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钱林:你以为的幸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2021-03-27 13:25:38)
标签:

图片

教育

育儿

收藏

时评

分类: 东借西引
陈钱林:你以为的幸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你以为的幸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解放日报 2021-03-27

从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自己的龙凤胎孩子均获世界名校博士学位,陈钱林不仅了解教育、擅长教育,更一直在追寻教育的本质。他把自己的一系列思考写进了《教育的本质》一书。

孩子的幸福感与成人的不同

从尊重儿童的天性出发,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时,也应关注孩子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幸福;在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时,也应关注当下的幸福体验。“幸福为本”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幸福为本,要基于儿童的体验和感受。

孩子的幸福感与成人的是不同的。成人常犯的错误是,总以自己的幸福标准施孩子以爱。有些人过去生活艰难,就认为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就幸福;有些人过去没有得到更多关心,就对孩子百般溺爱。可实际情况是,孩子感受不到幸福。

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幸福感受。在“放牛听书”的年代,孩子能读书是幸福;而当学业负担长期过重、睡眠长期不足时,也许读书就变成苦难。很多人常埋怨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实际上不是孩子不好,恰恰是成人应该反思。

《窗边的小豆豆》里,巴学园的小豆豆喜欢旧车厢改成的“列车教室”,将爬树的体验视为莫大幸福。如果以成人的标准去分析,往往会把孩子的幸福体验看成低境界的,这容易产生教育的失误。

幸福为本,要基于儿童的成长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值得教育者参考。

吃喝拉撒都是生理需要,满足了不一定能使人产生幸福感,而一旦缺乏,将使人产生痛苦感。孩子口渴了得喝水,学校应该想方设法提供饮用水。厕所也是学校的重要设施,如果设计不合理,学生上厕所都要排队,将会给学生带来痛苦体验。课间时,低年龄段学生特别喜欢玩,有学生等上课时突然要上厕所,这时教师应该首先同意学生上厕所,再另找机会对该生进行习惯教育。学生穿校服好处很多,可如果在寒冷的冬天还要求学生穿单薄的秋装,为了外在的学校形象而忽视学生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就显得缺乏人性。

在一所安全的校园里,学生不一定体会到幸福,可如果校园内常常产生安全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恐惧感。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这不只是保护学生身体免受伤害,更是保证学生拥有幸福感的基础工作。

每个孩子都有集体归属需要。比如,班集体的力量会使孩子产生幸福感,这是班级授课制无可比拟的优势。优秀教师总是能借助班级集体建设,形成集体凝聚力。在凝聚力特别强的班级中,学生感受到的幸福将更强烈。我特别倡导班干部轮换制,每个学生都曾管理过班级,会明显增加归属感。

学生尽管还是孩子,但被尊重的需要也特别强烈。如果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对再严厉的批评都会感到亲切;如果感受不到尊重,教师再亲切的话、再温和的态度都将变成“作秀”。有些教师认为,对学生不严厉些,教师就没有威信,所以总是紧绷着脸。实际上,过于严厉大可不必,恰如一点小感冒就打青霉素,副作用比感冒本身危害大。

当然,学生的需求不只限于马斯洛所说的几个层次,比如还有成功的需求、受赏识的需求等,儿童时期特别突出的还有玩游戏的需求等。

我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基本需求。在儿童时期,游戏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就是剥夺儿童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游戏专家,在游戏中,孩子不仅能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还能养成创新规则和遵守规则的习惯,更能拥有无比的幸福体验。教师要有童心,尊重、包容并研究、引导学生的游戏方式。

幸福为本,要追求有效学习。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习是“双刃剑”,适当的、灵活的学习是快乐的,过度的、死板的学习是痛苦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苦读,是违反人性的学习方式。一些学校加班加点,剥夺学生的时间,损害学生的健康,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但忽视学习的行为也是不负责任的。一些学校打着快乐的幌子放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功激励,学生绝对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幸福为本,只有直面教学、追求有效学习,才算抓住根本。

