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诗百法-刘坡公(四)

(2008-09-30 00:31:18)
标签:

律绝

七言

五言

炼字

刘坡公

鹦鹉洲

诗词

文化

分类: 杂锦多煲
 第三纲 字句
 
    学诗百法之十六研究炼字法 
    学习对偶,即为做诗之预备。然对偶虽工,苟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及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等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工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二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兹试略举各例句于后。
    五言炼第二字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言炼第三字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五言炼第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香雾云鬟湿/清晖玉臂寒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寒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七言炼第七字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三故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
    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湖添水际消残暑/江送潮头涌漫波
 
    学诗百法之十七研究造句法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恰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法,不仅属对工整炼字稳妥而已,必使全句轻灵流动绝不板滞方佳。至于唐人诗句,各有胜处,苟非勤于习诵,断不能模仿其万一。兹将五言七言之种种句法略举于下: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绿奔川内水/红落过墙花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薜罗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 渔人网集寒潭下/估客舟随夜照来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二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含风翠壁孤云纳/昔日丹枫万木稠
 
    学诗百法之十八研究点眼法 
    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睛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五言诗之点眼在第三字,七言诗之点眼在第五字。举例如下:
    五言点实字眼
    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言点动字眼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杨柳梳烟碧/茶□架雪香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七言点实字眼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风传鼓角霜侵战/云卷笙歌月上楼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东岩月在僧初定/南浦花残客未回
    七言点动字眼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莺传旧语娇春日/花整晨妆对晓风
 
    学诗百法之十九指示正格法 
    五言律绝与七言律绝均有平起仄起及押韵不押韵之别,前已详言之矣。然其中又有三法,一曰反,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系仄仄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系平平起是也。一曰粘,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亦平平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亦仄仄起是也。一曰应,如五言首句押韵者,为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七言首句押韵者,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末句之平仄与首句相同是也。凡合乎此等平仄者,皆谓之正格。兹将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五言律绝七言律绝各二首于下:
    (哈哈,老夫子说话何其含混,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在下试着做个补充:律诗八句,每两句合称一联,分别称作额联……记不清楚了。绝句四句,当然只有两联了。每联的两句当反,如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等。两联相邻的句当粘,如第二和第三句,第四和第五句等。
    对于首句着韵的律绝,首尾两句当应。对于律诗,其实一、四、八句皆当应。补充一句,律诗的二三联当对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寻芳歇,王孙自可留。(五律之合于平起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五律之合于仄起者)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五绝之合于平起者)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五绝之合于仄起者)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七律之合于平起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律之合于仄起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绝之合于平起者)
    贾生 李商隐
    喧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月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七绝之合于仄起者)
 
    学诗百法之二十指示拗句法 
    昔人谈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所谓不论者,盖言五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字、七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地五字平仄可以通用,非可任意为之而不必讲究也。今人误作不拘之解,则为害匪浅。而不知五言律绝中之第一字或可用,而第三字万不能通用,七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字或可通用,其第五字则万不能通用。且如五言律绝中之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一字亦不能通用,又如七言律绝中之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三字亦不能通用。此等不论平仄之句,谓之拗句。前人非学到功深神而明之者,断不出此。兹试将唐诗中拗句之最奇特者,选录一首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诗百法之二一指示变体法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反是者即谓之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不可认为定格。兹特选录唐诗中七律七绝之变体各一首,俾初学做诗者不致轻蹈此病也。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上诗第一联与第二联平仄重复,名曰顺风调,为七律中之变体也。
    赠别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上诗第三句之平仄与第二句应粘而反,是为七绝中之变体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