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一位,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被称为“坡仙”。他位极人臣,又命运坎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到了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他诗、书、画皆为妙品,词、赋、文超逸横绝;他儒、释、道融汇贯通,嬉笑怒骂皆成诗文,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苏轼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作了新的探索与开拓,创作了大量杰出的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成为继韩、柳之后“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散文发展至宋代之后,唐代的古文运动才算完成,我国的散文文体,也由此定型。散文发展经历了古文与骈体的此消彼长的曲折发展过程,到欧阳修发起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开创一代文风,才正式确立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欧阳修散文“诗味醇厚而情韵绵邈,含蓄蕴籍而平易自然”的“六一风神”开启了散文诗化的先河。而使散文真正如诗歌一般空灵绵邈,且各种文体都有诗一股气势、意境和韵味的还是东坡散文。苏轼的散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将无化为有,或将有化为无,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冲的蓬勃诗意。所以我对苏轼散文的特点体会是“以诗为文、其文如诗”,具有诗意之美。
所谓“以诗为文”是说苏轼作文多用或多借鉴诗歌的创作手法。所谓“其文如诗”,具有诗意之美,是指苏轼的散文具有诗歌般的艺术感染力。主要体现为具有诗歌意境、境界之美,文章的语言富有形象性、音乐性,能象诗歌一样集中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正如其《自评文》中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当所行,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其一:他作文时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自由尽情挥洒,行文如行云流水,气势奔腾而壮丽奇雄。句式以散行单句为主,但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使其文章具有~种诗的意境和气势,有诗的园活流转和自然率真之美。其二:善于运用比喻,多形象思维。苏轼的“博喻”历来为世人称道,谈到苏诗,人们总是想到他精辟而广博的比喻。但苏诗的博喻是从散文笔法中来的,所谓“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正是其将散文之法用于作诗,包括将战国纵横家的引譬设喻之法化入诗中。可溯其本源又是《诗经》、《离骚》的“比兴”传统。所以从本源上说苏轼的博喻是“以诗为文”。在苏轼的散文中。总能将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用比喻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有时用各种事物比喻人,有时有用人比喻各种事物,且不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用,还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
议论文颇具诗意之美
苏轼的议论文在其早期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进策、奏议、杂说等,他的政论、史论特别为人称道。他的政论文有《思治论》、《策略》、《簏论》、《策断》等篇。在他大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作者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日:“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作结,指出君子之已乱,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文风上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的浮靡艰涩,在“文”、“道’两方面都适合当时古文复兴运动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不失战国纵横家文笔纵横恣肆、旁征博引的风姿。行文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重,语言明快畅达,颇具诗意。因而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要列为第一,只是疑为其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才列为第二。
苏轼对古代名臣如张良、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史论、人物论,总能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文章,见解不落俗套。颇具诗一般的语言、气势和境界,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记叙文最具诗意之美
东坡先生最具有诗意美的文章当属其记叙文和小品文。特别是他文赋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最具独创性。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既继承了赋体描摹生动语言对仗工整的洋洋洒洒,又吸纳和继承了欧阳修诗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和平易晓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于自然。如《前赤壁赋》行文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出于东山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上夜景描写和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阐发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其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其他亭台记山水游记如《石钟山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醉白堂记》等,都是长于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展示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文豪、诗人作家的才情横溢和奇思妙想。
