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祝你生日快乐》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3-22 15:03:17)
标签:
约翰祝你生日快乐叙事性表达方法课文校园 |
分类: 说课讲课 |
研究课《祝你生日快乐》教学反思
一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
1 反复读好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要读出点、线、面,将厚书读薄。要根据学生所需和教材特点,找到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将几千字的课文串联读懂。长文章更应着重关注学生不易读懂的地方,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还需建立在对文本中心的准确把握之上,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循序渐进而教的,否则容易架空。
(二)
1 把握好“整体感知”和“细节处理”的关系:任何一部分的学习,都要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再来品味细节。
2 教“一篇”文章要想“一类”文章。
例如,通过《祝你生日快乐》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读这一类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主线条。找准切入点,牵出主要人物,快速聚焦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品读上。接着,在默读静思的基础上交流,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体会表达方法的好处,并鼓励学生将此方法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读写结合。
3 关于问题的设计:
备课要抓住文体的特点。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张力但不能宽泛。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聚焦。
不能用教师的答案代替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往“陷阱”里跳。这是典型的“师本教案”。
(二)
二 教师个人应修炼的方面
(一)
(二)
(三)
三 对学生训练应关注的问题
(一)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后习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对于关键句要提前品读,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保证课堂上的对话质量。
(二)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积淀真实地丰厚起来。
(三)
在常规课堂中,要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
同时,要教会学生用“我想谈谈这句话——”“对于这句话,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等语言来进行自由对话。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一个“过程”,然后豁然开朗。例如,要学生体会一种表达方法的好处,不仅仅要体现在教师一两句说教总结中,更是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要在耐心中渗透智慧,在尊重中传授方法,善于期待,学会等待,或许会让学生受益更多。
这节课,老师比较全面的贯彻了本课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中落实了生字,生词的字形和字义。疏通了文章的线索,把握了具体内容。并且精讲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了约翰的窘迫,初步体会妈妈的善良有爱心。老师紧紧扣住妈妈这个主要人物,通过理解同学们对约翰的讥笑嘲讽,帕米拉太太的爱心,让学生从多角度的对比中体会妈妈这个人物的特点。学生不仅扣住文章的中心,也掌握了理解文章的方法。
听了邓老师的《祝你生日快乐》一课,学到新的教学思路,高效的阅读方式。
邓老师关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我”和同学们一开始见到约翰怎样冷淡他、排斥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抓住“我”与同学们的神态、语言,联系实际,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你是约翰,你会怎么想?让自己进入文本情境,感悟同学们的冷漠、不懂事,缺乏同情心,抓住约翰的样子体会到他的可怜、伤心,从而认识同学们以貌取人是造成对约翰轻视的原因。
整堂课,老师注意了品词,品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人物的形象,深入理解课文,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文特点而定,找准教学的切合点,这样不但可以省时,又可以省力。
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的内容,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掌握了叙事性文章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整体把握”提高
了课堂阅读效率。整堂课,老师还能抓住人物的形象来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同学们对约翰的讥笑嘲讽,帕米拉太太
的爱心的理解,感受到妈妈的善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次区教研室特意安排了这样一节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研讨课,聆听了胡老师的点评,让我们对这一类型课文的教学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一、要带领学生走进故事。
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到故事里“同呼吸,共命运”,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故事线索,创设故事情境。如:《祝你生日快乐》一课中,授课老师就注意了情节的梳理,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抓住印象深的场景发表见解。
二、要带领学生感受人物崇高形象。
三、要带领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
由于叙事性作品具有自身的文体特征,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本课学习中,老师关注到了表达方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文“对比”的描写方法,从而感悟产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但仍有需要改进完善之处,课堂上还要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默读精思,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思维训练。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习得规范的语言,享受审美的乐趣。
品词--品句--品情--品事--品文--品人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叙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叙事性作品的意蕴,教学时,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三、悟其道。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三个过程。教师让学生在品读、揣摩、吟诵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出“我”和妈妈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在整个品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他们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这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间不仅体味、捕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道"的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叙事性文本,探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程。
课堂上老师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的内容,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加深了对人物言行的理解,并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整节课过程清晰,目标明确。邓教师抓住课文第八节中对妈妈动作和语言的细节刻画,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妈妈对小约翰的真诚关爱。在文章1-6节的教学中,邓老师巧妙抓住了同学们、我和帕米拉太太对待约翰的不同态度的细节描写,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人物对比来有力突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为教学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上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邓老师:此次我校有幸承担了“六年级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研究活动。在胡老师悉心地指导下,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六年级语文老师,更加明确了六年级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策略。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三)
(三)
1 把握好“整体感知”和“细节处理”的关系:任何一部分的学习,都要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再来品味细节。
(1)整体感知:着重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概括表达的能力。其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这样,大多数学生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细节处理:通过默读精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其中,可运用抓关键词句,上扣下连,与人物进行对话,层层深入,有效诵读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2 关于主问题的设计:
备课要抓住文体的特点。叙事性作品应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设计。
主问题要有张力但不能宽泛,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聚焦。
3教“一篇”文章要想“一类”文章。
例如,通过《祝你生日快乐》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读这一类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主线条。找准切入点,牵出主要人物,快速聚焦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品读上。接着,在默读静思的基础上交流,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体会表达方法的好处,并鼓励学生将此方法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读写结合。
三 对学生训练应关注的问题
(四)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后习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对于关键句要提前品读,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保证课堂上的对话质量。
(五)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积淀真实地丰厚起来。
(六)
在常规课堂中,要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
同时,要教会学生用“我想谈谈这句话——”“对于这句话,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等语言来进行自由对话。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一个“过程”,然后豁然开朗。例如,要学生体会一种表达方法的好处,不仅仅要体现在教师一两句说教总结中,更是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