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妙玉的人物形象

标签:
文化杂谈妙玉红楼梦曹雪芹读书文化杂谈历史美育春秋文子 |
分类: 文史杂谈 |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妙玉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关于送拜帖这件事,我想说的是一直被读者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妙玉那天真的只送了一张贺贴吗?我们可以来推敲一下,宝玉拿着那张写有“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贺贴要去找黛玉,路上碰见了岫烟,当时岫烟要去干什么,找妙玉!那么是岫烟没经过邀请擅自去栊翠庵吗?妙玉的脾气我们是清楚的,岫烟也是一个极聪明灵秀的女孩,不请自到这种失礼的事岫烟是绝对不会做的。而且岫烟自己也说妙玉对自己比以前更好了,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岫烟去栊翠庵是妙玉主动邀请的,但以妙玉的性格她是不会亲自去请的,于是肯定会写请贴,联系到前一天是岫烟的生日,妙玉写的应该是贺贴。所以不要再说妙玉只记着宝玉,而连岫烟的生日都忘了,这对妙玉不公平。
事实上妙玉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面对相别十年后再次见到故交岫烟,妙玉对岫烟的感情是“更甚当日”,这难道还不明白吗?读红楼梦是不能马虎读的,因为你会错过很多很重要的细节。而且这里还有一点,岫烟在与宝玉说话时虽然批评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但她针对的不是妙玉送宝玉贺贴这件事,岫烟不反对这件事,岫烟批评的是妙玉在帖子上下别号这件事,不要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从这点来看,岫烟不愧是妙玉的知音,她很理解妙玉。此外妙玉的感情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中秋夜和黛玉、湘云联的“十三元”,一个不重感情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如此诗歌,妙玉不负“诗仙”之名。
妙玉对宝玉的情之所以值得谈一谈,因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一种理解。一方面说后四十回把妙玉描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宝玉就害相思病,以至于到走火入魔这么个地步。把妙玉写得那么不堪。这是曲解丑化了妙玉。妙玉这么高级的一个女性形象,被搞得那么不堪,被歪曲了,丑化了。
可同时呢,又说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是有爱情的。要不然她的一些举动就解释不了,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你自己的茶杯,你让给宝玉用,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是毫无关碍这么一种关系,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你跟一个人去,妙玉都不会给。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这都是非常特殊的,很不同寻常的。
这怎么解释呢?有一种理解,妙玉对宝玉至少有一种朦胧的爱,至少有一种潜意识的爱。那这么一来,就自相矛盾了:前八十回,妙玉就对宝玉有一种潜意识的爱,发展到后四十回,她还不变成显意识的爱?她还不脸红、害相思病、走火入魔?这个发展就合乎逻辑了?妙玉又是尼姑,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所以,这两种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将后四十回的妙玉写得太不堪了,糟踏了这个形象;另一方面,又说前八十回,这些举动确实是对宝玉有爱的,至少是朦胧的,潜意识的爱。这就自相矛盾了。
关键在于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是什么情?确实是很特殊,连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对邢岫烟有一个解释,这段话特别重要,放过了这几句话,那么整个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就理解歪了。宝玉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妙玉:“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她原不像我们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不理解,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两句话,是对妙玉这个人的评价。她不一样,别拿我们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人来衡量她,跟我们这批人不一样,不能跟我们这批人当中论,她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对我呢?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这个“知识”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知多识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我帖子,对我比较特殊,就因为我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在妙玉看来,谁都不理解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只有宝玉才稍微的能够理解她。所以,她把我当知心朋友看,当作很难得的知心朋友看。这段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情,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对这段话,清朝的陈其泰这个红学家,有一句评语,说宝玉的这句话:“是妙玉定评,安得以世人意中之事揣度之”。宝玉的这句话,对妙玉这个人物是确定的一个评论,本质性的一个评论,怎么能拿世人意中之事,世人意中之事就是男女之事,一般人想,他们男女之间肯定有什么了。哪能拿世人以为的男女之事来揣摩她呢?不能。所以说,宝玉的这段话和陈其泰的这段评语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点的很清楚。确实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很知心、很难得的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打交道的关系是很敏感的,她是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宝玉和妙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很放心。刚才不是讲了么:要红梅,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去,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得不了红梅。你看,这话是黛玉讲的,黛玉很放心。喝茶品茶的时候也是当着黛玉的面,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这也说明妙玉心里很坦然,
