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2010-02-08 23:15:42)
标签:

娱乐影视圈

《孔子》

电影海报

武侠经典

娱乐

文化

春秋文子

分类: 娱乐影视明星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电影《孔子》导演:胡玫    领衔主演:周润发  周迅  陈建斌  上映时间:2010年1月22日

电影《孔子》剧情简介: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电影《孔子》并没有展现孔子完整的一生,而是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堕三都:发生在孔子54岁左右的故事。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由此也与陈建斌等人扮演的三家产生了矛盾,堕三都的行动因为种种阴谋阻挠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这也直接导致了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代表场景:孔子离家,悲愤莫名,在滂沱大雨中跌倒,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马,孔子突然开始孤独地仰天大笑。

孔子见南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卫国时发生的故事。当时卫灵公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而卫灵公的姬妾南子对孔子爱慕有加,并且邀请孔子到宫中谈话。

代表场景:孔子在与南子见面后,出宫时遇到徒弟们的询问,孔子为免引起弟子们对他产生误会,便表示,如果自己和南子有私情,那就是“天厌之!天厌之!”

陈蔡被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代表场景:孔子在被围时依然讲诵《诗》《礼》,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回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他的一些弟子被召回鲁国做官,其弟子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后,季康子(季桓子之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学之于孔子。”随后季康子就决心把孔子请回来,当时孔子已经68岁了。

代表场景:齐鲁大战。这也是电影《孔子》中为数不多的大场面战争大戏,其中孔子弟子冉求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射箭和驾车的功力,算是整场电影中动作戏最精彩的一场。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解密电影《孔子》:史诗中的十大催泪点

史诗巨片《孔子》自日前上映以来,用“圣人起,风云止”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院线方面反映,《孔子》票房走势渐高。史诗片《孔子》不仅以唯美的画面与宏大的场面震慑了观众的眼球,圣人波折跌宕的传奇故事、其浩连广宇的伟大情怀,及其门生弟子舍生取义的故事,也令不少观众感触至深甚至感动落泪。

活人殉葬 绝望凄凉

周礼有活人殉葬的野蛮传统。在鲁国“三桓”之一季成子的豪华葬礼上,成百的奴婢家臣被军队赶进坟墓,残忍杀戮作为对主人的殉葬。片中一个未被杀死的小女孩,在漆黑死寂的坟墓里,眼睁睁看着如豆的烛光最后熄灭,呼喊着“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弱,透骨而来的绝望凄凉感染了银幕下的观众。而当孔子为一个从坟墓逃出的小奴请命之时,他的仁心与机智令观众感叹不已。

战鼓敲碎 圣者之心

武子台下,嚣张跋扈的公山纽带领叛军,高呼“杀死孔子、驱逐鲁君”,向台上万箭齐发……险恶万分情况下,孔子夺过士兵手上的鼓槌,奋力地擂响大立鼓。鼓声作气,鲁军士气大振,居高临下攻击叛军。更有装满热油的大铜缸,点燃之后向下倾泻,火海横流令叛军溃败,死伤惨烈。而孔子仍然一次次地擂响大鼓,苍凉伟岸的背影因叛军士兵的死伤而痛苦得扭曲。一松手,鼓槌坠落在地,用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即使是以正义之名,不得已于战,但战争的惨忍、生灵的涂炭,令“仁者爱人”的圣人痛彻心扉。

天地无仁 圣人落魄

鲁定公御驾亲征,包围郕邑已有数日,但仍然久攻不下,只能望城兴叹。孔子看出他已萌生退意,不愿功亏一篑,便苦苦相劝,却无奈鲁定公只是颓然地摇摇头,“战败了,谁还会在乎你有没有仁义?世间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那只是说辞而已。”面对三桓的排挤和鲁君的黯弱,孔子无语,眼中闪过无边的失落与迷茫。他痛苦又无奈地低下了头,那矢志克复周礼的博大圣心被周遭的诡秘氛围,压抑得快要窒息了,他强烈地感觉到,失败正一步步地袭来……

生死以国 缘尽一“玦”