有效学习,要思考投入与效益的关系。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追求教学质量,但必须考虑教育资源的投入。学生的时间和健康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追求教学质量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自由时间和身心健康为代价。学习需要负担,合理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不断超越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和人性的成长;而任意给学生布置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没有个性化的知识和没有认知化的情感,都将给学生造成不合理的负担。

有效学习,重在追求有效课堂和幸福课堂。首先,课堂教学应该贴近生活。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目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其次,课堂教学要活用教材。教师应该树立教材是参考资料的意识,要有整合课程和活用教材的勇气和能力。再次,课堂教学要追求思维的生成和互动。上课的根本目的是以朴实的语言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不必追求热闹

B·A·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老教师上了一节很成功的课,听课的人问她花了多长时间备课,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用终生时间来备课,课堂想不精彩都难。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都是依靠课堂来落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朴实的、理性的,是师生互动的,是学生学而有所得的。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课堂“花哨”起来了。就内容而言,现在什么教育都要进课堂,这是课堂不能承受之重。就形式而言,特别是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之后,确实使课堂生动、形象多了,但的确也有教师不了解多媒体仅仅是辅助工具,而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我曾听过一节课,教师尽其所能又唱又跳,利用多媒体一会儿播放电影,一会儿播放动漫。我当时想:既要当演员,又要当导演,可真难为教师!

实际上,理想的课堂并不一定“花哨”。朴素的,往往是最美的。

课堂,要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

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育人,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比如:光线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孩子的坐姿会不会影响脊椎健康?课间休息是不是得到了保证?有个孩子无精打采,他是不是病了?

课堂育人,要提高孩子的修养。不管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都需要遵循文道结合的原则。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凡对孩子的习惯、情商、人格和精神成长有利的素材,都要作为珍贵的资源引入课堂,用于引领孩子。

课堂,要加强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精讲。讲课贵在“精”,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消化。而训练是很好的消化方式。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就是讲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离开训练,课堂效率就会受影响。许多教师喜欢自己讲个够,看起来课堂很热闹,实际上孩子听了不一定懂,懂了不一定能巩固。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只好把训练留到课后,那么孩子课后的作业负担不就重了吗?缺乏当堂训练,是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特别倡导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对调动孩子的学习参与度有好处,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比如,数学课让孩子做题,小组合作可以更好地核对、更快地发现错误。比如语文课,阅读后小组成员依次说说体会,写作后小组成员互相传阅,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得到训练,也能更好地向同伴学习。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关注尖子生,看起来与尖子生的对话很精彩,但实际上其他学生的收获未必大。我曾听过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因为班上有10多个孩子提早被初中掐尖录取,全班只剩20多个学生。课堂没有常见的师生精彩对话,但教师一会儿拍拍这个学生的背,一会儿与那个学生说说悄悄话,学生很享受课堂。我很欣赏这位教师的课堂巡视。课后,教师对我说,尖子生都到初中去了,对话受影响,课只能这样上。我却觉得理想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不太喜欢教师与尖子生对话过多的课堂。有的学生一节课发言四五次,其他学生都当听众,我听后总觉得不是滋味。有一次,我听一堂小学阶段的课,当教师与尖子生精彩对话时,后边一些孩子表现出很无聊的样子。我悄悄地问:“好听吗?”学生说:“反正是那些同学的事,跟我无关。”童言无忌,真的得反思。

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弱者,还要关心生活上、性格上的弱者。比如,有的孩子不善交谈,缺少朋友;比如,有的孩子家境贫寒,有自卑感。孩子都有自己的“江湖”,在这个“江湖”,有强者,有弱者,有些令人心寒的规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关注这种现象,要多给弱者以特别的关爱。

课堂,要引导课外自学。

孩子学习,在课堂上学的是方法,但重点在课外的自学。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自学。

孩子自学,先要培养习惯,再研究学习方法。自学习惯要从小学一年级抓起,比如,自理习惯、自主阅读习惯、自主探究习惯、时间管理习惯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自学习惯好的孩子,多表扬,多让这些孩子介绍经验。

