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慧的《蝴蝶的尖叫》到木子美的“性爱日记”在网上公开;从新浪、腾讯这类宣扬情感、美容等话题的女性网站的出现到展示自身经历和美貌图片的美女博客的盛行;“女权主义”一直是新闻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女性也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在“女性博客”、“女性频道”等“女权”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一家号称“国内首家女权交友网站”的征友平台——淘男网,在网上悄然流行。女人像选商品一样挑选男人——这种颠覆传统求爱模式的网站很快吸引了不少男女老少的眼球。纵观百度一周热榜,也使得“淘男网”站终成名站——虽然说不上是威名远播还是臭名远扬。
本文试图从“淘男网”的应用功能切入,运用女性主义和传播学相关理论探讨:在宣扬女权、女性频道及女性博客表层的喧嚣与繁华之下,“淘男网”这一公开号称颠覆男权的
SNS平台究竟赋予了女性何种权利?它抑或是真正传递了女性的声音和颠覆了女性传统的价值观?
“淘男网”:虚拟社会中的女权回归
淘男网以“女权交友网站”为定位,颠覆了传统男追女的求爱模式,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淘男”,让女性掌握求爱的主动权。在这个网站中,所有注册的女性用户被称为“淘手”,男性用户被称为“宝贝”,“淘手”选择“宝贝”的过程就称为“淘男”。除了“淘男”这项功能之外,该网站还设有“记录心情每一天”、“说秘密”等应用,旨在加深“淘手”和“宝贝”之间的进一步了解。
“淘男网”的流行随之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成都商报》、《新闻晨报》、《环球时报》、腾讯网、千龙网等诸多国内外媒体争相进行了报道。
(一)“淘男”功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女性构建
传统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都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男孩大多数能被培养成主动、刚强、自立的性格,而女孩则被培养出被动、服从、依附的性格,在交友、婚恋关系中更以矜持、温柔、含蓄等来要求自己。作为一种新式女性媒介,“淘男网”的出现则正是进行社会性别角色地位的重新构建,它一反传统根本不呈现妇女或以刻板化的角色描绘妇女的做法,在这个被喻为男人超市的平台里,男人贴上标签,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待在货架上静静地等待女人的挑选,只有媚眼被接受、被授权或被淘女淘入购物车的男性才能和“淘手”发送邮件、在线聊天等。女人则拥有绝对的主动权,看到心仪的对象可随手将其放入购物车,被购买的“宝贝”还需经过“淘手”的考察,万一“淘手”不喜欢或淘错了,还可以将“宝贝”转手或抛弃。网站将“淘手”塑造成新型女性形象,将女性建构成性别主体,重新定位了女性交友、择偶的势位,颠覆了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性别观念。
学者认为:“淘手”主动挑选“宝贝”的过程嵌入到男女交友、婚恋制度及观念中,深深刻上了女权主义、女性自我主体为中心的意识印记。
(二)“淘男”过程中的“看”与“被看”
在“淘男网”上,男性以“商品”的形象被排列在货架上,成为“被看”的对象,他们把身体交出来并接受女性目光的审视,服从于凝视的控制;女性则一改以往处于“被看”的客体地位,被赋予了强壮的、主动的“女性气质”(原本强壮、主动属于“男性气质”),她们任意地浏览“宝贝”的相册、内心独白、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基本资料并挑选满意的“宝贝”,就像通过观看货架上“商品”的保质期、价格、配料等信息后筛选所要的“商品”,成为拥有凝视权的主体。以往,传统大众媒介包括诸多自称女性媒介的网络媒体中,女性大多是“被看”的形象,即便是有女性观看者,那也只是偶尔有部分的男性身体供其窥视。而“淘男网”的出现和流行,将这种偷窥搬上了社会舞台,女性成为了正式的、真正的、合法的偷窥者。
(三)真实性与虚拟化及马甲交友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相亲,作为网络中交友平台的“淘男网”,在注册时并无需身份核实;在抒发心情、讲述和评论事件、相互聊天时,也可以用马甲发布信息;这样个人的写作是口语化的、即时的,又是非在场的、身份隐藏的;主体的真实性随着个人身份的虚拟化面临着被消解的境地。现实身份的丧失使得他们直接将自己呈现为多重性格表征的他者,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被每个数据库按照独特而简化的模式构建,每次构建都引略掉许多与该数据无关的真实信息。就像某学者所说:“结果,张三渐渐远离真实,成为仿真的张三。”
