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到成熟的转身:特级教师的“教学主张”
(2025-09-12 15:45:04)
标签:
教育收藏 |
分类: 东借西引 |
凌宗伟:
审视影响自己教学行为的根本因素
我开始回顾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捋一捋左右教学行为的根本因素有哪些;阅读一些教学理论著作,研究同行对我的批评建议;写一点文章,如《教学价值应当成为学科教学的追求和旨归》《我的语文教学观:遇物则悔,相机而教》《我为什么主张“遇物则悔,相机而教”》......慢慢的,教学主张就凸显出来了。
“审视、阅读、写作”,正是闻名天下的“费曼技巧”。要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在描述的过程中一定会卡在某个地方,找来书籍读一读,找同行问一问,不知不觉处于信息上游,有了自己的主张。
唐琴:
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建构
提出明确的教学主张则源于持续不断的实践。比如讲评课上辨识先秦诸子的画像,学生质疑:“为什么他是荀子?这又不是照片。”我便与他们探讨“写照”何以传神,让学生与历史相遇;高三复习,学生不喜欢“炒冷饭”,我便以“创异、创意、创益”来优化教学;不断实施“家谱制作”“人物访谈”“历史日报设计”“电影海报制作”等探究作业,让作业作品化。
慢慢的,“在探究中建构历史的时代性价值”成为我的教学主张,希望藉此培养会价值判断、懂价值选择、有价值担当的时代新人。
李培芳:
倾听孩子们心尖上的声音
“好玩”之后又有了第二个关键词,“温暖”。我希望用温暖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构建安全、无恐惧的心理环境,让课堂充盈着尊重、鼓励的情感暖流。
学生们喜欢找我聊天,听他们说说日常琐碎也很有趣,很享受。在这种安全、信任的关系中,得以倾听孩子们最真实的声音。有一次,孩子们说:“只要那些题我会做,就喜欢数学。”这句话让我发现了新大陆。的确,没有“成功”体验,再好玩也没用。于是,找到了第三个关键词“成功”,完成了教学主张最后一块拼图。
徐斌:
追问教育的至高境界
这四段描述,对应的是独孤求败用剑的五重境界: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最后达到“无剑”之境。由此我联想到教育的至高境界:“无痕”。
刚站上讲台时,费尽心思借助各种眼花缭乱的教具和设备,用“利剑”“软剑”来演练功夫,虽精美华丽,却浮于表面;慢慢明白了底蕴的重要,有了一定的水准就可以大巧不工,达到“重剑”境界;再后来,各种教具设备应用自如,一草一木、一笑一颦都是教育,进入“木剑”境界;最后,如果能不拘泥于物,信手拈来,自然朴素,润物无声,这便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无痕”。
林明华:
专注并点亮自己的个性
如何专注于个性呢?闫德明教授给了我“临门一脚”。他指出我的课堂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都能始终关注到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授思想方法,点燃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的物理教学更像是带领学生领悟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思维,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闫教授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很快提出了教学主张:“慢悟理”。“慢悟理”倡导物理教学不忘初心,回归本源,以“物”为本,凸显知识的建构过程,着力于科学思维和创新创造精神的培养。
杨屹:
读懂教育的情调
参加全国第二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以后,正式将教学风格定名为“情趣教学”,并从阅读领域延伸到识字、作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之后又从语文延展到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
其间,经历了从感性探索到理性反思,从重视技巧到关注教学方式,从局部切入到关注课堂整体,从情趣中心到情趣与理趣的统一,从侧重课堂教学到强调学习活动与人生实践的统一。“情趣教学”成为了一种教学思想,形成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知情合一”的特色,构建起了“激发兴趣/乐学新知—培养情趣/主动参与—趣味练习/牢固掌握—探究拓展/智情升华”的教学模式。
张思明:
从教学与生活的交集中来
比如请学生安排期末考试的座位,用计算机随机函数设计全年级的考场,要求每个学生的四周都不是同班同学。学生们研究发现,如果班数是素数,蛇形排列就能满足要求。比如,搬家时大衣柜能否通过楼道?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停车场怎么设计停车最多……我还每年组织学生到北京近郊一条山谷,测量那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体积,采集中草药,利用“分形知识”找出具有“生物全息现象”的植物。
