嗮旧文:《天狗》旧事

标签:
《天狗》花鼓剧本贾平凹杂谈 |
http://s11/middle/5c77e837x8814c42b36ea&690
我凝视着老局长......
瞬间,我感到了力量的支持和无形的压力。同时,我也嗅到了从来没有闻到过的火药味。离开田局长的办公室,我骑着单车回到家里,老爸老妈早把我要吃的,熬得黄澄澄的稠糊汤端了上来,还给我煮了两个鸡蛋。团里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我这时的心情好了许多,我端起香喷喷的饭,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口,突然想起没有给老人家请安,便学着老戏里提袍甩袖的样子,拖着长长的腔调:“儿的生日,娘的难日。儿给二老请安了。”逗得两位老人哈哈大笑。这年我29岁。
我很快组建了排练班子。有丹萌老兄负责剧本的再完善,并聘请商洛剧团的田井制,费庆民,吴于等老师参与剧本的修改和剧目的指导。音乐创作,包括配器是李忠民,解文鹏,刘小敏。李忠民担任乐队的指挥。经过反复研究讨论确定,该剧的男主角扮演着是王全德,卢新田。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周淑引,庞晓霞。
该剧总策划和总统筹由我和丹萌兄负责。这时的丹萌兄好象不再是省群艺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工团的排练的工作中,没黑没明,没早没晚,因为他是我们商州文工团的女婿,他的爱人庞晓霞是本团的一员。
丹萌兄和晓霞在剧团住的房子不到20平方米。做饭,睡觉,会客,改剧本全在一块。房子虽小,人气很旺。高兴时他对我说:“兄弟,让你嫂子弄盘花生米,咱哥两喝两盅。”说着,便从床底下摸出一瓶“绿棒锤”(两元左右的太白酒),我两猜拳行令,喝个痛快。郁闷时,我两坐在他那比沙发高级一点的沙发上,他还是从床底下拿出一瓶“绿棒锤”,找来两个喝水用的玻璃杯,一瓶酒倒两满杯,我俩昂首举杯,一饮而尽,此酒下肚好像喝完了世间的焦虑和忧愁。丹萌兄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他的性格没变,还是那么爽。
花鼓音乐剧《天狗》剧组投入了紧张的排练,舞美也在紧锣密鼓的设计,制作。唱腔设计很快完成。步入文工团的院子,到处能听到练习《天狗》唱腔和合唱的声音,能看到练习《天狗》剧中动作的身影。全团上下热火朝天,《天狗》的排练形成了空前的良好氛围。在此期间,著名作家贾平凹曾两次来团观看排练,并进行座谈讨论。著名作家孙见喜也来团观摩助阵。时任商州市市长的雷生辉,来团慰问,现场办公,为团里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紧张排练《天狗》有了雏形。花鼓音乐剧《天狗》在导演手法上,采用了音乐叙事的设计,把现代音乐和传统花鼓巧妙结合,将现代音乐,现代舞蹈融入剧中。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采用了分场景,分光区的表演手法。何丹萌老师的剧本在贾平凹同名小说《天狗》的基础上,把台词提炼得准确精美,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音乐创作,绘声绘色,主题歌“天上的月亮一面锣,锣里坐了个女嫦娥。人说天狗想吞月,月缺月圆圆又缺......”贯穿全剧始终。主题音乐营造了空旷,凄凉,无奈的意境。烘托出“天狗”与师娘不能捅破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同时也给坐在轮椅上的,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师父造成了凄凉的撞击。女子剧情伴舞穿插剧中,画外音伴唱给剧目锦上添花,给观众留下了永久的音乐记忆,感染力极强。
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天狗》通过了彩排,首场演出在商州市影剧院举行,开演前,大家都捏了把汗,几个月的辛苦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能买帐吗?大家能满意吗?
这时,舞台大幕徐徐拉开,随着剧情的深入,音乐的感染,池子里一千多名观众渐渐进入了剧情。不多时,剧场迎来了第一个满堂喝彩声。掌声刺激了演员,刺激了乐队,刺激了所有演出人员。演出情绪空前高涨,第二次满堂好,第三次......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整整赢得了二十次全场喝彩声,这简直叫人们疯狂了。演出结束后,全体演职人员的脸上都流露出兴奋的光采,好长时间都沉浸在喝彩声中。第二天,票房热闹了,有定团体票的,有买个人票的,每场一千多张门票显得很紧张。这时团里不失时机的给全体人员分配了联系门票销售指标,并公布了提成比例。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天狗》剧组在商州影剧院实现了连演十九场的好业绩。在当时,戏剧受电影,电视冲击,戏曲演出处于低谷,其演出效果之好,演出场数之多是空前的。
时过十六年,2007年冬季的一天,我在西安出差,晚上到发廊理发,突然接到孙见喜老师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你把天狗主题歌的前四句给我唱一下,我正在给朋友唱,咋有点不准。”这时,理发的小师父已经给我头上推了一推子,但在电话里听到孙老师正在聚会,很是激动,不能扫了他的兴,我急忙给理发小师父说了一声就围着理发围裙,头上还打拉着梳子,手里还拿着电话,跑到发廊门前的路灯下,在电话里给孙见喜试唱了一遍,他很是满意。
《天狗》是令人难忘的,而更令人难忘的是在排练岁月中的心酸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