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学共同体学习体会
(2025-09-17 14:17:35)
标签:
图片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 |
高中数学研学共同体学习体会
一、研修背景与目标
2025年9月,我以高一数学教师身份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高中数学研学共同体”项目。该活动由市教研室牵头,联合12所重点中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围绕“新教材实施中的难点突破”展开。我的核心目标是:
掌握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
探索跨校协作教研的有效路径;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日常教学。
二、核心收获与反思
1. 理论重构: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通过专家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5修订版)》,我重新理解了“三会”(数学眼光、思维、语言)的内涵。例如,在“立体几何”模块中,我们设计了“校园建筑测量”项目,让学生通过实物建模培养空间观念。
反思:传统“定理-例题-习题”模式需向“情境-问题-探究”转型,但如何平衡课时压力与深度探究仍是挑战。
2. 实践创新:同课异构的启示
在“函数单调性”主题研讨中,不同教师展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导入方式:
A校用“体温变化曲线”引入;
B校通过“股票涨跌数据分析”切入;
C校则借助物理运动图像。
我的改进:结合本校学情,最终采用“阶梯式问题链”(从具体实例→符号表达→一般性质),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3. 共同体协作:资源共建的突破
我们开发了共享教学资源库,包括:
微课视频(针对重难点);
分层作业设计模板;
跨学科融合案例(如“概率与经济学”)。
关键经验:定期线上复盘会能有效避免“各自为政”,建议每月设定1个共研主题。
三、未来行动计划
短期:在选修课中试点“数学建模工作坊”,利用共同体提供的企业合作数据(如物流优化案例);
长期:建立校际“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持续开展“一课三磨”(备课-观课-磨课)活动;
个人提升:攻读教育技术硕士,探索AI辅助个性化作业批改。
四、结语
研学共同体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教育智慧的孵化器。正如某位导师所言:“独行快,众行远。”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以共同体为支点,持续撬动数学教育的创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