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女缘何两年足不出户
本文2008年7月25日发于《洞庭之声》报
“她们几乎足不出户,也不知以什么为生?”居住于岳阳市区某社区的汪青娥与陈珊母女俩近两年来在邻居眼中显得特别神秘。该社区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母女俩只靠母亲每月400来元的退休金生活,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就是不接受任何人的援助。”记者是从其女儿陈珊的同学黄娟的求助电话中得知这一情况的。“她们母女俩的处境实在令人担忧,希望你们报社能帮帮她们!”黄娟说。但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要对母女俩施以援手果然异常艰难。
记者首次采访被拒
近日,记者在该社区居委会工作从员的带领下,前往汪青娥家了解情况。
汪青娥家住在某社区一栋四合院式的六层楼的四楼,每一层楼几乎都有六、七户是对门相向或隔墙而居,门前一个“回”字形走廊相连,在四楼东北角拐角处的一个套间门口,工作人员敲响了汪家的门。
汪家一共只有两间房,一间卧室,一间客厅。客厅窄小,异常零乱,中间小凳上搁一木板权充餐桌。桌上放着饭锅及成堆的碗,脏兮兮的似有好长时间未洗了,桌上地上到处是剩饭剩菜,旧木沙发上、地板上随意放着未洗的脏衣服与鞋袜。记者一行只好站着与汪青娥交谈。汪脸色腊黄,语无伦次,似思维迟缓。在记者要求下汪青娥打开了卧室紧闭的门。其女儿陈珊见有客来早已躲进了里间卧室内。令人惊讶的是,现年已19岁的少女陈珊身材长相还犹如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而且脸色苍白,明显营养不良。在刚打开卧室门时,陈珊尚不知记者身份,一脸茫然。在得知记者来意,又看到记者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时,曾已读至高中二年级且年已19岁的“小女孩”顿时反应过来,一把抓住记者双手,将记者强行推出室外紧紧地关上了卧室门。之后任凭其母汪青娥与工作人员再怎么叫也不开门了。记者一行与其母汪青娥只好在客厅继续交谈。不一会儿,陈珊又开门猛然冲出来,拼命似的将母亲拖进房内,关上门。之后任凭社区工作人员再怎么敲门,陈母也不开门出来了。
母女俩原在社区口碑甚好
据社区居委会主任丁婧介绍,汪氏母女其实和居委会几个工作人员原来关系一直很不错,所以大家对她们也比较了解。汪青娥原是某商厦下属机构一职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与丈夫离了婚。近10年来汪一直未再婚。而女儿陈珊一直与母亲住在一起。母女俩相依为命,和睦邻里,在社区口碑极好。陈珊的同学黄娟也告诉记者,陈珊原在学校给人的印象是聪明活泼、成绩优秀,且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还经常被安排作小老师给同学讲课。
变故发生前,陈珊已读到了高中二年级。但变故就发生在前两年高二分科时。
母亲坚强背后的坎坷际遇
因汪氏母女不愿接受记者采访,居委会主任丁婧联系到了汪青娥的姐姐汪文娥。汪文娥得知记者采访迅速赶到了杨树塘居委会办公室。“谢谢社区和报社的关心,我姨侄女终于有望获救了。”见到记者,汪文娥很是激动,立刻向记者介绍起汪氏母女的情况来。
据汪文娥讲,汪青娥一生坎坷,可能是源于她的一场不幸婚姻。其丈夫本是广东清远一农民,不知怎么和其妹汪青娥走到了一起。“这一直是一个迷,”汪文娥说,“10多年来她对此一直缄口不言。”婚后,他们过得并不幸福。“其实早在18年前,陈珊未满一岁时,他们就离婚了,而其夫一方面离婚后在外面乱搞,一方面又经常来欺服她阻止她再婚,而汪青娥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为顾及名声,只好忍气吞声,以致多年来社区许多人还不知道他们离了婚。”汪文娥的话令在场者大为吃惊。
谈起陈珊的现状,汪文娥显得忧虑与无奈。她说,近两年母女俩的确自我封闭得离奇,有时连她们亲姐妹也拒不相见。有时他们送点钱物想来支援她们母女一下,常常反落个不愉快,他们也没有了办法。但无论如何,陈珊的处境必须要改变。“陈珊从小学至高二,读了11年书,其中有9年学费都是我出的呢!”汪文娥说,“但我现在退休工资也只有几百块钱一个月。”她希望能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她们施以援手。
据她介绍,陈珊自小非常懂事、孝顺,虽然从小长大就常听说过其父亲的一些不良事,但其父晚年光景并不好,她一直牵挂着父亲的情况。变化始于2005年暑假,当时她听说父亲在巴陵大桥下靠摆一旧书摊为生,就赶去帮忙。但回到学校后,老师发现其有些异常,常久久地独处呆坐,且脾气变得暴躁。又此后不久,其父情况越来越糟,曾一度靠捡破烂度日,并于2006年上半年因病去逝。
