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苏东坡的千年绝唱---《瑞金东明观》
(2013-04-19 22:25:06)
标签:
文化 |
苏东坡的千年绝唱---《瑞金东明观》
红都瑞金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说起瑞金的知名度,人们都会异口同声的圈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在瑞金建都的光荣历史,因为这段历史给予了瑞金极高的历史荣誉,把瑞金这一山区小城推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舞台,成为世人瞩目的革命圣地。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想瑞金应有其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不少城市或是因为一个人闻名,或是以一首诗闻名,比如九江市就是以白居易的《琵琶行》而闻名的。瑞金历史上出过大师级的名人呢?我常常私下思考。我似乎记得一代文豪苏东坡在瑞金滞留过。带着好奇的心理,我特意去翻看《苏轼诗集》,发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810余年前所写的一首诗,名曰《瑞金东明观》。诗云:浮金最好溪南景,古木楼台画不成。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璈常听步虚声。青鸾白鹤蟠空下,翠草玄芝匝地生。咫尺仙都隔尘世,门前车马任纵横。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官至大宋朝礼部尚书。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杰出作家、诗人、词作家,书法、绘画也有极高的成就,他是唐宋时期文坛的集大成者,被世人称为“天纵之才”。据史料记载,该诗是苏轼在绍圣初(1094)被贬广东惠州,经虔州来到瑞金并滞留数月,在瑞金城东明观游玩时所写。元符三年(1100)苏轼钦赐还京,不幸次年病卒于常州。正是苏东坡的被贬,才有机会让一代文豪苏东坡在瑞金东明观赋诗一首,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千古绝唱《瑞金东明观》,给瑞金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明观的兴衰,反映了瑞金客家人在唐宋时期信奉道教、佛教的习俗。古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说的就是远古时期江南人信奉佛教的盛况。东明观地处何方?以目前瑞金的现存古迹已无从可考。但从《瑞金东明观》一诗所描述的景致和当地遗留的地名来推测,我们可以大胆地判断,东明观应在绵江河双江望月处与云龙桥一带的绵江河岸边无疑。
从诗歌第一句反映的情况来分析,可以证明以上判断。“浮金最好溪南景,古木楼台画不成”。在今原瑞金一中与象湖镇下坊路之间,可以饱览瑞金古代“八大景”中三大景致: 浮波烟艇、双江望月、笔架云宵。浮波烟艇描述的是绵江河面上薄雾弥漫,河岸倒柳如烟,河上舟船川流不息。双江望月告诉人们在该市壬田河与福建省古城河交汇处,可以同时看见两颗月亮倒影于江中,大自然的造化给人诗情画意。该处绵江河南岸有一处村庄名曰:溪背,溪背之南的群山之上古人建起了数座尤如笔架的白塔。溪南景反映的应该就是溪背附近的几处风景。后一句诗表明,东明观附近古木参天,楼台高耸,风物景致煞是迷人,纵然象苏东坡这样的天才画家也自叹难以下笔。“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璈常听步虚声”。写到此,诗人远眺东方武夷山西鹿的绵绵群山,仿佛闻到远方的天籁之音伴着双江合流的水韵。在空中朵朵白云之下,诗人依希听见仙人的脚步声。“青鸾白鹤蟠空下,翠草玄芝匝地生”。自古以来,瑞金“八山一水一分田”,被称为鱼米之乡,有古人诗句赞叹瑞金的山水:“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可以想象,诗人来到绵江河边,只见水草丰美,引得一群群青鸾白鹤蟠空而下,在江上飞舞。绵江河两岸芳草萋萋,滕蔓遍地,不由得让远离城市喧嚣的苏东坡心境豁然开朗,诗兴顿生!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咫尺仙都隔尘世,门前车马任纵横”。面对如此美景,苏东坡一定联想起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诗人回想起被贬前自己官衙朱门前车马纵横的情景,联想到如今被贬广东惠州,来到瑞金东明观登高望远,不由得发问:神仙之都在哪里?在京城吗?还是在脚底下的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于是诗人“咫尺仙都隔尘世”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古人以金为瑞,故称之为瑞金,意在取“吉祥如意”之义。外地的客人每每来到瑞金,都会对瑞金的地名产生强烈的兴趣。学识渊博、才情卓绝的苏东坡到达瑞金东明观后,听到瑞金这吉祥如意的地名,看到这里的客家人热情大方,我想一定忘掉了官场上所有不如意的往事。亘古川流不息的绵江一定给了诗人汪洋恣肆、诗情畅达的意境,让苏东坡发出咫尺仙都隔尘世的感叹。而令人更加惊奇的是,诗人八百年前“咫尺仙都”的诗句,让我不由的陷入沉思,难道苏东坡在冥冥之中预言了瑞金在将来的某一天真的会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都城吗?历史终究已成为历史,也许这是笔者一个牵强的附会。但我们真的要感谢苏东坡在落职降官、被贬外放的途中难得有此雅兴,欣然命笔《瑞金东明观》,把这首浪漫主义诗篇永远馈赠给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