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段医院的旧事

(2009-03-23 09:30:46)
标签:

杂谈

情感

情趣

文化

休闲

娱乐

  “地段医院”这个名,在那个年代是很时髦的,也是很神圣的名词。

    在什么都匮乏的年代,能在地段医院工作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当大夫当医生,除了给人看病,受人尊重外,就连最难买的最缺贵的东西,象红白糖,猪肉等聘票供应的紧缺日用品也是优先照顾。因为供销社的人也需要紧缺的药品,只有相互照顾,才能各自生存。

    有一个不大的山区地段医院,全院的医护人员包括炊事人员总共六人。他们可谓来至五湖四海,有上海人,有西安人,也有本地人。尽管工作很繁忙,头绪很多,但他们以一个医生的天职和神圣使命,用自己的医术每天治愈好很多病人,把好多在痛苦中甚至在死亡线上的病人拉到正常人的一边,为边远山区百姓的健康付出了心血。

    现在,也许后人把这段历史已经忘了。曾经在这工作过的人早已迁移,有的甚至离开了人世。但就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曾经发生过的事,回忆起来,依旧是那么感人,记忆仍是那么清新。

    这个地段医院距县城有40里的山路。有些要命的病人根本无法送到县医院生命可能就完了,要在地段医院医治,但医疗条件又不行,医疗设施简陋,但又不能眼铮铮的看到病人的生命就此结束,于是,全院的人不管是看中医的大夫,,还是看西医的医生,根据本院的条件,齐心协力,把自己学到的医疗知识即兴转化为土法上马,用尽医院的全部解数,救活了无数的生命,为山区百姓健康进到了应尽的职责,深受山区百姓的爱戴。一次,医院的四名大夫全部下乡就诊,只剩下药剂师老杨和炊事员袁师。突然,四五个人抬着一个痛声嚎哭的妇女进了医院的大门。医院无坐诊大夫,只有由药剂师老杨临时接珍,经检查,原来是一位难产的孕妇,按照规定,这位患者必须住院检查后,进行手术。但根据老杨的经验发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大出血,其结果会导致母亲和婴儿双双丧命。假如送往县医院,患者经过40里的路途颠簸,肯定会发生不测。危机关头,老杨叫来唯一能给她帮忙的炊事员袁师,聘着老杨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她胆大心细的医术,在炊事员的帮助下,她成功地抱住了母亲和婴儿的生命,被传为佳话。事后,老杨想起这事是心有余悸,假如当时真的出了事故,出了人命,她肯定要受法的,想起来真可怕。但是,真正遇到救命的事,遇到救人的事,她还会冒风险的,她说这是人品,也是医德。如果不是这种思想支撑她,当时,她完全可以让患者送往40里外的县医院,大可不必冒着牢狱的风险。但是那母亲和婴儿的生命就难说了。

    地段医院的大夫们的生活很艰苦,每天两顿饭很简单的粗茶淡饭,只要能填饱肚子就算是很不错了。每当夜幕降临时,忙碌了一天的大家都感到肚子咕咕叫。夏天,上海来的高大夫,手里端着半碗水泡饭,西安来的李大夫手里拿着半个包谷馍,药剂师老杨烧了一大盆鸡蛋汤。全院的六人围在带着罩子的煤油灯下,算是聚餐吧。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看到他(她)们的脸色是高兴的,在这种光线下,看不见大家菜黄色的缺少营养的脸色,大家唯一关心的是用半个破鸡蛋和两根葱烧的蛋汤好久还没喝完,因为晚上汤喝多了,肯起夜,山里的厕所在院墙外,野兽出没,晚上害怕。

  这些啰嗦的事,早被人们遗忘了。不知老杨和袁师救的那母亲和婴儿活得咋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