如果真有男女之事,我的茶杯给你喝反而有点不好意思或别别扭扭。她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很大方的就给宝玉用了,心里没有什么疙瘩。黛玉也是对他们俩特别放心。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这么放心。是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的原因,黛玉就用不着担心呢?反正尼姑嘛,也谈不了恋爱,也嫁不了人,你要红梅就要红梅吧,所以她放心呢?不是这样的。尼姑不谈恋爱么?自古以来,尼姑和尚谈恋爱的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京剧《思凡》,《思凡》就是一个小尼姑和一个小和尚,两个人谈恋爱,要思凡嘛,要还俗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古典戏剧叫《玉簪记》,讲的就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而且《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正好是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在那些戏曲里点的就是《琴挑》。《琴挑》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通过琴声互相传情的。那时黛玉就在场呀,就在宴会上,所以黛玉应该知道陈妙常这个尼姑是会谈恋爱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放心,并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还是她最了解妙玉和宝玉这两个人。如果说对妙玉最了解的是宝玉的话,那么第二个了解的应该是黛玉,非常理解他们两人的关系。
妙玉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不简单。但《红楼梦》前八十回对妙玉这个人的性格、思想活动、内心世界没怎么描写。《红楼梦》对于人物这方面的描写,不像一般小说那么描写,它通过诗词。如果你要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你就要读透林黛玉的诗词。妙玉更是这样。妙玉在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联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接下来妙玉出来了,她续了几句诗。黛玉对她非常尊敬,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称她是“诗仙”,“正好今天你难得有这个雅兴出来,你看看,我俩写的诗行不行?不行的地方你给我们改一改,实在不行就不要了,你给续几句”。黛玉、湘云、宝钗都是诗社里的魁首,轮流第一名,但黛玉在妙玉面前就表现的那么谦虚,尊称她为诗仙,那么客气的请她来指教。说“平时不敢唐突”,不敢请教你。接下来妙玉兴致很高,续了几句诗。
妙玉的结局,后四十回和原著也是大有出入。后四十回写的是,她晚上在坐经,然后一帮贼寇,一看是一个漂亮的尼姑,用闷香把她吹闷,然后把她抢走了。她遭到了污辱,然后通过道婆做梦,梦见妙师被他们杀了。按照曹雪芹原来的叙述,她不是这样的。有一个脂本叫靖藏本,有一条脂批,由于有的字蛀了,失落了,不太好辨认,但总的大意还是清楚的。它的大意是说妙玉“他日瓜州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这意思是说,贾府抄家之后,连大观园都没收,妙玉被赶出栊翠庵,她准备回到南方苏州老家去,到瓜州渡口,就在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过去叫瓜州镇,是长江北岸很重要的一个渡口,是南北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她到了瓜州渡口,“红颜屈从枯骨”,那就是很悲惨的死了,“岂不哀哉?”。怎么样红颜就变成白骨了呢?当然没有详细地说,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恐怕是跟“王孙公子叹无缘”有关。估计就是到了瓜州渡口这个商业城市,有一批王孙公子追求过她,但遭到了她的拒绝,她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因为她是权势不容,与世道格格不入,这么一个人。另外一个原因,是由此引起的进一步“权势不容”。最后是她“终陷淖泥中”,或者说 “无暇白玉遭泥陷”,就是被像淖泥那样肮脏污浊的世界给吞没害死了。“风尘肮脏违心愿”,她的曲子是这样讲的。
第一、关于妙玉的结局,靖本眉批有这样的提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现在后四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故事则为:第八十七回“走火入魔”,妙玉同惜春对弈,宝玉观局,又听得黛玉琴声忽变,回庵后神不守舍。第九十五回“扶乩请仙”,宝玉失玉,岫烟求妙玉扶乩寻问玉的下落。第一一二回“妙尼遭劫”,贾府被盗,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
第二、由于《红楼梦》书中所写妙玉愤世嫉俗,为社会所不容,只能带发修道,而内心不正,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被迫流落烟花巷,当起娼妓。又为世俗所不容。结果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判词)。而《红楼梦》中“世难容”词曲为妙玉最后流落烟花巷写下最大伏笔。
第三、刘心武的剖析:
由于《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文稿在流传过程中不幸散失,所以我们对于妙玉在《红楼梦》八十回之后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确实是不得而知。但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文本,我们还是可以探究出一些关于妙玉结局的线索。妙玉在八十回以后,将充分体现出她在贾宝玉一生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通过对太虚幻境四仙姑命名的分析,以及对那支《世难容》曲的探讨,已经明确了的。那么,她将起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再把前八十回里面妙玉的第二次正式出场探究一番。妙玉在前八十回里面是两次正面出场:一次就是在第四十一回,品茶那回;第二次就是第七十六回,她二次亮相。
第七十六回的主要角色还不是妙玉,主要的角色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人在凹晶馆联诗,联到最后,出现了两句非常有名的句子,大家都记得,一句是“寒塘渡鹤影”,一句是“冷月葬花魂”。当然有人要跟我讨论了,应该是“冷月葬诗魂”吧?在通行本里面都写成是“冷月葬诗魂”,但是在版本学的讨论当中,我个人是站在“冷月葬花魂”这一边的,认为“花魂”才是曹雪芹的原笔。很多古本都很明确地写的是“冷月葬花魂”,而“花魂”这个词汇,在《红楼梦》里面是多次出现过的,比如第二十六回末尾,写林黛玉哭,把宿鸟都忒楞楞惊飞了,于是作者写道: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林黛玉吟的葬花吟里,一连有好几句使用了“花魂”这个语汇:“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请注意,“花魂”和“鸟魂”构成了一组相对应的概念,这也和“寒塘渡鹤影”对榫啊,“鹤影”不也就是“鸟魂”么?
