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阳作家王和声诠释的英雄本色

(2009-12-11 20:44:03)
标签:

岳阳晚报

癌魔

英雄本色

湘客

王和声

情感

分类: 新闻作品

与癌魔共舞  用生命作书

  ——岳阳作家王和声诠释的英雄本色

     (原发《洞庭之声》报)

     王和声,湖南岳阳人。岳阳乃至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风流倜傥、文笔细腻的优雅文人。2003年底,被检查出“脑袋里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瘤”。医生宣告:“此病没有治愈的希望”,“而且每次手术后,视野范围会一次次缩小直至失明。”面对越逼越近的黑暗,直面死亡的威胁,王和声选择的却是含笑恭候!在有限的时间与光明中,争分夺秒地写作……几年过去,岳阳文坛新添了《岳阳百年》、《湘客》等4部令世人震撼的新作。而如今的王和声,身体却已虚弱得“握不住一只笔了”!他的眼睛已只能看到“窄窄如一条细丝带样的一丝光线”。现在,王和声每天除了没完没了的打针吃药,就是静静地坐在家里,用他那双只剩下一丝光明的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变幻风云。他在想什么?

    近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记者来到市区花板桥某单位大院采访了王和声。沿着如荫的林子缓步而入,本土作家王和声的寓所就在眼前。仿佛要跨入一个漫长的岁月,在走近一个作家用生命和文学感悟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的透彻感受时,记者的内心不由微微颤抖。

 用生命写作的日子没有遗憾

    站在门外足足等了5分钟,门才吱呀一声开了,见到记者一行的到来,王和声很是歉意地指指自己的双眼,笑着说:“都是眼睛惹的祸。”原来,慢慢地摸索着开门,王和声竟用了5分钟。

    从门口到客厅的沙发若2米距离,王和声仍然拄着拐杖,记者慌忙搀扶着他一起在沙发上坐下。但落座后的王和声神情泰然,拐杖自然地斜靠在膝旁,谈话时声音一如既往宏亮、中气十足。谈到高兴之处,苍白的脸上绽开笑容,一如以前魅力十足。

    记者进屋不久,刚出门买菜的王和声爱人赶了回来。她告诉记者,王和声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相当糟,目前已不能阅读和写作。由于一次次手术和伽马刀的副作用,导致视野范围一次次缩小,现在他的眼睛已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看到上下左右的事物,他能看到的永远只是笔挺挺的像一条细丝带一样的一丝光线。所以现在在家走路也要拄拐杖,要人搀扶。而且王和声爱人还告诉记者,随着病情的加重,目前这条“细丝带”也在慢慢消失。

    采访中,王和声嘱咐他爱人送他的几本新书给记者。在摆满了近千册图书的王和声书房,记者发现王和声所著的《和声集》等共11著作摆在书案最醒目的位置上。在患脑瘤以前,在岳阳晚报专职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的王和声,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业余时间共出了7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艺理论和摄影文学等专著。“这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王和声爱人对记者说。记者原收藏有前7部,所以特意要了王和声自癌症发病几年以来所出的4部新书。

    4部新书齐齐整整地摆在王和声面前的茶几上,记者想请王和声签名留念却迟疑着说不出话。

    这4部书是王和声在与癌症的搏斗中,在渐写渐近的黑暗中,在开颅手术的剧痛后,在病床上用另一只没有插吊针的手,用生命从癌魔手中换来的。王和声明白记者的意思,他努力地拿起书,摸出口袋中的笔,吃力地签下了“王和声”3个字。签写日期时,颤抖的手却怎么也不听使唤了,最后一个阿拉伯数字连写三遍才写好。但他面色安详,脸上带有一种完成了使命似的满足。

 脑瘤来得不是时候

     2003年的冬季,正当人们沉浸在即将迎来新春佳节的喜悦中时,时任岳阳晚报特稿部副主任的王和声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散文选刊》开出月薪3000元的报酬,邀请他担任这家刊物的编辑。《散文选刊》是一家国家级大型文学刊物,是作家心目中的“圣地”。

    王和声这个喝洞庭湖水长大,苇林芦荡里卖过苦力,湖洲小学代过课,街道工厂流过汗,靠自己努力,从文化馆专干考入岳阳晚报当记者,最后走到主任副刊位置上一干就是20年的湖洲学子,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和事业的高峰。接到邀请函的那一夜,王和声高兴得彻夜未眠。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王和声经常感觉到头痛。为安心外出,作好赴《散文选刊》工作的准备,他特意来到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作了一次全身检查,检查结果令王和声大吃一惊:他脑袋内竟长了个肿瘤,其大如鸡蛋。医生并告诉他: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必须马上施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同时,手术还会对视神经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让视野范围逐渐缩小,直至失去光明。

