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2305课程实践试讲反馈(一)

(2024-04-19 13:51:14)
标签:

教育

分类: 青春校园
研2305课程实践试讲反馈(一)

共同的优点:
1.准备充分,从何老师进门看见的三位首批试讲“教师”的仪容仪表服饰,到早已开启的投屏与PPT准备;
2.大胆大方,如首批点评四位“评委”共同肯定的“声音响亮,充满激情,师生互动”等,很有“教师”感觉;
3.具有亮点,无论是小赵的PPT清新舒服、语言简练明晰、引入小结的文化趣味,还是小张的回顾“角的旧知”、“杭州亚运”元素、系列“探究”安排,另一小张的文化引入与小结再现、基本不等式的“模型”意识、几何动图、列表比较方式;
4.突出“数学”,问题的设计、呈现、引导、解决与小结,多种学生活动的组织、实施与活动目的的达成,教师“教学用语”的简洁规范清楚表达,教学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渗透与回旋。

突出的问题:
1.三位“教师”的板书总体来讲缺少“充分”的设计,从内容、形式、布局、颜色都需要好好动脑筋,希望后续“教师”们明显改进;
2.PPT制作的清晰、舒服、规范、简约需要进一步注意,小赵的课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标尺;
3.上课的语速、节奏需要“抑扬有序”,有松有紧,重点处强调,难点处突破,不能一味过急,甚至“不允许‘学生’反应与思考表达”;
4.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师生互动的创设应“切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教学需要去设计安排什么样的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备课时将其作为一个方面考虑;
5.“评委”们听课中一致注意到的“口头禅”问题需要引起全体“教师”们注意,这个一定要避免;
6.表情尚且“学会控制”,特别是女“教师”,更要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教学感觉,即使是富有激情,也是“热情大方型”;
7.将关注“遍布整个教室”,“上课”时教师要关注“全部学生”,适当深入“学生中间”,充分融合互动;
8.理解内容,把握重难点,然后想着处理教学时,可更充分深入借鉴教材和教师用书,包括课程标准的建议与范例,哪些该讲,哪些不必讲,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讲;
9.小结还需要好好设计,突出多维分层,注重学生回顾,教师综合归纳。

个体化的优缺点:
1.一方面请每位“上课教师”认真听取“评委”们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可继续与她们深入交流探讨,并请其他“听课教师”提提意见建议;
2.小赵的引入设计得不错,既有文化,也有“铺垫——PPT首页上的‘蝴蝶’也有用意”,更有回顾,这个很好,但讲得太快,味道不能完全出来,应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得出”,“细胞分裂得慢了点”好在“课堂反应挺快”,课件设计制作特别值得肯定,“思考2”的设计与处理再好好参考教材教师用书课标等资料,例题习题部分学生的“介入”力度需要增加;小张的任意角中需要紧紧抓住学生从原先的角的认知过渡到动态角的认知的困难,在背景引入、概念导出、示例解决中“充分让角‘动’越来”,这个过程中反复让学生“感知”任意角的形成过程,课件可以在保留系列“探究”大格式基础上,将“探究”具体指向清楚:探究应该是一种“活动”,既有内容也有要求,背景引入如果前后呼应,课前激起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课后体会学习价值,提升“有知识”的成就感;另一张的“弦图再导入”是个好方案,得到重要不等式后比对着“建立模型”接着引导学生“填充”,会更自然清楚,“基本不等式”不仅仅是个“公式”,其“得出”与“证明”过程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数学对象”的极好“范式”与载体,可以体现多种方法多种维度的分析、研究,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明显投入足够的引导与思考,这个过程显得匆促,几何动图不错但最好“可控”,不是“转个不停”,“分析法”的作用与意义,以及课堂中的教学可再多思考设计。

关于“评委”的表现:
首批四位“评委”的点评“令人感动”与“震撼”:既有具体的“关注点”也有理论上的“原因分析”,既关注“教师”本身的“教”的层面,也注意“学生”可能有的“反应”与“需求”,将课堂评价的点渗透在整个过程,所有环节,各个细节,从教态到表情,从课件到板书,从引入到小结,从问题到活动,其实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得好”,还要会对他人“评得好”,因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如何关注他人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小结,你就也在思考与优化自己在相应环节的思考、设计与组织落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