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2305课程实践试讲反馈(二)
(2024-04-26 13:13: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分享成长 |
研2305课程实践试讲反馈(二)
共同的优点:
1.整体优秀,明显优化,在首批三位“教师”创设的“起点”上,吸收了首批“教师”与“评委”的长处,避免了一些问题与短处;
2.“教师”感十足,令人仿佛置身真实课堂,教态、声音、节奏、互动,甚至眼神交流,以及从学生角度思考并确定教学行动;
3.环环相扣,徐徐展开,层层递进,从自然有味的引入,到新课核心的生成,到关键问题的启发,到课堂小结的提炼;
4.“数学”的元素突出,背景中的数学文化,教学中的数学活动,表述中的数学规范,概括中的数学维度。
突出的问题:
1.四位“教师”的板书比首批三位“教师”总体来讲有所关注与进步,但仍缺少积极主动的设计,说明思想上大家对板书的重视程度仍欠提高,整体布局,板书内容,书写位置,字体颜色等;
2.PPT的标准总体上符合优质要求,但内容的取舍,呈现的方式,字体的颜色,数学符号与统一与规范上还可以再斟酌优化;
3.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师生互动的创设符合“切合教学需要”这一点做得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注重每一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实际与达成效果,对于教学重点,要有意识地“强调”,对于教学难点,则需要注重“引导”铺垫。
个体化的优缺点:
1.虽然说这次“上课”的“教师”总体上起点挺高,教得不错,但“教无定法”,教无止境,课堂感觉出来了,那就需要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与设计的优化,除了交流中“评委”的意见建议,可以与同位更多切磋互动,精益求精;
2.小邓利用数学史引入数系扩充,设计组织回顾数的发展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矛盾中逐渐突出讲课重点,引入新课概念,过程自然流畅,复数代数形式产生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与形成也突破了难点,能够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强调落实新知识,复数集与实数集关系的小组活动也较为必要与合理,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分析、解决与多种方式的强调,应该可以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小冯通过四幅具有两种对称美的图片引入函数奇偶性课题,既直观感知对称又体现生活中的数学美,然后用初中已学的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类比对照着导入、生成新课,一气呵成,课堂中非常注意数学语言的简洁,明白,清楚,上出了充分的“数学味”,尽管后半节节奏“加快”,但依然快而有序,对数学研究对象属性的把握与教学行动的构成要素理解与体现得比较好:函数图像的研究方法,数学三种语言的表述,奇偶函数概念的关键点与不同的判断方法,都想到讲到重点与要点了;小黄同学用会徽弦图“抽象推广”引入新课,是自然的设计与呈现,但从重要不等式过渡到基本不等式显得“有点急与快”,“教师‘给’的成分”多了点,应该充分启发放手让学生想与试,那样数学与数学教学的味道更浓,课堂教学的落落大方与沉着淡定表现得不错,设计的四个方面关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环节也有序有效,需要注意“定义”与数学中概念、定理、公式等用词的准确,“分析法”的生成是本节重点之一,也是个难点,需要注意“生成”过程的自然性与合理规范性,课堂中设计插入的矩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法”解释基本不等式是一个课堂设计亮点,最后小结部分PPT的设计亦令人眼前一亮,很有特色;小康的“明月”背景引入让人饶有兴趣,接着从数学概念学习研究的一般范式,过渡到圆的学习,随后提出确定圆要素的思考,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并简化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强调与拓展,配合教学过程中有形有神的教态与眼神、语言,带领学生开启了一段扎实有效的数学学习之旅,小试牛刀环节体现的教师分析引导数学问题的解决也较为到位,整节课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小康仿佛就是一位中学一线的教师在给一个中学班级的学生授课,“情景感”十足。
关于“评委”的表现:
本次四位“评委”的点评与首批“评委”相比,存有明显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评委”的“感觉”与“模样”不足,“评委”应该是教学的“专家”与“权威”,无论捕捉课堂中教师的行动,“师生的互动”中的关键点与细节,还是剖析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原理与理论支撑,都需要体现一定的“档次”,点评中更需要足够的自信,大方大声,对于前面“评委”已有的点评,不“简单认同”或“随意重复”,应“配之以具体某个点与或细节的佐证”,或者“解析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当然也可以,在这节课设计与施教中自己认为可以做得更好的某一两点想法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