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悼徐校长一中:感铭肺腑两恩师(载绍兴日报2023年9月11日)

(2025-11-12 15:13:07)
标签:

教育

佛学

情感

健康

历史

分类: 乡景乡事
本博注:沉痛哀悼徐校长一中
昨天中午接到老树中徒弟蓓蓓兄弟电话,告知说老校长徐校长“走了”,定于周三凌晨6点半追悼,一起去“送送”。博主一时语噎,廿年前与徐校长共同交往的场景历历在目,尽管博主调离树中后极少回去。徐校长还是有益有助有恩于博主,故特怀之念之敬之忆之。徐校长亦是重情重义的领导,是博主“最早知道的绍兴市级学科带头人”。现特别转载前年徐校长为感恩铭记他的两位恩师而写的纪念文章《感铭肺腑两恩师(载绍兴日报2023年9月11日)》,亦表对徐校长的缅怀、尊敬与哀悼,愿天堂没有疾病,愿魏老师梦女保重安好。

07版:副刊
2023年09月11日

 

感铭肺腑两恩师

 

徐一中

  感铭肺腑两恩师

  徐一中

  我考上初中是1963年,当时校名叫绍兴第三初中,前身是越光中学,后来叫五中、建功中学。班主任是杜殷民老师。他高高瘦瘦,用今天的话来说,很帅很酷,教语文。

  杜老师的功底很扎实,阐发文义非常准确,讲解非常引人入胜。那时候的语文课文,佳作名篇比比皆是:选自《论语》的《苛政猛于虎》、周敦颐的《爱莲说》、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鲁迅的《故乡》、朱自清的《春》,等等。于我,既是世界观的启蒙,又是心仪学科的启蒙。所以,课堂上杜老师的精彩讲解,在我是极大的享受。需要背诵的课文,到今天还能背出来许多。

  杜老师教了我们三年语文,一直做班主任。“文革”期间,他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受到冲击。一天,听他说起,有人揭发他的名字“殷民”,出典是伯夷、叔齐商亡后不食周粟而死,含义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满,盼望国民党复辟。杜老师笑着说,“那家伙倒是有点文史基础,典故没弄错。可惜我的名字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的,是抗战时改的,已经有证明了。”

  我们本该于1966年毕业,因“文革”不能离校,耽误了三年,直到1969年才下乡当知青。等于当了六年杜老师的学生。停课动乱,反而增添了我们和杜老师的私谊。我下乡后每次回城,晚上必去杜老师位于下大路杜家台门的家里坐几个小时。谈天论时,无所不及。这份信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极其珍贵。

  后来,我考上绍兴师专,读的也是中文专业。教学实习上公开课,我选了鲁迅小说《祝福》,教案是杜老师一字一句帮我改定。

  我读师专时,大二大三的班主任是邹志芳老师。巧的是,邹老师也是杜殷民老师的学生,比我早了十年。高攀了说,可算师出同门。

  邹老师教的是古典文学。从先秦一直讲到唐宋。我们毕业后,他曾向有的同学说起,当时他上课前,必以数周时间搜集资料,整理各家观点并断以己意,尽可能使课堂内容有基础知识传授,又有学术前沿信息。他讲课激情四射,挥洒自如,又是串讲又是吟诵,大段原文张口就来,衣袖上沾满粉笔灰也毫不在意。板书是右起竖写,古风蔚然。

  邹老师曾在一次闲时对我和几个同学说:“你们这一届是我去招来的。当时我尽量招录年纪大的,因为你们的机会不多了。年轻人相对来说机会更多一点。”拳拳爱才之心,闻者莫不动容。

  许是从杜老师那里了解到我家里经济困难,当知道学校要安排几个同学去隔壁攒宫茶场的职工夜校教语文课,有一点津贴时,邹老师便把我也列入名单。许是我在职工夜校讲台上举止还算从容,毕业实习时,有四名同学被安排教高中,我也是其中一个。当然,这些都无从印证,是我私下猜想。斯人已逝,猜想就永远成了猜想。

  邹老师后来担任绍兴市陆游研究会首任会长,研究成果斐然,曾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编著《浙东唐诗之路》而获盛名。受邹老师的影响,我在从教之余,也撰写论文,参与学术研讨,忝列绍兴市陆游研究会会员、理事。

  可以说,我的人生之路由这两位老师启蒙、奠基,指引、培养。没有他们,我可能懵懂无知,浑浑噩噩,一辈子为谋生而挣扎,根本不可能到退休后还沐浴在曾经的学生们的宠爱中。

  虽然我的两位恩师都已作古,但是他们于我,恩同再造。因此我情愫在怀,不吐不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