“淘男网”的用户在注册时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等真实信息,上传的头像也无法核实是否是用户本人,这样性别的生理特征得到人为地隐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女性的身份、思想、自我的束缚
, 重构了女性思想、兴味、灵魂与自我的关系。
男色消费与现实社会中的女权幌子
“淘男网”中,作为观看者的“淘手”大多是 80后、
90后,这些群体几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来代替所有女性群体似乎并不妥当。再者,男性虽然是等待挑选的“商品”,但男性用户并没有如其他媒介中表现的女性形象一样:通过身体的展示成为能给人带来“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快感的“客体”,……面对“淘手”的凝视,“宝贝”可以通过选择不接受、拒绝同女性进一步交往的方式进行阻止,并试图在视觉经济后让传统的权力得到回归。
(一)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缺憾的补偿——女权主义的幌子
“淘男网”将男性视为“商品”,这种女性观看、选择男性的“男色消费”的风行,似乎在昭示网络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的浪潮。将女性地位置于男性之上、凸现的女强男弱的情境反映出现实社会女性对权利的重视和需求,女性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主动与决定地位的快感。然而,透过浮华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恰恰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遭遇作出的补偿,这——不过是一个女性主义的幌子罢了。事实上,“淘男”只是利用仿真技术让受众产生了一种普遍的“非真实”的幻觉。
“淘男网”利用信息和符号等仿真技术构建了一个幻象的虚拟世界,将男性视为“商品”的“男色消费”构成了女权主义者的无限拔高,从而形成了女权主义回归主流话语地位的拟态世界。在这个平台里,女性可以肆意地挑选、转手、抛弃男性,无限享受拟虚世界给她们带来的神经快感,从而产生幻象,甚至无法分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认为自己仿佛就真的生活在那个可以主宰男性的世界里。女权主义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异化。
脱离这个拟态世界,现实生活中,男性、女性的择友、婚恋观并无改变。“网络上的游戏都是虚拟的,又不是真的被买走,并不损失什么。”接受访谈的男性用户也无一例外的表示,这只不过是一种网络虚拟幻觉环境,如果谁将之联想进现实中,那就是思维不正常了。
(二)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男色消费”解读
在物质极大丰盛的消费社会里,消费至上是消费文化理念中的价值核心。激发一切可以被激发的需要,把一切可以商品化的东西商品化,实现一切可能实现的销售,是媒介和广告主的目标。随着女性经济实力的上升、消费倾向的增加,女性消费成为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消费利益和眼球经济,女性的趣味性显然要比权力更具诱惑力,“男色消费”便应运而生。号称女权主义的“淘男网”便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实际上,该平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多是出于一种营销观念,而非仅仅是表面可见的女性主义。消费社会中的女性沉浸于“男色”的符号价值即精神满足中,自认为女权主义已经回归到自己手中,在让媒体不断赚取眼球注意和商业利益的同时自得其乐,而真正的女权主义则已开始慢慢地被其自身忘却,直至消解。
结 语
“淘男网”——所谓的“女权交友网站”的宣言同其他打着某某旗号的网站一样,其实只是为女性构建了一个非现实的、虚似的女权世界,这仅仅是网站媒介在现实语境中创造乌托邦的一种尝试。传统的无意识性和消费至上的理念使得女权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境况并无私毫改变,女性却大把的时间消耗在了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虽然“淘男网”的“男色消费”在虚拟空间内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满足了女性的自我膨胀意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女权回归仍为幌子,不过同时却也表达了女权主义者的一种要求被关注的期待和愿望,这可能便是“淘男网”及其他打着某某旗号的类似网站带来的真正意义。
(网文摘编。文章来源:紫金网。原作者:舒婕。本文为删改缩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