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人谢灵运的逸闻趣事

标签:
文化杂谈山水诗人谢灵运读书文化杂谈历史美育春秋文子 |
分类: 文史杂谈 |
南朝刘宋时的大诗人谢灵运,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在当时与颜延之齐名,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大诗人。他的诗歌,不但常为时人所欣赏,而且还是后人创作的典范。因此有关他的创作就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据《谢氏家录》记载,有一天,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诗,一天都没有把一首诗作好。正在苦苦思索,似睡非睡、迷糊朦胧之际,忽然看见他的族弟谢惠连走过来,于是头脑里马上迸出了这样的两句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两句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佳句,几乎历代都有人欣赏称赞这两句诗。谢灵运写出了这两句诗后,非常高兴,他马上对人说:“写成这两句诗是有神帮助我,并不是我写的。”而当时人也认为,谢灵运只要一看见谢惠连,就会才思活跃,佳句纵横,好的诗句就会不知不觉地从头脑中迸发出来,真是令人奇怪。
事实真是如此吗?大凡稍有一点文学创作经验或文学理论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谢灵运面对谢惠连便有佳句迸出,这并不奇怪,也并非是什么神助,而是创作过程中灵感的突然爆发。实际上,谢惠连也是才思富捷的人,他写作的《秋怀》诗、《捣衣》诗,据当时人评价,就是构思敏捷的谢灵运,也并不能超过他。他还和谢灵运常在一起游玩赋诗,有一次到福建闽侯县欧冶子的铸剑之处,二人并诗连句,并把诗歌刻在铸剑处潭边的大栎树上。正是因为谢惠连也构思敏捷,所以谢灵运见到他就同样触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而写出了“池塘生春草”这样的好句子。而在此之前,谢灵运实际上已构思了一天,他似睡非睡迷糊朦胧,很伤精神。以至明人胡应麟说他的好诗句“多出深思苦索”才写成的。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首时,常外出体察民情。一日到景宁鹤溪山村,宿溪边一客店,吃罢晚饭,正拥被于床上看书,“噔……”,一阵楼梯声,有人来给他送茶。谢灵运抬头一看,见一个十五六岁姑娘,打扮朴素,一条丝带扎着满头秀发。他就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
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便道:“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马上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坭。”
谢灵运一听,知其所对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
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
谢灵运对诗鲤鱼精
北宋《太平御览》中所载谢灵运《与弟书》中说:“闻恶溪中九十里,有五十九濑,王右军游此恶道,叹其奇绝,书‘突星濑’于石。”恶溪就是好溪,王羲之欣赏了好溪两岸风光,应该游过仙都,“叹其奇绝”,可能是指鼎湖峰一带的奇丽景色,可惜他未留下其他文字,他所书的“突星濑”三字题刻,据后人考查,宋朝时犹在,位于缙丽交界处。县志载因为当地人“苦州县模拓之扰,推石坠潭中”。
在王羲之游缙云后,为仙都留下文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也出生于当时高级士族家庭,小名客儿,所以又称为谢客,他是有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袭祖父康乐公之封,所以又称谢康乐。少时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善诗文,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崇信道教的名士。他在南朝宋代,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官职。他自负有宰相之才,而未被起用,怏怏不乐。酷爱山水,性喜游览,写下大量山水诗文,词句富丽精工,是诗坛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他恃才傲物,与当时刘宋王朝和官员产生矛盾,宋文帝元嘉十年(433)以“谋反罪”被杀。
谢灵运在刘宋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时,游历了缙云的许多风景名胜,包括仙都、南岩、县城附近的鹧鸪山等处。据本县壶镇金竹(朱氏宗谱)记载,他是取道斤竹涧入境的,曾作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一诗,斤竹就是金竹村。缙云许多景点留有谢灵运的遗迹,如仙都有谢公岭,县城吏隐山有谢公岩,鹧鸪山又名谢公山,南岩又名康乐岩,岩背旧有康乐庙,昆坑岩门有谢公庙。
谢灵运与缙云还有另一段因缘,他有一支后代迁居缙云。谢被杀后,他的次子起宗因避祸化名麟趾从会稽逃到缙云,就在鹧鸪山西麓的山谷中隐居下来,后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即今县城内的谢山村。今谢山村《谢氏宗谱》载有此事,谢氏宗族是缙云县有文字记载中最早迁入的一支。
谢灵运游过缙云后在《名山记》中这样描述鼎湖峰:“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山。……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谢灵运在《归途赋》中又说:“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谢灵运在《山居赋》中也提及“缙云”、“鼎湖”、“方石”。·谢灵运在这些文章中清楚地提到黄帝炼丹于仙都之事,生动地描述了“孤石”,提到步虚山。他文中所说的“缙云”,可能指黄帝也可能指缙云山。谢灵运还讲到龙须草,所作《名山记》说:“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又有孤石从地突起,高三百丈以临水,连绵数十峰,或如莲花,或似羊角之状。”这里又提到孤石(鼎湖峰)。他所提到的龙须草是说黄帝乘龙升天时,群臣就抓着龙须想跟随上天,龙须断了,落地化为龙须草。后来,明朝的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龙须草,产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