理,粮食买卖,音乐服装的控制,军队管理,矿藏资源的国有化,刑狱辩护制度等等相当丰富的法律条例。

这种以耕战兴国为纲,明细法令为目的的执政方式,使得商鞅及其所推崇的法家思想,就如一张巨大的网,牢牢的笼罩在秦国之上,深深的渗透进秦国人生活的每一个缝隙。纲举则目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代替了周朝所遵循的“礼”。

从而可以看出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依法治国这一思想的,为了后来法家思想的行成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商鞅也是明确提出性恶论这一法家人性论基础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

用文化眼光看商鞅

商鞅是法家行政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新法,也是法家以严酷的政治原则行政的标本。明代学者张燧《千百年眼》曾经夸奖他:“()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然而,商鞅对于文化的冷漠,也长期受到了历代文化人的批判。而儒家学者对他的批判,是不可以看作门户之见而予以轻视的。

《商君书》一书里面有大量的颂扬先王政治的文辞。《更法》一篇记载了商鞅驳斥保守派思想教条的最精彩的论说。他说,前世执政各取不同的原则,我们应当遵循哪种原则呢?历代帝王执行不同的制度,我们应当继承哪种制度呢?从黄帝、尧、舜,到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根据当时形势而立法,根据当时形势而制礼。礼法都是以时而定,制令也应当各顺其宜。所以说,管理国家没有一定的成规,只要有利于国家,是不必一一遵照古制的。可见,商鞅虽然反对法古循礼的政治陈规,但是又仍然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及至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古圣王作为信仰支持和政治号召。托古改制,是中国历代改革通用的策略形式。商鞅作为早期改革家,不能完全跳出先王崇拜的文化禁锢,是必然的。而当时改革领袖理论方面的贫困,也是与法家狭隘的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有密切的关系的。
       
改革是历史长河的高潮。
      
成功的改革家弄潮儿向涛中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与历代虽然踞于特别高的地位,手握特别大的权力,然而却只会惺惺作态的政治侏儒们相比,他们是真正的伟人。
      
商鞅正是这样的值得敬重的大英雄。不过,我们在看他的政治成就的同时,也应当仔细注视他的文化行迹。我们不赞同在描绘历史人物的文化肖像时,或者只用单一色调,或者随意涂抹过于浓重的油彩。对于商鞅的形象,当然因此而失真,也是不好的。

商州曾经是商鞅的封地,如何开发利用“商鞅”文化品牌,为商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笔者认为,我们还是要报着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合理利用 ,让“商鞅文化”现象的精髓永存,让“商鞅文化”现象的存异,继续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