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学节录

标签:
图片教育文化收藏 |
分类: 教学实践 |
本博注: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学节录。
今天教学“8.5.2直线与平面平行”。节录三个环节:
1.课堂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8.5.1直线与直线平行,按照之前我们对空间图形元素:点、线、面关系的分析,接下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是平面与平面平行,再是它们之间的垂直关系(不能说是“位置”,可以说是“特殊位置”);根据之前学习的四个基本事实和三个推论,我们知道两条直线既可看作空间的问题,也可看作平面的问题(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怎么样的条件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学生)“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传递性,平面内同垂直于一条直线,中位线,相似(比例),还有平行四边形(或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我们初中学习两条直线平行时,既考虑研究“如何判定平行”,也研究“平行能得出什么结论”,也就是“判定”与“性质”两个方面;我们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学习今天及后面的内容。
2.定理引入:课本中为引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设计了如上图的“门”和“书本”两个实例,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归纳出定理(课本没有给出严格证明,教学中“也不必补充”);博主觉得这个引例“特征过于单一”:似乎只有“矩形”的“两条对边”才“可以”,所以“特殊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硬纸板模型”:既可以呈现“矩形”,也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平行线在旁边,而另两边不平行”的情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实质是‘两条平行线’,无关‘外轮廓形状’,无关‘平行线长短’,但需要‘一条在平面内,另一条在平面外’”。
3.木料加工:课本安排例3,如下图所示,如何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博主首先问学生“这是个什么几何体?”显然不是棱锥,那是棱台吗?(如果是,是否左右两个面分别是其下底与上底?如果是几条侧棱的延长线应该交于同一个点,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会是棱柱吗?(如果是,棱柱应该有两个面全等并互相平行,那是这个几何体的上下、左右还是前后两个面?)是棱柱,具体叫什么棱柱?(直四棱柱,底面为直角梯形);结合这几节课学习的“平行”关系,请找出这个几何体中的“平行”线段;接下去我们研究涉及“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结合问题需要解决的边“BC”和点“P”,将关注点锁定在“直线BC”和“平面BCDA撇",依次依据的原理有哪些?(线面平行的判定、推论3、基本事实3、线面平行的性质,平行线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