如《喜雨亭记》从亭的命名写起,记述修亭得雨的经过,继而用对话说明雨的重要作用,把“喜”字凸现出来,反映了作者同百姓忧乐与共的感情,及对农事的关心。全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或分写,或合写,或引用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诗情荡漾,洋溢着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又如其《放鹤亭记》,文章的主旨在于记叙隐士养鹤隐居之乐,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隐士,而是以鹤为象征,写鹤的闲适优游,以此来象征隐士的闲适与快乐之情。同时作者又以“酒”来陪衬“鹤”,描述了“好酒”与“好鹤”的不同结果,从而说明隐士可以纵情随志,而君主不可以玩物丧志,最后得出隐居之乐甚于南面之乐的结论,明确透露出作者对官场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溢于言表。文章从虚处入手,翻空出奇,象征、渲染、烘托等诗家手法营造出一种飘逸、空灵的诗一般的境界,写景、叙事、对话、抒情、议论、歌词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构思奇妙,清旷飘逸,诗意盎然。特别是其中假借云龙山人之口所作“放鹤”、“招鹤”之歌,更使诗情得到升华,其歌云:“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读至此使人觉得是不知是山人在高歌还是先生在“羽扇纶巾”、“冯虚御风;是仙鹤在翱翔还是诗人在飘飘忽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散文的诗化倾向,诗意之美,可见一般。而其中所蕴含的“坡仙”,“外儒内佛”的虚静高洁、又坦荡坚贞的人生品格又是多么的“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智慧。
苏轼小品文别具诗趣
宋朝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种“趣”是指诗歌所特有的抒情和形象的特点,它与文章、著述以阐明事理为主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严羽对苏轼的诗文颇有微词,但我认为苏轼的小品文是苏轼散文中最有趣味的神机妙品。苏轼小品文的主要文体样式为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大都作于贬谪黄州、惠州和儋州时期。苏轼广于交游,胸襟坦荡,出入三教、才高识广。精通琴棋书画,因此不仅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写作了大量的往来书牍、杂记、随笔和书画题跋。一有所悟、所感皆行诸笔端,有时是诗,有时是词,更多的则是随笔小品,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都成文章;信手拈睐,皆为妙品。
东坡先生对人生世事感悟诗文很多,有时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感触既写成诗,又写成词,有时还漫成一篇小品。如关于人生感悟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的就有“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有词《定风波》,词中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有写贬居岭南时生火取暖的诗《独觉》,诗中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特别是作者迁居临皋亭后,写了不少的诗词和小品,以“临皋亭”入名的就各有一诗(《迁居临皋亭》)、一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还有一篇小品《书临皋亭》。小品文《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己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又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各,惭愧!
惭愧!”。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如其诗词中所蕴涵着诗人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诗为文,其文如诗的特点,自不必多言。
苏轼散文“以诗为文,其文如诗”
苏轼的散文为什么会有这一种“以诗为文,其文如诗”的特点呢?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其才气、豪气和“仙气”使然。知人论世是我国文学评论的重要传统,也是正确评介文学人物、作品和文学思潮的重要原则。苏轼多才多艺,书、画造诣极高,诗、文更有巨大成就,尤其开创豪放派词风,在宋代就产生广泛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决不亚于李白、杜甫。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但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且融会三家倡导“蜀学”,形成了他“外儒内佛”的思想人格。这一种人格把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的道德人格来支撑,始终保持坦荡坚贞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所以他的文章和他的诗书画一样,不过是他这一人格的外化。我们总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他的文章中感受到他的诗人风格,“其文如其人”正是“其文如诗”,具有诗意美的真正原因。苏轼的是一方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彩绣”的骈体时文,同时也反对矫枉过正的“求深务奇”。因此在创作上,他的文章不似欧阳修的迂徐委备,也不似王安石的瘦硬简健。而是诗一般的如行云流水,“常行于当所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辞达”、“通脱”,反对“形似”,强调“神似”。要“天工与清新”。因此苏轼散文的“诗化”倾向是他的追求。
苏轼散文的诗意美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他的才气、豪气和“仙气”使然。正因为苏轼文章和其诗书画一样,是他的思想、人格的载体,“坡仙”的精神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豪放诗人苏轼的婉约柔情
大文豪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苏东坡与三位妻子的深情岁月
【中国散文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
苏东坡和王安石的恩怨
【中国散文名篇赏析】苏轼《前赤壁赋》
苏东坡居士轶闻趣事录 【中国诗词名作赏析】苏轼《赤壁怀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