长时间浸泡在这些真实场景真实问题中,逐渐形成了“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主张。
薛法根:
缘于一次美丽的“嫁接”
一篇课文这么多内容,学得多忘得也多,何不重构一个个“组块”,目标更集中,内容更简要,“顾此”却也不“失彼”?于是立刻构思了一个“组块设计”。果然,重构之后的课堂如同用水洗过,干净简洁。
后来,“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小学组块教学”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成立了“组块教学研究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寻找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重新定义“组块教学”,确立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主张,鲜明了“板块式课程、联结性学习、统整型实践〞的三大实践领域。
庄惠芬:
从数学教学的本质出发
儿童数学学习的困难在哪呢?导师朱小蔓让我拎着录音机去听课,研究不同年段的孩子,经过大量数据分析我发现了儿童数学学习的三个关键期:一年级的适应期、三年级的马鞍期、六年级的衔接期,以及相应困难:恐惧感、分化点、断层带。
如何破解这些困难呢?导师杨九俊指导我,要对数学的特质有独到发现,即:立体的数学内涵、站立的课程品质、带得走的数学素养。在三位老师指引下,我实践了游戏化学习、境脉式学习、建模式学习,凝炼出“站起来的儿童数学”这一教学主张。
武凤霞:
追求平实有深度、简约而丰满的课堂
北京学习期间,在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等友人帮助下,终于学会如何在文本中切入一个崭新而高维的点,完成了由“预设”到“生成”的跨越。也认识到,语文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还是学生生命的舞台,良好健全的思维习惯、健康的情感道德价值观藉此潜入学生心田。
随后,开始追求平实而有深度的课堂,线条简约而丰满,紧贴地面,创造广阔的问题空间,让学生涵泳其中并为自己的收获和顿悟神采飞扬。这一次,我终于冲破了头顶上的那层土,提出了“生命语文”的主张。
陈铁梅:
用审美的态度观照课堂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我希望唤醒学生的美感经验,引发创造潜能,在生活方式、状态和观念上自觉用艺术思维关照世界和人生。我将这样的期盼称为“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的提炼是一个既“慢”又“快”的过程。
说“慢”,是因为整个过程经历了近20年。虽不能说刚做教师时就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勇气去问鼎教学主张,但在与学生一起畅游审美之旅中确实也萌发了“我的课堂能唤醒美”的思考,在之后研究“生活美育、生命价值”乃至一些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时,这个点一直是我的教学潜意识。
说“快”,似乎就在一瞬间。进入“南通名师培养工程”后,导师提醒我“美术课堂应该由善至美、由美至真”,我应该做那个引领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的人。一次,导师突然反问:“你不是在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涵育儿童高格调的人生吗?”这句话一瞬间点亮了我,“审美人生教育”正式提出。
杨斌:从哲学思想的浸润中来
真正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在读了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之后。这本书给我启迪最大的是“治学经验谈”。李先生强调读书要博、广、多,写文章要专、细、深,题目越小越好,“可以有大计划,但先从一个点开始比较好。”
谈到研究题目的选择时,他强调在广泛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到前人的空白,而自己又有一些积累的点;选择适合个人基础、能力、气质、志趣的方向,方法和课题,而不是随大流或与主客观条件对着干。这些话经由李先生结合他自己的学术经历说出来,使我有如久旱逢甘霖。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选择一个个小点: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风格、教师素质、教学创造……结合实践从审美的角度作一些探讨,从此走上了语文美育之路。可以说,没有李泽厚思想的浸润,就不会有我“语文美育”的形成和深入,是哲人的思想和智慧让我保持一份清醒,一份执著。
后一篇:同构几何学现代数学结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