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2010-07-02 09:28:14)
标签:

文化杂谈

红楼梦

艺术美

曹雪芹

读书

文化

杂谈

历史

美育

春秋文子

分类: 文史杂谈

《红楼梦》中的画与图一部《红楼梦》不知写尽多少人情世态、儿女情长,读罢令人拍案叫绝、荡气回肠。《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最高峰。自它刊行二百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直到今天,人们还专门为研究它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称之为“红学”。由此可见,人们对它是如何的推崇,对之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也是长盛不衰,有增无减。
    作为一部古典小说,为什么《红楼梦》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魅力?它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它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有那么多人都在读它,试图解其中的难解之味?笔者试图从考察《红楼梦》中的艺术美出发,探讨该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真正地体会这部著作的伟大和神奇,瑰丽与不朽。

一、梦幻神奇的意境美

有人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大花园中的一株奇葩,它孤高傲视,目下无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断臂的维纳斯,具有动人心魄的残缺美。的确,无论怎样地比附,对于它来说都不过分。因为《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有着绝对的精彩和动人的神奇。
    《红楼梦》一书以“梦”为名、以“梦”开始、以“梦”结束,并且全书大约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据说有二十六个梦,这些梦星罗棋布,贯穿其中,浑然一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境美,从而为全书罩上了一层层梦幻离奇的神秘色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不仅是个诗的国度,而且更是梦幻的国度,我们的文人自古以来就对“梦”情有独钟,具有很深的梦幻情结。大家谈梦、解梦,占梦,圆梦,试图揭示梦的秘密。既有古代的周公解梦、庄生梦蝶,又有后来的“黄粱一梦、南柯梦”;既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又有苏东坡的“人生如梦”等等,不能尽举。大家似乎都对“梦”这一奇怪的生理现象十分感兴趣。而我们的伟大作家曹雪芹正是继承了写“梦”这一悠久的传统,并且把它提升到小说创作主题和形式的层面,化梦幻为主题、以梦说事、以梦证事、以梦园事,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女儿们悲惨的命运以及整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从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梦到底是什么?梦的本质何在?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解释,认为梦是一种正常的人的生理现象,它主要反映人们头脑中的无意识,是人的无意识和本能的歪曲的表现形式。但是无意识本身又是什么?科学家们的意见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梦到底是什么意见是不统一的,人们不知梦为何物。因此,在古人看来,梦就更加虚无缥缈,很难解释清楚,这就使得梦这一形式本身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形成典型的意境美。在《红楼梦》一书的开头,作者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是隐去,而借‘通灵’之说……”(第一回)很明显,为了某种原因或需要,作者是故意采用梦幻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将真事隐去(甄士隐),假语存焉(贾雨村)。作者不能实话实说,而只好采取荒唐的梦幻和通灵之说,这就为整部小说披上了朦胧的面纱。这样的梦幻形式,一方面虽然使人对事实捉摸不透,造成了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却从另外一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境美。小说本来就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嘛。或许,小说采取梦幻形式更能表达和抒发作者心中的想法和感情。不仅如此,小说的一开头还写到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从而交代了宝玉(无材补天的顽石)的由来。这些神话和传说都为全书增添了梦幻和神秘的感觉。作者不但借用了神话,而且还编造了专管人间风情月债的“太虚幻境”,并且与“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形成参照,大观园就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缩影,一虚一实,虚实相间,虚指导实,实反映虚,真是相得益彰,魅力无穷。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不仅是“太虚幻境”门口的对联,而且更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有意透漏。真假相间,有无相随,如梦似幻,似梦还真。作者追求的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朦朦胧胧的艺术效果。这正如我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曾经就绘画的创作时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谈艺录》)我们可以把齐白石先生的这一观点拿过来说明《红楼梦》的艺术审美。《红楼梦》一书的整个艺术创作都在似与不似之间,真就是假,假也就是真,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梦幻迷离的境界,给人一种朦胧的美的感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红楼梦》具有如此大的魔力,以至人们试图揭示其中的种种谜团和奥秘。因此,《红楼梦》的梦幻的意境美是全书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和审美感受。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美