孔子曾经向弟子们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他为官的生涯无不在践行这一诺言。然而鲁君临阵退缩、“堕三都”无病而终,令一腔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尽付东流。“三桓”和黎殂的离间更让他内外交困,而此时的鲁君早已将国事抛之脑后,沉浸在齐国送来的美酒女乐中了。站在窗边的孔子失神的望着窗外,却仍旧怀着一丝侥幸,企盼着君上能召见或者派人送来祭肉,然而他盼来的却是季孙斯假冒国君之名送来的一块玉玦!玦者,诀别也。他强忍悲伤,告别爱妻子女,告别父母之邦,在漫天大雨中,踽踽远去。

“夫子是形,弟子是影”

悲从中来的孔子一马一车,向漫无目的的远方独行,一场大雨浇灭了他心中的政治之火。天地虽大,何不能用?漫漫黄沙,是绝望与埋葬?他凄凄凉凉的前行,天涯孤旅。却发现在路途上,心爱的弟子颜回跪地等待着。“夫子是形,弟子是影”,当听到颜回无论天涯海角,都愿意放弃自己的家业来追随自己时,旷茫世间,都被这深厚的师徒之情感动了。子路、子贡等其它弟子也带着书卷行李随后赶来,告别家人母国,追随老师。孔子向弟子们深深下跪,弟子们也向老师下跪。旷野茫茫,只有无边的风云在有形的天地中间动荡呜咽。
    丧家之犬为世不容

孔子师徒一行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在卫国,卫灵公欲委以修兵重任,但他不愿对抗自己的祖国——鲁国,也不愿委身于“好德如好色”者之下。十数年在列国中周转,皆不受重用。门生越来越多,但处境日益艰难。一心渴望将自己的主张传播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却未曾想自己的后半生都在不停的徒劳奔波。在郑国被形容做“丧家之狗”时,他乐呵呵的接受了,那笑容里所隐藏的痛楚恐怕只有他自己体会的最为深彻,弟子颜回看得真真切切,禁不住流下热泪:“是夫子的道太高,不能被世人理解”。

陈蔡绝粮 死生以共

巅沛流离,辗转数年,孔子已是年过花甲、满头白发。数年间,春秋各国战乱频仍,相互吞并,陈国灭了蔡国。师徒一行前到陈蔡交界的一个村庄,兵荒马乱之下,已是无粮可食。众弟子服侍孔子休息,大家只能互相依偎取暖。孔子为弟子们奏琴疗饥,弟子颜回捧上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看子路饿得奄奄一息,让子路喝。但子路坚决要让老师喝。孔子浅浅的喝了一口,对子路说,“看,我喝了,你也喝吧”,然后让众弟子们一人一口喝下。老迈的孔子连续数日抚琴鼓励弟子们坚持。最终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比西方圣人耶酥基督最后的晚餐,更有一种死生以共的感触。

冰河救书 颜回殉道

颜回是孔子最心爱的弟子。终其一生,对老师最是推崇备至。曾经众多弟子都跑去听别人讲学,独颜回始终跟随孔子,不离不弃。影片对颜回的死作了戏剧化的处理,放大了这位圣人爱徒以身殉道的历程。当孔子师徒行经冰河,书卷重压之下,冰河碎裂。颜回为救回老师珍爱的书卷,一次一次地扎入冰冷的河水中,抢救这记载着孔子的思想与学说、象征着圣人的信念与道义的竹卷……苍老的孔子眉毛、胡须上都附着冰渣,涕泪横流的呼喊:“回,你快上来,为师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你上来……”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换回那一车竹简,换回了茫茫华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信念。

舍生取义 壮哉子路

子路也是孔子心爱的弟子。并且他有武力,一路伴随左右,为老师保驾护航。为了实际老师的政治理想,子路出仕卫国。阳虎动乱,子路为保护幼小的卫君,浴血挥长剑砍杀来犯者,以一挡百,尽显忠义!身中数剑、血流如柱的他渐渐不支,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他突然跪了起来,坚持将冠帽捡了起来,端端正正戴在头上,用尽最后的力气,泰然自若地说:“我的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戴得堂堂正正!”子路悲壮,舍生取义。顿失爱足的白发孔子得知消息,老泪纵横,为弟子的牺牲而悲伤,为弟子的牺牲而叹惜。

