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维林: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2024-05-14 15:44:07)
标签:

图片

教育

分类: 教育理论
陶维林: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陶维林: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陶维林, 男,1947年11月出生,学士学位,南京师大附中数学教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计算机辅助教学专题研究组长。
相信你看了之后一定会对解题教学的认识有极大的提高。
有人说,差的教师做给学生看,好的教师“想给学生听”。
只有教师解题教学的行为的改变,才可能改变学生的解题行为。
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行为。比如,他们花多少时间读题?
为结果而教(甚至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教育价值,仍然是当前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没有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概括,就不可能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方法都不是靠教师告诉的。
解题教学不等于思维教学,解题训练不等于思维训练。
必须把思维教学落到实处。
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哪怕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教育价值。要关注“算法”,帮助学生提炼,画龙要点睛,找出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
经常挖掘结果产生背后的思维过程,你的数学课就有“味道”了。
数学是思维科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
只有把思考当乐趣的人才能学好数学。
你是在教数学吗?三角函数你为什么只教3个?幂函数只教5个?数学是思维科学,你教思维吗?
教学中,不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也是普遍现象。而“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中国科学院李邦河院士(数的概念的发展。《数学通报》,2009,8)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概念的定义过程,参与数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参与思路寻找的过程,参与解题策略制订的过程……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学会学习。这是因为,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始终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走上社会靠什么生存?就是“会学习”。会学习新的知识,会掌握新的技能。培养会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这样,学生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知识,由于会学习,就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定义过程,让学生经历“再创造”。
凡是讲概念,都必须讲必要性、合理性。让学生感受必要性,可以产生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定义,感受概念定义的合理性。
教师引例——学生举例——概括本质——形成概念。
观察概念——对象命名(表示)——管理对象(分类)——研究对象(运算)——概念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就是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愤”、“悱”境地,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启发,弄清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高认识能力。
以“问题串“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就是“提——好问题”与“提好——问题”。捕捉来自学生的问题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练好基本功。
正确认识“教学任务”。
什么是“教学任务”?除了数学知识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有能力培养的任务,除了显性任务之外还有隐性任务。尤其要注意“育人”这个大目标,而不能仅关注“知识”这个目标。
教学越民主,越尊重学生认知过程的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事就越容易发生。
为了某些知识目标暂时不能达成而赶“任务”,中断有意义的活动,那才得不偿失。
课堂教学的立意要高。少一点功利性,多一点长远考虑。
正确使用提问与板演这两个教学手法
正确使用“提问”这一教学方法。
提问是教师组织下的全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全体同学的交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尊重他们的思维特点。
正确使用“板演”这一教学方法。
板演就是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显然,板演的人多一些好,而不是一两个。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板演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让大家都来评价板演,来“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要注意利用板演,利用“生成”,作为教育的材料,进行再教学。

陶维林: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陶维林: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陶维林:孔子的启发式仍然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