语言的形象生动是《红楼梦》一书中的又一大艺术特色。可以这么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语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曹雪芹非常娴熟地驾驭着语言去描写各种各样人物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据统计,全书一共描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并且每人的语言都不一样。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曹雪芹是非常熟悉的。不仅如此,曹雪芹还按照个人的个性,刻画了二三十个形象十分鲜明和逼真典型的艺术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等等。这些不朽的艺术形象,几百年来,人们至今耳熟能详。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在曹雪芹看来只需一首《西江月》就可以概括,如其中的“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不通世务”“僻性乖张”等词,就活生生地将一个侯门大公子哥的性格特征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象林黛玉的形象用“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心比比干”“病如西子”十几个字,一个聪明伶俐而多愁善感的病美人也就鲜活地表现了出来。王熙凤的形象刻画更是再鲜明不过的了。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纯未启笑先闻”,将一个掌握当家大权的时刻讨好贾母的凤辣子的形象形容的没地说了。真是未谋其面,先知其人。甚至有人说在整部书中,也数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最成功,其实,这些说法都不为过。其他的许多的人物描写也是十分成功的,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也带给人们以一种美的享受。
    曹雪芹不仅善于运用极少的语言去概括和说明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还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在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红楼梦》取得的成就的确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十分老练,十分到位。它超越了以前的几乎所有的同类的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例如在第四十五回,宝玉冒雨去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篷,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说出之后,再细想与宝玉说的一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黛玉说错话属于“无心”,后悔细想属于“多心”,把个多情善感的美女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十分有趣和生动。有意与无意,“无心”和“多心”连接十分自然协调,毫无人工刻意修饰的痕迹,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再例如,描写宝玉挨打之后宝钗来看望宝玉那回,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看了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理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就将宝钗的心理活动和冲突鲜明的再现了出来。宝钗心疼宝玉受伤,说露了嘴,又不好意思,真真把个大家闺秀的心理矛盾展露无疑。其实,不管是黛玉的“无心”,还是宝钗的“心疼”,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都是属于无意识的范畴。长期的心理暗示可能形成了不自觉的无意识。这些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为不但我们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最好的诠释,而且为我们带来了美的愉悦和享受,十分有趣。
    另外,《红楼梦》在刻画和描绘荣宁二府内的陈设与大观园中亭台楼阁的风景方面也取的了巨大的成功。通过曹雪芹的简练而逼真的语言,我们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一幅幅天然的画卷徐徐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风景的描绘是如此的逼真,以至我们自己感觉就如身临其境。无论是潇湘馆还是蘅芜苑;无论是怡红院还是稻香村;无论是藕香榭还是蓼风轩,都是一座座风景别致清幽典雅的楼阁。不同出处的风景不一样,不同性格人物居住地方的风景也不一样。移步换景,景中有情,情中也有景,情景交融,不分你我,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曹雪芹还善于通过个别人物的眼观,运用聚焦和扫描的方式,将所见的东西逼真地展现出来。我们通过阅读书中的语言,就可以感受到一幕幕的风景和画面。语言的威力真是大的令人难以置信。这样的写法至少有三处。例如,在书的一开始写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观,我们才认识了这样一个十分讲究尊卑等级的富贵府第。后来,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又是借助于刘姥姥的一双眼,将大观园览个遍。再到后来写薛宝琴看贾府祭拜祖宗,通过直接的观看,我们获得了非常真实的印象。
总而言之,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还是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红楼梦》都获得了极大地成功。一个个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的风景画面,如在眼前。写人,写活了;写景,写真了。这是对以上的简单概括。不仅如此,《红楼梦》的语言是俗雅共赏,亦庄亦谐。写乐的时候,使人哈哈大笑,写悲的时候,令人泪涕长流。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三、匠心独运的情节美