    毁灭性的打击不期而至,摆在王和声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面对世人谈虎色变的癌症,接受命运安排,施行手术,坐待黑暗世界的降临。

    但王和声选择的却是令所有文人为之惊讶,令热血男儿为之叹服的一条路:他要抓紧可能剩下不多的时间,抓住目前拥有的光明,去完成自己在写作上多年未了的夙愿。

 温柔一刀

     接下来,往返于岳阳至长沙的医院之间,不断地检查、手术、切除新长出来的肿瘤成了王和声最烦恼的“课外作业”——他戏称这些是他写作之余的“课外作业”,因为“烦人的肿瘤总是脱走他的笔”。

    第一次手术下来,王和声就感到他眼睛四周一片黑暗,眼角已没有了余光,视野范围大幅度缩小。那段时间,王和声却仍在坚持上班。因他的写作计划需要他把工作作一个交待。但自此,在从家到岳阳晚报社那条短短的马路上,上、下班的王和声身边多了一个搀扶的人。

    而当时在医院手术时,躺在长沙湘雅医院的病床上,他仍在用那只轮换着插吊针的手坚持写作。用只能看见窄窄一线光的眼睛,敏感地捕捉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一篇《湘雅文物》就是在那张病床上写成的。这篇充满浓浓生活情趣的作品成为鼓舞他忘记病痛战胜癌魔的最好良药。

    出得医院不久,做完开颅手术后的第一本杂文集《温柔一刀》就带着墨香出世,8万字的小品杂文集,完成了他病前病后对生活对人生对命运的感受的写实。

 太阳从西边升起

     王和声知道,“肿瘤”意味着什么,这种病在当今世界上还是人类没有攻克的医学难题,所以,若要奇迹发生,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

    乐观、坚强的王和声病后首先想到的是整理自己20年新闻工作生涯中积累起来的摄影作品,这是他多年的愿望。也许是醉心于自己的爱好带来的良好感觉,也许感动于自己的坚守与信念,也许是内心渴盼奇迹的发生,王和声将自己这本颇具匠心的摄影集取名为《太阳从西边升起》。

    但出版这本书时,他从容地告诉朋友说:“北京的医生讲,我这病,没治!长沙的医生要我年底前提前练习盲人的生活规律!”

 百年岳阳  文坛出了个王和声

    去年夏天,医生告诉王和声,即将到来的手术将使他的眼睛完全失眠,要他做好适应失眠前的最后准备。但正在和时间与光明赛跑的王和声已顾不了这么多了。一本精心准备了20多年,记录岳阳近百年历史的手稿,使视力已经微乎其微的王和声忙得不亦乐乎。尽管这部手稿曾在《洞庭之声》发表过,但为了整理出书,要杜绝差错和修补完善,他只有赶在手术之前,赶在完全失眠之前将文稿整理成书。于是,王和声全力扑在文稿里,校读、构思、重整文字,在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的赛跑中,王和声真正是在玩命了。一个月时间下来,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岳阳百年》隆重地呈现在岳阳人面前。这是王和声感到最欣慰和自豪的一件事。“在有生之年为岳阳做了点事。”他说。这也是岳阳人最值得珍藏的一部书,它是岳阳百年历史的再现,它打破了岳阳从古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资料记录历史的纪录,岳阳文艺界一时为之轰动。

    有人评价说,“当今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但《百年岳阳》告诉我们,百年岳阳,文坛出了个王和声。”

 湘  

    王和声病后曾在北京求医的过程中,去参观了北京的湖广会馆。回岳阳后他怀着矛盾的心情写了一篇《湘客》。他感叹:人这一辈子,风风雨雨几十年,到头来只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关键是要给世人留下点什么。湖广会馆曾是“湖南人的老祖宗留下的百年产业。”他写道。

    王和声在继续收集他几十年笔耕不止的文章,选其未曾编辑入书的整理成册,命名为《湘客》。他说这将是他留下的封笔之作。遗憾的是,在医生的一再催促下,手术不能再拖,他只好将手稿亲手交到印刷厂负责人手里,就又一次走向了手术台。

    一周以后,刚刚出得手术室大门,还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的王和声连呼吸都困难,当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将他抬到病床上时,刚刚出炉的《湘客》就温柔地躺在了王和声的病床上。

    这次手术,据医生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至少帮他争取到了半年以上的寿命!但是手术后他的病情还是没有彻底控制住,癌细胞正在威胁到他本已虚弱至极的身体的全部器官。

    其实在文学的殿堂里,王和声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天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完全可以在生命余下的最后日子里,像其他老人那样颐养天年、安享晚年,但他没有。因为文学是他的坚守与信念。谁都知道,如果不是他把病后仅剩的日子一分一秒地全部投入到了文学事业上,或许他的病情不会这么快恶化。

    王和声,将是中国文坛史上又一个为湘人所骄傲的“湘客”。

                                        (记者 童南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