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里成绩依旧是王道

(2010-08-30 01:30:44)
标签:

大学

校园

考试

文化

杂谈

生活

分类: 思维篇

每年这时候,新生刚入学,抱着对大学校园新生活的无限遐想和期待,然后进入一个梦想泡沫膨胀以至于破灭,继而回归现实的过程。

初来乍到难免会充满各种好奇,而学长学姐作为过来人,往往会以一种或追悔莫及,或心有余悸的口吻告诉新生,大学生活很丰富,但成绩依旧是王道。

好不容易过了高考关,以为敲门砖一劳永逸地敲开了逃离应试教育的大门。记得上高三那年学长回母校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总会说,考清华北大好,经常会有某国家的总统或者某公司的老总跑过来开讲座。但是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讲座确实不少,但关键在于大一到大三三年课业太忙,一个学期能听上两三次就不错了。

从军训那天起,我们就开始了积累大学成绩的三年长征。我们学校的成绩算法是把所有课程的成绩乘以该课程的学分数,累加起来,再除以总学分数,也就是所有课程的加权平均成绩。而每一门课程都会有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所以平时的一点一滴都是同学们比拼学分绩的战场。军训作为第一个学期的第一门必修课,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科成绩。

在学校里,学分绩是每学年终评定奖学金的依据,更是在校内推硕、直博的硬性要求。学分绩在年级里排名前40%的具有直博资格,而排名前80%的具有推硕资格。对于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而言,在通过外语考试如托福、GRE的前提下,学校里的专业课成绩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对于清华人而言,无论在社团里多么活跃,在聚光灯下多么豪迈,其骨子里都有一股为学分绩打拼的意识。无论平时如何松弛散漫,只要期末考试临近,自习室、餐厅里都会坐满了熬夜突击复习的大军,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力在平时花功夫把基础打牢,但是不顾一切地将学分绩刷高是面对考试时大家普遍的理性意识。

学分绩制度在学校里饱受诟病,虽然有管理层的部分职员以及一些老教授作为学分绩制度的铁杆支持者,但是对于同学们而言,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将学分绩作为驱动大家学习的指挥棒,未免有延续应试教育之嫌,甚至与高中时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在学分绩制度坚如磐石的现实中,成绩才是王道的预言一次次地被验证。在水木清华BBS上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发牢骚的帖子:“平时参加多少社团、在学生会做多少工作、参加多少志愿者活动全都不过如此,最后决定去向还是全靠学分绩!”

记得教我们固体物理课的韦丹老师曾经这样安慰我们,“之前的成功例子表明,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跟他在大学里的成绩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跟他上哪所大学有关系”。

诚然,我们每门课的考试,60分跟80分很可能只相差一个晚上的突击。甚至有平时不上课、不交作业、考前哭天喊地嚷着要挂科的同学,在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前一天晚上通宵突击就拿了90多分。从这个角度上讲,分数和知识的联系本来就存在很多水分,何况知识跟能力、能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更加模糊。大家在同一所大学,利用好这所大学所提供的平台,确实很难仅凭成绩来猜测日后的机遇。

然而,既然能不能上大学、上哪所大学会带来一个人机遇乃至命运的改变,同样道理,能不能上研究生、去什么单位继续深造,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事业进程,这点就跟大学成绩有比较直接而清晰的联系了。大学里苦苦打拼,获取一个好的成绩,也许并不意味着知识或者能力超出别人多少,但是通过学分绩制度的筛选,在后续机会和资源的获取上更胜一筹。有没有机会读研,在学分绩制度机器的运作下,会拉开不同成绩段之间本来可以忽略不计的差距。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里成绩依旧是王道。这并非应试教育狂热追捧者的胡乱鼓吹,而是在成绩决定后续机会的教育体制下,作为竞争参与者的学生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