《红楼梦》的情节和叙事也十分讲究,可谓匠心独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就是写实和诗化的完美融合,既写现实的生活内容又写诗化的理想,既反映现实的丑陋与黑暗又写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大家都深有体会的,但是它又不仅仅如此,在写实的时候又加入了作者诗化的内容,诗化与写实相结合。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追求。作者并没有设立什么道德的法庭去审判和裁决,而是通过诗化的叙事手法,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将心融入其间,去感受和体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曹雪芹不仅是为伟大的小说家,更是一位充满诗情的诗人。他用他那诗意的笔触去描绘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他将那些离合与悲欢写的那样的惟美,那样的动人,那样的悲惨,体现了他高超的叙事和表现手法。例如在第二十七回写林黛玉葬花的时侯,林黛玉的葬花词写的如此的唯美和凄惨,令人唏嘘叹息不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的是何等的残酷与无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的又是何等的凄惨伤心。林黛玉葬花的时候,是落红阵阵,落花随流水,写的又是何等的凄美动人。最特别的是林黛玉葬花词的发问“何处有香丘?”,这不仅仅是林黛玉作为一位富家大小姐的呼喊,而且更是曹雪芹自己呼喊,表现了他对于世俗的极大不满和愤概,想寻找世外桃源式的梦想和追求。这样情景交融,诗化与写实相结合,为作品本身增添了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红楼梦》的情节编制和安排是十分的巧妙和自然,它是一种网状的多层次的齐头并进式的情节结构。小情节为大情节作铺垫,小矛盾为大矛盾作准备。曹雪芹善于写多线式的情节和故事安排,一个故事情节可能为以后的许多故事都作了埋伏与铺垫,真叫“一处情节,伏线千里。”明写与暗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对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写宝玉挨打那一故事,曹雪芹不是仅仅写宝玉被他老子打了,而是先写很多的铺垫故事与情节,为宝玉的挨打作了准备。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精彩情节,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之一。如果按照一般的人来写这一节的话,估计很平凡,没有多少的味道。一个暴怒的父亲将儿子痛打一顿,这个故事本身是很平常,但是我们看到,在曹雪芹的笔下,他已经突破了普通的写作手法和情节的安排,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发挥到了极致,令人深省,在平凡中见深刻。
    宝玉的挨打是作为封建代表人物的贾政和作为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激化的结果。它不仅有它深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矛盾的斗争。这次矛盾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逐渐积聚起来的,小矛盾汇聚成大矛盾,小的冲突为后来的矛盾爆发做了准备。这种冲突是有个过程的,不是突然的。小说多处告诉我们贾府的儿孙如今是“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贾政一心希望儿子走正路,去看四书五经,考可取,以后当官,以便荣宗耀祖。可是贾宝玉呢,却对科举考试和仕途经济不屑一顾,甚至对着干,整天在女儿堆中耳鬓厮磨。因此,宝玉在他父亲看来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宝玉和他父亲的矛盾是时隐时显,时而尖锐,时而缓和。无论怎样,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在第九回写宝玉在上学以前去到他父亲房里去请安,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去顽是正理。”并且斥责跟随宝玉上学的李贵说“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道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了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个不长进的算帐!”从作者的构思角度来说,可以说这为宝玉的挨打埋下了伏笔。再到后来还写了宝玉不愿和仕途经济的人来往,王夫人的丫鬟金钏被迫害致死,忠顺王府到贾府来要人(琪官),还有贾环在贾政面前的挑唆。这一系列的情节和安排为宝玉的挨打都作了准备。这些情节和矛盾发展的结果导致最后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呼“拿绳子来”,于是,一顿血淋淋的毒打就这样开始了。
    宝玉挨打只是《红楼梦》中一个精彩的情节,象这样精彩的情节还很多,不能尽举。曹雪芹在提炼和构思故事情节时,是非常的老练和精巧,非常的严密和复杂。各种矛盾互相穿插其间,有祥有略,有实有虚,主次分明,前后相连,一层层的矛盾最终将故事推向了高潮。质言之,《红楼梦》中的情节和叙事是非常的精彩,一个情节与另外一个情节之间的衔接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环环相扣,非常的流畅,自然逼真,就象无数条小溪汇成江河一样,给人以一种跌宕起伏的美。