壮志难酬 终回故土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整整十四年间,孔子远离故土,在列国之间周游讲学。一心想要报效鲁国的他,却只能做一个局外之人。齐伐鲁,弟子冉求率领鲁军冲锋陷阵立下战功,恳求当政的季孙斯将飘泊在外的孔子请回鲁国。白发苍苍的孔子回到故土那一刻,拄着拐杖热泪盈眶地走向城门,深深跪拜:“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们终于回来了!”圣人迟暮,壮志难酬,数年后即因病撒手去世。他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生前却为世不容,被贬为“丧家之犬”;他的思想与学说千百年来被发扬光大、泽被苍生,即在21世纪也被认为是解救世界危机的“济世良药”,受到全世界的尊崇,然而,在他有生之年,却满腔热血雄心,徒付东流。呜呼,哀哉!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孔子》影评

   《孔子》是个牺牲品,不论在商业上还是影片本身的素质,《孔子》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我们说,群众喜欢的就是好的,于是好莱坞巨制在国内都火了,不管名声如何。但首先,市场是承认的,荷包是鼓鼓的,这些大片在商品性和商业操作方面都成功了,哪怕你看过之后觉得一塌糊涂与自身喜好格格不入,那已经是后话,你给票房贡献的银子没有打折扣。
    来看《孔子》,到底影片算的上哪一类型?人物传记?剧情史诗?我觉得都不是,至少这不是单纯的传记片或者剧情片。年代久远,根据史书甚至野史以及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讯息整理出来的剧本,算得上传纪么?而且本片交代的人物经历,也只短短的后半生十来年的点滴串联,那就算不得一种著书立说级别的表达,谈传记,恐怕牵强的很;那剧情片呢?史诗谈不上,春秋战国那点列国之间的事情而已,而且涉及的内乱篇幅远比两国相争之类来的多,这种单纯为表现影片主人公形象而做的故事安排,如果不是围着这个中心人物转,也散乱的很,那作为剧情片,《孔子》也谈不上,依我看,倒更像一个散文体的记录与回顾。而且,更致命的一点,这部影片的上映时间和围绕其上映发生的事,注定了影片是不被认可的。
    解读?还是误读?
    历史片,尤其是这种年代久远很多事实无法考证的历史人物,要拍好电影是很困难的。好莱坞的传记片,大都因其历史年代比较近而变得较为容易,无论政治的,军事的,体育文艺的人物,他们的叙事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操作模式,大多选取较为关键的部分做主体,然后前后兼顾,照顾到目标人物将近一生的浮沉。
    《孔子》没有这样做,大概有其素材限制的原因。但全片除了一个时间性的线性叙述,我认为所有事件的选取,并没有在人物塑造上给人一种立体感,或者说:影片想要把孔子拉下神坛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解读,但却依然没有跳脱出一个符号化的模式。开头孔丘就已经是个士大夫,并且在影片的前半段其仕途坦荡之迅猛,即便画面之下有暗涌相随,人物的正面形象已经非常高大。到了后半段,被后世誉为周游列国的放逐历程也空有那种不得志的无奈与对讲学的坚持,人物命运的曲折在这种叙事方式下,并没有使这个被神话了的人物有一种亲民的特质,他的亲民,全在弟子而言,周遭百姓乃至陌路人对烘托人物形象本应起的作用,在《孔子》中,我看不见。所以这是一个泛泛而论的孔圣人,看似被平民化的展现在银幕上,但整体给人的感觉依然是个符号,即便不枯燥,也没有其应有的灵气与亲合力,反倒有一种少见的人文气息。
    《长恨歌》好么?公认的抒情诗典范之作。但其实《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被艺术化了,被诗歌化了,后人引经据典是不会刻意去关注这背后并不光彩的历史和未必那么浪漫的情事。《孔子》也是这样,如果不对那些被艺术加工了的情节追根刨底,那这个圣人的形象,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是高大的,未必全面,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正面的人格力量。什么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封建残余思想,君子好逸恶劳之类的陋习等等,还是不要追究的好,毕竟,作为儒家学说最有名望的倡导者,孔子思想的学术价值远大于其部分陋习思维所带来的弊端。所以说,《孔子》对孔子的解读,既非误读,也不完善,这依然是个规矩之内的演绎:不浮躁,不怯懦,也没有所谓的亮点。 

