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创造和美的实现是一种审美体验,只能产生于人的审美实践中,因此,个体的感受才是实现美的价值的源泉。如果说中国古代赏石只注重平衡与和谐的自然形式乃是沿袭“道”的优秀传统的话,那么,当代赏石的主体心理扩张则是推动这一艺术内涵更新的重要因素。
千百年来,在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审美意识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代文人的审美心理,通过对文化传统与艺术内涵的感受而获得不同的审美效果。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赏石的审美意识总是顺应着那个时期的文化风气与艺术追求,因此赏石的理念、赏石的模式也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自身个性品格的艺术形态。
在中国古代赏石仅局限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观赏石的“清供”也仅限于私家厅堂斋室、几桌文案,给赏石抹上了一层高雅、脱俗的神秘色彩。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是古人最高的审美境界,观赏石的自然形式具有暗喻世相万变的象征意义,对应着主体以善求美的心路历程。
由于古人在静态审美中远离现实,美的物化形态总是隐现在虚拟世界之中,故此,审美只能停留在虚空、抽象、舒缓的感性阶段。如中国传统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就是以其古朴素雅的色泽、曲折委婉的形态和多维多寓的意蕴,既迎合了古人追求空灵、清旷的审美理想,又能激发起失意文人“曲径通幽”的诗兴情怀。
因此说,中国古代赏石处于一种封闭、内敛的文化状态,它的艺术品格反映出中国古典艺术恪守静态空间的稳定性与意象空间的流变性,内倾性审美心理往往陶醉于品位高雅、性情恬淡、韵致飘渺的“田园情调”之中,以求得愉悦身心与抚慰心灵。正是这种诗性传统,濡养了历代文人骚客那种“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审美心理,以空明静寂的“出世”态度去感受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但一定程度上,这种情怀又掩饰不住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情趣与玩世态度。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赏石文化复苏以来,由于处在新旧理念碰撞的文化转型期,传统名石的文化地位受到无情冲击,各地新石种大量开发传播,一改传统石种对人的视觉刺激与心理影响,使得这些石种的价值取向受到质疑,这也是当今文化多元融合时期里不可逆转的现实。
由于当代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古人更深刻、更科学的认识,呈现出审美意识的开放化和审美方式的个性化,在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中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也趋于多样化,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自由,而审美对象的表现意蕴也在主体的解读中变得丰富多彩。
不同的石种具有不同的感官形式、意蕴表达和审美条件,当今石种多样化的审美实践因受客观因素制约而呈现不确定性。如广西的彩陶石、大化石、摩尔石、来宾石,贵州的乌江石、盘江石,内蒙古的风砺石、玛瑙石、硅化木等石种,质地坚韧,色泽艳丽,造型多变,尤其是那些久经冲刷的水冲石类,大多肌肤爽润、造像舒展,轮廓简约、线条流畅,透发出雄浑、憨实、张扬的气韵,极富类雕塑艺术的绝伦天工,其“形、质、色、纹”的构形元素与传统石种“瘦、皱、漏、透”的构形元素有着明显差异,暗合着当代人对抽象色彩或造型发生共鸣的心理律动。
就这些新石种而言,它们唤起的视觉效应促使当代人赏石向西方美学靠拢,推动着传统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历史演进,使赏石创构的艺术意境发生历史性变迁,昭示出当代人在开放年代里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
近年来,赏石界出现一批专藏或兼藏矿物晶体和古生物化石的观赏石爱好者,这与国外赏石理念和收藏的主体不无关系。环视各地的赏石活动,现今掀起了一股藏赏小品石的热潮,由此而带给人们的雅趣迎合了休闲消遣的生活需求。
随着“小品热”的日趋升温,一种时尚赏石的艺术形式——组合石便悄然而生,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向大胆创作,如造型石与造型石搭配,图纹石与图纹石搭配,造型石与图纹石搭配,并且配以某些辅件,以模拟场景、构思情节来获得对生活的体验与生命的感悟,其审美方式是创造性的,其审美效果是多维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赏石单一、保守的“供石”模式的典范地位,开创出新派赏石时尚化的“把玩艺术”新局面。
美的创造和美的实现是一种审美体验,只能产生于人的审美实践中,因此,个体的感受才是实现美的价值的源泉。如果说中国古代赏石只注重平衡与和谐的自然形式乃是沿袭“道”的优秀传统的话,那么,当代赏石的主体心理扩张则是推动这一艺术内涵更新的重要因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