在续诗之前,妙玉说了几句话,这个话很要紧,请注意妙玉的话语。妙玉说,“如今收拾,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这句话含义很深,表面上是说现在我把这个诗做一个了结,“收拾”就是说你们已经联了二十二韵了,我要把它做一个了结,续成三十五韵,使它完整、清爽。“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你不是吟月吗?表面上她是说,我要翻回来切题,但是另外一层意思是说什么呢?就是说做人跟作诗是一样的,或者说作诗跟做人是一样的,到头来,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妙玉一生的追求,就是我的性格我不遮掩,我的性格的棱角我不磨去,我要生活在自己的本来的性情里面,我要以真面目示人。因此曹雪芹通过这句话,实际上是从深层次启发我们读者,让我们知道妙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她那种要求保持一种本真状态的人生追求,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很了不起。这话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意蕴,也预示着八十回以后,作者的总体追求,就是“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质本洁来还洁去”。
前面曹雪芹是有铺垫的,当仆人向王夫人讲述妙玉的来历的时候,曾经说过,说她的师父圆寂的时候跟她怎么说啊?说她“不宜还乡”。记不记得啊?是吧?如果她留在京城的话,她没事儿;她如果还乡的话,对她不利。曹雪芹写林黛玉,也说她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因为她有病总不见好,那和尚要化她出家,这就跟妙玉幼时的情况很相近。当然她没有出家,但是和尚就说了,她如果想要病好,一生不能听见哭声,而且除了父母之外,外姓亲友一概不能见。结果呢,她还是违背了和尚的警告,见了外姓亲友,寄人篱下,天天以泪洗面,那么,这就不能不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你可能会觉得,曹雪芹这样写,是在宣扬宿命论,但这也是他的一种艺术手法,就是一个人被警告不能怎么样,生活的逻辑、性格的逻辑却偏偏造成了她逆警告而动,林黛玉是这样,妙玉也是这样。他前面写下师父警告妙玉“不宜还乡”,显然不是废文赘语,又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八十回后,他就有意识地写到,由于某种原因,妙玉选择了往南走,往她家乡那个方向走,也就是所谓“风尘仆仆”。她一路风尘往南走,就到了哪儿?到了瓜州渡口。怎么叫“各示劝惩”?这个分析起来比较艰难。但是结合下一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什么又叫“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枯骨”显然是对恶势力,而且是上了年龄的恶势力的一种形容。我在上一讲里面分析这个妙玉,关于她那支《世难容》里面所讲到的,她也有过美好的青春。甚至我还预测,她有过大胆的、独立自择的爱情,我甚至还联想到,既然卫若兰跟史湘云在八十回后有戏,陈也俊这个名字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很可能就和妙玉有关系。但是妙玉这种不为世俗所容的、不合时宜的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不但遭到了一般性的反对,你请注意,邢岫烟跟贾宝玉说,她不仅是不合时宜,还权势不容。那“权势”很可能就是“枯骨”,可能有类似贾赦那样的老色鬼看上了她,强迫她嫁过去,她则选择了坚决抗争。就是鸳鸯那样的平时很随和的女性,尚且可以在关键时刻抗婚,何况她那样的身份,那样的性格了,对不对?因此,她才离开了江南,到了北京,而且躲在寺庙里面,最后更躲进了大观园的一个尼姑庵里面,离政治中心、离社会的繁华地区就很远了。
妙玉在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听从她师父的劝告?师父说她“不宜还乡”,在佛教界,一个师父圆寂的时候跟你说的话,那是绝对要遵守的;而且书里交代了,她那个师傅会演先天神数,是会算命的。但是妙玉义无反顾,坚决南下。据我推测,她就是去解救贾宝玉的,并且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她还解救了史湘云。而解救这两人的条件就是必须要屈从“枯骨”,“枯骨”就很残酷地提出来,如果你牺牲自己,我就可以放这两个人一马。这“枯骨”想必是一个权贵,比如忠顺王那样的人,最终她“红颜不能不屈从枯骨”。虽然她有如美玉陷入泥淖,但她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她最后牺牲自己,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并不是她在那儿假出家、假惺惺、假正经,不是那样的。这是说她最后自愿牺牲,陷落在污泥里面。那么她是一块碎掉的玉吗?她是一块有污点的玉吗?曹雪芹在第五回的判词和《世难容》曲里写得很清楚,她是“美玉无瑕”,她是一块美玉陷在了污泥里面,她没有“玉碎”也就是并没有成为“碎玉”;她以屈从“枯骨”的代价,使贾宝玉和史湘云历经艰难困苦以后重新遇合,得以最后共渡残生。你说这样一个女性,多高尚啊!这样一个女性在贾宝玉一生当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这样一个女性,你如果看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如果真有这样的文字,你就会觉得,她被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一个成员当然够格,甚至她排在第六,也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