    被商业?被规则?
    市场有一个生存法则,所谓物竞天择的道理,在商业片市场同样适用。《孔子》并不是一个讨好的题材,因为这个人物的故事,不具备超强的商业价值,学术范畴内的研究也已经年代久远。而且千禧年之后的电影市场,尤其是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是越来越商业的,你没有卖点,就无法生存,甚至不论品质,只要宣传营销到位,那电影就是能大把赚钱的烫手山芋。舆论的力量只在其次,甚至越是被贬损的厉害,票房收益却可能会越高。国产电影商业化进程对观众逆反心理的研究之透彻,远比对艺术本身的追求要高明的多。
    所以《孔子》请来了大牌演员和创作团队,包括技术上的奚仲文,鲍德熹在内,都是在各自领域能都独当一面的人物。周润发的气质有点出乎意料,我原以为会想去甚远,不过全片来看,在人物内外贴合度上,演员的功力是看得见的,虽然形象塑造比较单调,但基本上各个时间段里的神情都被影片大量的特写给放大了。你未必能看见惊喜,但决不至于失望。关于孔子门徒以及那个话题角色南子,我没有特别的感觉,周迅还是那个周迅,陈建斌也还是那个陈建斌。我是说,演员方面的商业性与表演素质应该是对等的。
    再看故事之外的东西,片尾曲做的真好听,多年未闻的王菲也出来了,片中的配乐部分虽然没有到耳熟能详的地步,但熟悉配乐的观众也不难找到赵季平的味道。而摄影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纯粹的商业考量而做的妥协,云山雾罩的镜头语言下,除了唯美就是宏壮。影片的另一个特色,是人物特写镜头被大量运用,中近景成了《孔子》的主要镜头语言,就连那些尚存一丝数码痕迹的战争场景也那么的熟悉。盛行于古装大片的众多元素,在《孔子》中被再度利用,服饰与造型也本着影片严肃克制的基调做出了质朴与大气的感官效果。
    但其实这些东西,正是市场规则下被默认的操作方式,你可以说《孔子》有着区别与其他大片的严肃与隐忍,但这种所谓的包装,还是商业属性更多一点,即便看起来影片一点也不浮躁。如果不刻意在这些问题上深究下去,本片所具备的人文气质在近年来众多所谓的大片中也比较少见。影片直接涉及了仁义道德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并且对游子心态的刻画也比较容易令观众动容,所谓的“字见南子”这种放到今天就是漫天绯闻的段落,我认为完全就是出于商业需要放在剧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如此看来倒更像是编剧的无奈而非哗众取宠之举。
    所以说,不商业,不被规则影响,单纯就电影的品质而言,《孔子》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影片上映的时间很尴尬,正好开画日是正在创造神话的《avatar》被强制停映的日子。于是众人抵制本片,并且著名的时光网上《孔子》的评分只有3分多,这显然不是一个有参考性的分数。而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需要一种所谓的宏观调控来扶持,只能证明其市场化的不成熟。比如张艺谋的《三枪》好看么?我觉得没有烂到不可看的地步,可偏偏被人骂的体无完肤,但这个处于国产电影风口浪尖的人物有一部被禁映的电影,在我的眼里是近乎完美的艺术品。但是《活着》不能公映,就像《安阳婴儿》这种地下党级别的影片永远不可能被公映一样,理由很政治。
    可能出于对国产电影的保护,可能院线本来加长《avatar》的映期来获得更高的票房收益的想法不被认可,所以《孔子》就这样被推到一线,无辜的被口水淹没,甚至以口诛笔伐来形容都不为过。所以影片本身可以一看的素质被无情的抛弃了,甚至诸如“孔子贻害国人精神世界数千年”这样幼稚的言论也轮番出现。标榜时尚引领潮流不是你的错,但是孔子没有得罪你,《孔子》也没有得罪你,你何以如此愤懑?愤青不只是光吐几个不雅的字眼抵制一部电影这样简单的职业。
    如果只看影片本身,其严于律己的格调倒是非常适合如今在官场里摸爬滚打的人认真学习一下,组织群众包场这种很没前途的做法,是不是有点过时了?如果得不到自发的观影行为的支持,那虚妄的票房数字,如何能真正让国产电影强大起来?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电影《孔子》精彩影评与精美海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