四、凄婉感伤的悲剧美

《红楼梦》整部小说彻头彻尾是个悲剧,它既是宝黛婚姻的悲剧,也是大观园里众女儿薄命的悲剧;它既是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生的悲剧。概而言之,悲剧是它的主题。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的悲剧就是美被毁灭的悲剧。《红楼梦》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美被毁灭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贾府和大观园里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富贵繁华,一群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少女生活在大观园里,衣食无忧,可以吟诗作对,赏梅咏菊,猜迷逗趣,真是何等的快乐啊,可是到了五十回以后呢,贾家开始衰败,大观园里的女儿们死的死,远嫁的远嫁,逃的逃,散的散,命运又是何等的悲惨,几乎所有的女儿们都没有好命,都是薄命的。美好的东西或者叫有价值的东西都被狂风给摧毁了,夭折了。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这是婚姻悲剧;好人没有好报,这是命运的悲剧;盛极必衰,这是家族的悲剧。到头来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飞鸟各投林,大地白茫茫真干净”,什么功名,什么荣华,什么恩情,最终只不过“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从小就生活在一起,两小无猜,他们之间也经常吵架拌嘴,但是由于性格的相似,双方了解的逐渐加深,最终两人都将对方视为知己,并且打算结为终身伴侣,可是在当时的环境和情况下,双方注定是悲剧的,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当时的封建的制度容不下他们俩的婚姻自由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得婚姻悲剧是一个典型,它具有一般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各个别,它反映了当时那种得社会普遍的现象,因而这种婚姻悲剧就获得了更高一层的普遍的意义。因而这种悲剧的描写也就加深了对现实批判的力度。其实,曹雪芹通过对宝黛婚姻悲剧的描写,其实是对当时的封建包办婚姻的一种有力控诉。在曹雪芹看来,婚姻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新思想,可以说代表了民主思想的萌芽。其实,悲剧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仅仅悲伤,而是在于从反面重新发现和肯定美与价值。婚姻的悲剧尽管很令人悲伤和叹息,但是它在另外一个方面激起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婚姻和自由的追求,这可以说是它的功绩罢。我们在读宝玉与黛玉婚姻的悲剧时,我们就可以从这种悲剧中欣赏这种美,欣赏美的毁灭与重新发现。
    《红楼梦》不仅仅是写宝黛钗的婚姻悲剧,它还写了其他的许多女儿们的命运悲剧。象元春那样的尊贵无比,最终的命运也还是闷死深宫;探春那样的精明,最终也还是远嫁他乡,骨肉分离;妙玉是那样的孤芳自赏,最终也难逃被强盗抢去的命运。迎春嫁给孙绍祖,一年就被虐待致死;惜春是侯门大小姐,最后还是独卧青灯古佛。王熙凤是那样的厉害,所谓“脂粉堆里的英雄”,最终的命运是什么?也是难逃被休弃的命运,不是“苦向金陵是更哀”吗?其他的人都不用列举了。她们的命运都差不多,很悲惨。人生的命运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这是曹雪芹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人生是很荒唐的,这是曹雪芹的一个感慨。人生的悲剧如何避免?曹雪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难回答。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的,这是由于历史所限的缘故,不能求全责备。但是他所作的这些思考和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的。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它能博极而精深,凄美而永恒,它既有着深邃的思想,又有着丰富的内涵,真可谓包罗万象。它本身是部悲剧,这更加增添了它的美学的价值。我们通过阅读它,一方面感受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感叹世事的无常和荒唐,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获取巨大的审美愉悦,体味它那精微的审美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蕴,孤标傲世的审美情怀。这种艺术美是一种艺术的极致,不是一般人所能随便感受到的。《红楼梦》中的艺术美还很多,也很复杂,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尽叙。她的艺术美还有很多去值得我们去探索。《红楼梦》中的人名拾趣

 

              论红楼梦的阴盛阳衰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书中的贾元春形象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书中的贾雨村形象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与推背图的关系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多情红楼无情梦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书中的女性美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中梦的结构与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人物小传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爱情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的画与图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的悲剧角色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的笑话漫谈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的谜语解析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中的人名拾趣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红楼梦与佛文化                            品味曹雪芹哲学

             【古典小说名著赏析】曹雪芹《红楼梦》      【中国诗词名作赏析】林黛玉《葬花吟》 论红楼梦中的艺术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