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秋文子
春秋文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973
  • 关注人气:42,9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水诗人谢灵运的逸闻趣事

(2010-08-20 16:53:38)
标签:

文化杂谈

山水诗人

谢灵运

读书

文化

杂谈

历史

美育

春秋文子

分类: 文史杂谈

山水诗人谢灵运的逸闻趣事    谢灵运的“神助”

  南朝刘宋时的大诗人谢灵运,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在当时与颜延之齐名,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大诗人。他的诗歌,不但常为时人所欣赏,而且还是后人创作的典范。因此有关他的创作就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据《谢氏家录》记载,有一天,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诗,一天都没有把一首诗作好。正在苦苦思索,似睡非睡、迷糊朦胧之际,忽然看见他的族弟谢惠连走过来,于是头脑里马上迸出了这样的两句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两句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佳句,几乎历代都有人欣赏称赞这两句诗。谢灵运写出了这两句诗后,非常高兴,他马上对人说:“写成这两句诗是有神帮助我,并不是我写的。”而当时人也认为,谢灵运只要一看见谢惠连,就会才思活跃,佳句纵横,好的诗句就会不知不觉地从头脑中迸发出来,真是令人奇怪。
  事实真是如此吗?大凡稍有一点文学创作经验或文学理论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谢灵运面对谢惠连便有佳句迸出,这并不奇怪,也并非是什么神助,而是创作过程中灵感的突然爆发。实际上,谢惠连也是才思富捷的人,他写作的《秋怀》诗、《捣衣》诗,据当时人评价,就是构思敏捷的谢灵运,也并不能超过他。他还和谢灵运常在一起游玩赋诗,有一次到福建闽侯县欧冶子的铸剑之处,二人并诗连句,并把诗歌刻在铸剑处潭边的大栎树上。正是因为谢惠连也构思敏捷,所以谢灵运见到他就同样触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而写出了“池塘生春草”这样的好句子。而在此之前,谢灵运实际上已构思了一天,他似睡非睡迷糊朦胧,很伤精神。以至明人胡应麟说他的好诗句“多出深思苦索”才写成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谢灵运苦苦思索,触发了灵感就能得出好句子吗?其实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谢灵运平时的生活积累。谢灵运一生仕途颇不得意,因此常常游山玩水以求解脱。就是因为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感受能力,打下了他写山水诗的扎实基础。这一点,宋人叶梦得看得很准,他评价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从此为根本。”真是一语中的。叶梦得的话不仅揭示出了谢灵运有“神助”的神秘色彩,而且也指出了必须充分地体验生活,历经时间的淘洗,然后才能写出好的诗句,才能写出人人击节称赞的优美篇章。

    店家女巧对谢灵运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首时,常外出体察民情。一日到景宁鹤溪山村,宿溪边一客店,吃罢晚饭,正拥被于床上看书,“噔……”,一阵楼梯声,有人来给他送茶。谢灵运抬头一看,见一个十五六岁姑娘,打扮朴素,一条丝带扎着满头秀发。他就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
  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便道:“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马上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坭。”
  谢灵运一听,知其所对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
  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

  谢灵运对诗鲤鱼精
    景宁的沐鹤溪边有“浣纱潭”三个大字,下署“永嘉太守康乐公谢灵运题。”东晋的大诗人怎会跑到这山乡僻壤的水潭边呢?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东晋年间,谢灵运受命任为永嘉太守,这日,他来到沐鹤溪畔,只见波清水碧,风景如画。他诗兴大发,正想吟上几句,忽见前面垂柳下,有两位红衣姑娘在水边浣纱,轻轻的笑语顺风传来。谢灵运舍舟登岸,向两位姑娘走去。
    两位姑娘忽然见一个陌生人走到身边,立即收起笑语,低头不作声。谢灵运心想,我何不来个投石问路,试试两位姑娘的才气,就清了清喉咙,随口吟到:浣纱谁家女,香汗湿新服。对人默无言,何事甘辛苦?    
    两位姑娘听了,并不作答,只是抬起头来对谢灵运淡淡一笑。哎哟,姑娘真美,笑得更美。谢灵运眼前一亮,正待上前再搭话,谁知两位姑娘提起竹篮,顺溪岸跑了。谢灵运跟着沿溪而下,来到一个深水潭边,见两个姑娘放下竹篮,双双俯身浣纱。谢灵运心想:好傲气的村姑,你们不理睬我,我偏要戏弄一番,看你俩开口不开口?于是又走到两位姑娘身旁,扬声吟道: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    
    吟罢,只听见两位姑娘“吃吃”一笑,随即异口同声回吟道:妾本潭中鲤,偶尔滩头嬉。嬉罢自返潭,萍踪何处觅?   
    吟声刚落,两位姑娘双双挽着手,纵身跃入碧波深潭中去,潭水溅起一阵水花,随即又平静如镜,仔细看时,只见碧波中游着两尾红鲤鱼,它们朝谢灵运将头点晃三下,尾巴摇摆三下,双双潜入水底去了。
    谢灵运见姑娘双跃潭,大吃一惊,后见双红鲤对他点头摇尾,又仔细体味姑娘回吟的诗句,不由又惊喜又惋惜,对着丘潭长长叹了一口气,而后取出笔墨,在深水潭旁题了“浣纱潭”三个字。自此,民间就传开了谢灵运对诗鲤鱼精的故事。谢灵运题字的“浣纱潭”,人们也称为鲤鱼潭。沐鹤溪的上游,也被称为浣纱溪。