学校鉴于陈珊的情况,建议汪青娥让陈珊休学治病,此事曾引起了陈母所在社区居委会的高度重视,主任丁婧和书记苗冬梅曾和汪青娥一道到学校了解情况并协商,最终决定陈珊在家休养一年。
休学期间,“陈珊其实也似乎没什么大病,”社区主任丁婧说。陈珊偶尔还常到居委会办公室看看报纸,似乎一切正常。“但发病时脾气又极躁,常无缘无故踢邻居家房门。”无奈之下,居委会负责人又和陈母一道费尽心机劝陈珊到岳阳市康复医院作检查,但医生又说并无什么实质性病变,无大碍。而陈珊刚检查完就跑得不见踪影了。
此后汪青娥只好将陈珊看管起来,不准出门。发展到后来,母女俩就干脆不出门了。“平常偶见陈母出门买菜,汪青娥也总是一闪而过就不见了,至于其他时间就很难看到人。”与汪家隔门相对的一邻居如此对记者说。
这两年来随着陈父的去逝以及陈母的下岗、退休,陈珊也就再未回学校读书或治疗了。母女俩足不出户,几乎不和任何人来往。
母女拒绝援助令人棘手
接下来的几天,居委会工作人员几次上汪家门劝其接受记者采访均被拒。陈珊对社区干部也变得非常排斥:“我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任何帮助!”而母亲汪青娥也不再开门与社区干部交流了。
几日后,记者再次来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接待记者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在记者要求下,再次带记者来到汪青娥家门前,当社区工作人员敲响汪家房门时,一门之隔的汪青娥大声拒绝着工作人员的请求,拒不开门。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你们上次惊动她们以后,邻居说她们已10多天没出门了。”
“但目前她们的处境已相当困难了!”工作人员接着说,“前几年汪青娥就从单位下岗了,后又办了退休手续,目前母女俩就靠母亲一个月400来元钱的退休工资度日,除去房租、水电费,剩余的钱给母女俩作伙食已明显不够。女儿陈珊19岁了还这么小个,明显发育不良!”而每次社区提出欲照顾汪青娥一些物资时,汪青娥总是说:“我们家有,不需要!”
记者想起采访汪青娥时,发觉其回答记者问题常答非所问,语无伦次,思维极无条理,曾对其精神或心理状况表示过怀疑,当时丁婧主任沉吟良久,说:“我们与其多年邻居,还是了解的。她这人文化不高,但是又自尊心过于强,当然,也不排除近几年生活现实的重压下出现什么变化了吧?”
“不论如何,我们不能眼看着陈珊这孩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关下去,那样会毁了她一生。再说若汪青娥百年之后,陈珊咋办?所以希望能借贵社呼吁社会施以援手。”“可你们来了她们也避而不见,这可咋办?”丁婧主任又无奈地向记者说。
心理疗法可以医治好
记者为此走访了岳阳市某心理咨询专家罗先生。罗先生认为,目前汪家母女的现状完全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母女俩心理方面都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治疗好。
罗先生指出,陈珊的心理障碍是典型的“自闭症”。曾经去精神病院的检查经历又加深了其对治疗的排斥和“自我封闭”。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必须要使其认识到心理疾病是人人都有的,只是轻重不同,与精神疾病是两回事。其次是必须要找到其产生心理障碍的诱因,由于已事过境迁,目前要做到这一点已不容易,只能靠其能主动敞开心扉,而这目前又正是其病症之所在,这才是真正棘手的事。现只有先试着寻找其信赖的人,比如亲人、师长、朋友或高明的心理专家与其沟通。最适合的人还是其母汪青娥。
至于汪青娥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医师的治疗轻易解决。对其要晓以大义,将其女儿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对其讲明,相信一颗母亲的心会促使其拥有主见、恢复理智的。
记者将咨询情况于第一时间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主任丁婧。丁婧高兴地表示将马上组织相关人员开会讨论,制订科学援助方案,对汪家母女施以救援。本报在此呼吁社会各界人士能对汪家母女施以援手,帮助她们走出心灵困境,重新回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来。我们也将对汪家母女的命运作跟踪报道。
(本报记者 童南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