我特别提倡拓展学习、探究学习、超前学习。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培训。课前要让孩子自学,课堂上要先学后教,课后不只是做些习题,还要布置些自学的作业。

孩子如果课前课后会自学,课堂就可以成为孩子分享自学成果的舞台。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孩子讲讲自学收获。这种形式,看起来课堂很乱,实际上可能是最高效的。

土豪难换“书香味”

孩子能有出息,除了天赋,还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天赋无法改变,环境却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好的环境甚至可以帮助不那么有天赋的孩子获得成功。那么,怎么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呢?

有一次,我带杳杳(作者的孩子,编者注)到朋友家玩。朋友家面积很大,装修豪华,杳杳有点羡慕。回来后,我开玩笑说:“要不爸爸跟他们商量一下,将房子交换了?”杳杳说“不行”,原因是“他们家的书太少”。

这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长没办法改变社会大环境,但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选择,优化家庭小环境,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

展示图片是营造家庭文化氛围的好办法。在幼儿时期,以科学、艺术、人文、运动类内容为佳,涉及面要广一些;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想,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激励人心的内容。

俩孩子幼时,我在书房、卧室的墙壁贴满写着拼音、英语的图片。俩孩子喜欢看图片,一边欣赏香蕉、苹果、葡萄的图片,一边不经意间也学习了拼音与英语单词。他们上学后,我在墙壁上贴了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名人名言,营造出浓厚的科学、人文氛围。

我希望俩孩子长大后做读书人,所以特别注意营造家庭的“书香味”。我常带他们逛书店,家里书架上总是摆满他们喜欢的书,不断地吸引他们好奇的眼光。书香家园,无形中给了俩孩子学习的激励。

我父母都没上过学,可他们的勤劳、善良深深影响了我。我父母长期在农田干活,我母亲干活的劲头一点不输于男人。农忙季节过后,我父亲做泥砖,手脚开裂了,用药膏贴一下后,照样干活。我父母好像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就教育而言,我父母看似没有做什么,可教育已经发生了。

常有家长问我“怎样让孩子喜欢看书”,我认为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家长在工作之余从来都不看书,或无所事事地看电视,或与朋友搓麻将、打扑克,这种情况下希望孩子多看书,相对就难。家长当然需要娱乐与休闲,但家长负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更应该把自己对生活或事业的追求展现在孩子面前,不然,很容易消磨孩子的志向。2001年,我到瑞安安阳实验小学任职,工作相当繁忙,但我平时在家仍然坚持阅读,并开始撰写专著。专著出版前要改稿、校对时,我都有意让俩孩子参与,借机向他们传递父辈的追求。

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也生活在他们的同伴群体里。这两个世界都有负面的东西,在孩子还不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时,家长要有意地让孩子远离“污染源”。对于孩子选择谁做朋友,家长绝对不能放任,要时不时地关心孩子到底跟谁玩,并做适当引导,这是避免孩子走弯路的家庭教育责任。我鼓励俩孩子与同学们多交往,但也总是多个心眼儿,若发现同学中有特别缺乏教养者,我就会及时引导,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在没办法杜绝“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如何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是教育的责任。实际上,只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污染源”也不一定就那么可怕。每当俩孩子接触到消极因素时,我都主动引导,俩孩子自然会对假、恶、丑产生厌恶感。

在伙伴中找榜样,要注意让孩子感受榜样成功背后的付出,并使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榜样的标准,就有可能使孩子自卑,反而不利于励志。杲杲(作者的另一个孩子,编者注)跳级后,在小圈子里就有了小名声。常有亲戚、朋友的孩子与杲杲碰面,家长当面说自己的孩子:“你看你看,人家都跳级了,而你连作业都不认真做。”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跟家长交流,建议他们不要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因为这种说法不仅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还容易影响孩子的自尊。


陈钱林:你以为的幸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