  才高八斗的谢灵运
    才高八斗常常拿来形容某个人有才华,那么,这个成语是谁发明的呢?
    发明者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歌的开山鼻祖。他曾对世人说:“天下才共十斗,曹子建占了八斗,我自己有一斗,剩下那一斗,你们大家去分吧。”
    谢灵运是个纵情山水的才子。有一次,他对迷于佛事的会稽郡守说:“得道要靠慧根,你升天会在我前面,成佛一定会在我后面。”他在家乡游玩的时候,常有数百名仆役跟随,浩浩荡荡,兴师动众。一次,他率仆役在世袭的南山游荡,遇林开路,见水架桥,不觉间竟进入相邻的临海郡境内。临海太守误为盗贼入境,匆忙带兵抵御。他还发明了一种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成为登山者效仿的工具。数百年后,诗人李白在攀登浙江境内的天姥山时,脚上踏的就是“谢公屐”。
    谢灵运与仙都
    黄帝在缙云仙都炼丹,乘龙上天的传说流传很久很广,在1600多年前已经出现,最早记载这个传说的是晋宋间大诗人谢灵运。
  北宋《太平御览》中所载谢灵运《与弟书》中说:“闻恶溪中九十里,有五十九濑,王右军游此恶道,叹其奇绝,书‘突星濑’于石。”恶溪就是好溪,王羲之欣赏了好溪两岸风光,应该游过仙都,“叹其奇绝”,可能是指鼎湖峰一带的奇丽景色,可惜他未留下其他文字,他所书的“突星濑”三字题刻,据后人考查,宋朝时犹在,位于缙丽交界处。县志载因为当地人“苦州县模拓之扰,推石坠潭中”。
  在王羲之游缙云后,为仙都留下文字的是谢灵运,谢灵运也出生于当时高级士族家庭,小名客儿,所以又称为谢客,他是有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袭祖父康乐公之封,所以又称谢康乐。少时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善诗文,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崇信道教的名士。他在南朝宋代,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官职。他自负有宰相之才,而未被起用,怏怏不乐。酷爱山水,性喜游览,写下大量山水诗文,词句富丽精工,是诗坛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他恃才傲物,与当时刘宋王朝和官员产生矛盾,宋文帝元嘉十年(433)以“谋反罪”被杀。
  谢灵运在刘宋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时,游历了缙云的许多风景名胜,包括仙都、南岩、县城附近的鹧鸪山等处。据本县壶镇金竹(朱氏宗谱)记载,他是取道斤竹涧入境的,曾作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一诗,斤竹就是金竹村。缙云许多景点留有谢灵运的遗迹,如仙都有谢公岭,县城吏隐山有谢公岩,鹧鸪山又名谢公山,南岩又名康乐岩,岩背旧有康乐庙,昆坑岩门有谢公庙。
  谢灵运与缙云还有另一段因缘,他有一支后代迁居缙云。谢被杀后,他的次子起宗因避祸化名麟趾从会稽逃到缙云,就在鹧鸪山西麓的山谷中隐居下来,后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即今县城内的谢山村。今谢山村《谢氏宗谱》载有此事,谢氏宗族是缙云县有文字记载中最早迁入的一支。
  谢灵运游过缙云后在《名山记》中这样描述鼎湖峰:“缙云山旁有孤石,屹然干云,高二百丈,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山。……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于此。”谢灵运在《归途赋》中又说:“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谢灵运在《山居赋》中也提及“缙云”、“鼎湖”、“方石”。·谢灵运在这些文章中清楚地提到黄帝炼丹于仙都之事,生动地描述了“孤石”,提到步虚山。他文中所说的“缙云”,可能指黄帝也可能指缙云山。谢灵运还讲到龙须草,所作《名山记》说:“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又有孤石从地突起,高三百丈以临水,连绵数十峰,或如莲花,或似羊角之状。”这里又提到孤石(鼎湖峰)。他所提到的龙须草是说黄帝乘龙升天时,群臣就抓着龙须想跟随上天,龙须断了,落地化为龙须草。后来,明朝的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龙须草,产缙云。

山水诗人谢灵运的逸闻趣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