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自开播以来,在网络及各大媒体上,引来许多观众的骂声不断。红楼梦为我国经典文学巨著,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有些观众甚至认为,新版红楼梦就是在胡闹,完全弃原著于不顾。据说红学会有些成员也表示无奈。其主要的争议有:一、蒋梦捷、于小彤等演技太差。二、演员的头饰、发型等不符合时代。三、一张黛玉吐水图十分不雅。四、黛玉裸死。五、配音太差,效果欠佳,六、旁白过多,死背原文。新版红楼梦开播之后,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或是拍摄风格,无不引来口水,或是招来板砖,只因新版红楼梦风格怪异,背离现实,拍的像青楼,演员演技极差等等,而这种论调的批判是最多的。首先红楼梦应该是什么风格?曹雪芹的风格?83年版的风格?还是让我们看看新版《红楼梦》引人关注的四大理由吧。
理由一:中国第一部可以给眼疾人群观赏的电视剧。
旁白,一种很少甚至基本不出现在故事片中的表达形式。新版红楼梦“大胆”的启用了这一“非主流”的表现形式。不但细致的诠释了剧情结构,更细致到一种近乎于“话痨”的啰嗦。屏幕上甄士隐正在午睡,旁白响起,告诉我们甄士隐正在午睡。娇杏摘花,旁白响起,告诉我们娇杏正在摘花。就连霍起放下英莲去小解,那阳气不足的男中音都解释的那叫一个清晰。
理由二:一部影射了社会现实的现代哲学批判体影片。
“天上人间”被查封了,北京地区严打色情行业的同时,新红楼梦热播了。还记得上一次听到“红楼”这个词的时候,是1999年发生在中国沿海城市的一宗名噪一时走私案。而李少红版的新红楼梦大刀阔斧的革故鼎新,改编了相关的内容,除了红楼内部原发的情感纠葛之外,并重新加入符合现代人争议的富二代及拜金女现象。
理由三:细节决定一切,艺术源自大众且娱乐大众。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及有线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国产电视剧的质量也逐年提高,并且由80年代的“高端”电视剧进一步的向“低端”化靠拢,一批批真实反应劳动人民生活的优秀电视剧脱颖而出。这其中新版红楼梦是最具代表的一部,它驳斥了83年“高端”版本中贾府内虚假做作的生活方式,用真实的手法描绘了大众化的贾府。
理由四:清凉解暑,雷帝嘎嘎。
新版红楼梦首播日期选择在酷暑盛夏,这又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好事。新版红楼梦从视听享受的角度上,用极端艺术手段,为酷暑长夜带来一丝清凉。首先听觉上,深邃的古典配乐中飘扬着的幽怨的女生,空灵的环绕在贾府阴森的布景不安静中,好一片阴冷的避暑胜地。
目前,红楼梦也仅仅是在地方电视台播出,但是他引起的争议却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不论新《红楼梦》是否能满足您的需要,但我们依旧要敬佩李少红导演的魄力,试问有几个人敢挑战《红楼梦》。历史剧翻拍的热潮还会持续多久,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曾撰文批评说:“在影视圈一个普遍而严重的倾向是,有些导演和演员似乎已经习惯于用热媒介的尺度来评价文学,甚至有人索性将文学也归入热媒介。这些人强调零距离地介入生活,强调用文学来获得只有热媒介才能产生的刺激效果——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人们的外在而强烈的感官反应。他们无视印刷文化固有的特点,无视小说自己的文学品质,把小说变成影视文化屁股后面言恭貌谨的小跟班。因此,我们永远也别想从这些夸张过度的公式化、脸谱化的导演或扮演中看到真实、深刻、美好,反而我们却看到了他们的随意和浅薄,看到了油滑和诗意的死灭,看到了想象力的懒惰和在一个具有仇智倾向的社会里,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对知识分子的充满敌意的妖魔化狂欢。在一个异化性的生存环境里,人必须放弃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操守和立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来自体制的认可和奖赏,这既是演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承受的痛苦,也是演员深恶痛绝的病态现象,但导演或演员硬是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察,强加给了影视中的几个人物。小说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等手段写人的艺术,将一部小说变成影视,这就意味着演员必然要涉及作者与人物的关系问题。演员要按照作者的价值观念、话语风格来统一影视人物的话语,让人物充分地享有对话权,让演员自己在与作者及作品内部的其他人物平等对话中展开自己深层的心理世界。一个演员既可以选择突出所演人物形象的饰演策略,问题在于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方式,都不应该破坏作品内部主体关系的平等与和谐,而一种常见的倾向是演员往往把所扮演人物变成了自己的影子,而不是原著中固有的、独立的、有个性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给新版红楼梦找茬(十二) 李少红关于新版红楼梦的最新言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