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课《祝你生日快乐》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3-22 15:03:17)
标签:

约翰

祝你生日快乐

叙事性

表达方法

课文

校园

分类: 说课讲课

研究课《祝你生日快乐》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  研读教材

1 反复读好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要读出点、线、面,将厚书读薄。要根据学生所需和教材特点,找到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将几千字的课文串联读懂。长文章更应着重关注学生不易读懂的地方,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还需建立在对文本中心的准确把握之上,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循序渐进而教的,否则容易架空。

(二)                 关于教学过程

1 把握好“整体感知”和“细节处理”的关系:任何一部分的学习,都要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再来品味细节。

2 教“一篇”文章要想“一类”文章。

例如,通过《祝你生日快乐》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读这一类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主线条。找准切入点,牵出主要人物,快速聚焦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品读上。接着,在默读静思的基础上交流,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体会表达方法的好处,并鼓励学生将此方法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读写结合。

3 关于问题的设计:

备课要抓住文体的特点。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张力但不能宽泛。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聚焦。

不能用教师的答案代替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往“陷阱”里跳。这是典型的“师本教案”。

(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写人记事类文章要关注主人翁和主要事件。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师个人应修炼的方面

(一)    心理素质:虽然性格较内向,但仍要在公众场合锻炼自己即兴发言的能力。

(二)    语言积累:虽然平时上课能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弱点及时有效地点评,激励学生,与之产生共鸣,但还显得随意了一些。公开课上说话的顾虑多了,就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所以,平时看相关书籍时,要有意识积累精彩语句,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淀。

(三)   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

对学生训练应关注的问题

(一)   预习的指导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后习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对于关键句要提前品读,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保证课堂上的对话质量。

(二)   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积淀真实地丰厚起来。

(三)   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

在常规课堂中,要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

同时,要教会学生用“我想谈谈这句话——”“对于这句话,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等语言来进行自由对话。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一个“过程”,然后豁然开朗。例如,要学生体会一种表达方法的好处,不仅仅要体现在教师一两句说教总结中,更是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要在耐心中渗透智慧,在尊重中传授方法,善于期待,学会等待,或许会让学生受益更多。

 

 

 

 

这节课,老师比较全面的贯彻了本课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中落实了生字,生词的字形和字义。疏通了文章的线索,把握了具体内容。并且精讲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了约翰的窘迫,初步体会妈妈的善良有爱心。老师紧紧扣住妈妈这个主要人物,通过理解同学们对约翰的讥笑嘲讽,帕米拉太太的爱心,让学生从多角度的对比中体会妈妈这个人物的特点。学生不仅扣住文章的中心,也掌握了理解文章的方法。

听了邓老师的《祝你生日快乐》一课,学到新的教学思路,高效的阅读方式。

    邓老师在这节课上,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课题入手,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指导学生说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为学习叙事的课文做铺垫。这样的“整体把握”是一种新颖、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学起课文,即轻松,有感兴趣。

    整堂课,老师还能抓住人物的形象来深入理解课文,注意了品词,品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邓老师关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我”和同学们一开始见到约翰怎样冷淡他、排斥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抓住“我”与同学们的神态、语言,联系实际,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你是约翰,你会怎么想?让自己进入文本情境,感悟同学们的冷漠、不懂事,缺乏同情心,抓住约翰的样子体会到他的可怜、伤心,从而认识同学们以貌取人是造成对约翰轻视的原因。

整堂课,老师注意了品词,品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人物的形象,深入理解课文,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文特点而定,找准教学的切合点,这样不但可以省时,又可以省力。

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的内容,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掌握了叙事性文章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整体把握”提高

了课堂阅读效率。整堂课,老师还能抓住人物的形象来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同学们对约翰的讥笑嘲讽,帕米拉太太

的爱心的理解,感受到妈妈的善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次区教研室特意安排了这样一节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研讨课,聆听了胡老师的点评,让我们对这一类型课文的教学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一、要带领学生走进故事。

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到故事里“同呼吸,共命运”,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故事线索,创设故事情境。如:《祝你生日快乐》一课中,授课老师就注意了情节的梳理,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抓住印象深的场景发表见解。

二、要带领学生感受人物崇高形象。

   叙事性作品所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细节。如《祝你生日快乐》授课老师,补白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对人物言行的理解,如对妈妈、对约翰的看法。老师还补充了一些调查信息,进一步解释黑人受歧视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更深的理解。

三、要带领学生习得规范的语言。

由于叙事性作品具有自身的文体特征,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本课学习中,老师关注到了表达方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文“对比”的描写方法,从而感悟产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但仍有需要改进完善之处,课堂上还要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默读精思,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思维训练。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了解事件的梗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习得规范的语言,享受审美的乐趣。

品词--品句--品情--品事--品文--品人

   叙事性作品所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

   妈妈是文中的“主角”,邓老师在教学中从“是这样”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究竟是“怎样”,让学生对人物、事情进行剖析,再由浅入深,过渡到对人物品质的教育与感染,认识到“妈妈”关心他人。

    在教学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善于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的语言、行动是人物个性、思想、品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第三,要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引导,多角度地聚焦人物,品味语言,学生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影响和收获;也只有这样全方位地揣摩语言,才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在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叙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叙事性作品的意蕴,教学时,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观其貌。所谓的"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如邓老师开课就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人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关键人物是谁,对她有什么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

    二、寻其味。任何一篇阅读叙事性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都会蕴藏着深远悠长的情趣和无限深邃的意蕴。所以,在阅读时绝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徜徉,而要把审美的触角进一步向文本的深处延伸。而这节课,老师让学生默读1—7节,让学生勾画可以看出约翰可怜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和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触摸到了文本的脉搏,寻求到了文本的意味,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悟其道。这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第三个过程。教师让学生在品读、揣摩、吟诵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出“我”和妈妈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在整个品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他们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这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间不仅体味、捕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道"的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感到"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叙事性文本,探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程。

课堂上老师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从课题入手,指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的内容,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加深了对人物言行的理解,并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整节课过程清晰,目标明确。邓教师抓住课文第八节中对妈妈动作和语言的细节刻画,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妈妈对小约翰的真诚关爱。在文章1-6节的教学中,邓老师巧妙抓住了同学们、我和帕米拉太太对待约翰的不同态度的细节描写,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人物对比来有力突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为教学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上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邓老师:此次我校有幸承担了“六年级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研究活动。在胡老师悉心地指导下,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六年级语文老师,更加明确了六年级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策略。

   “ 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同时,还要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三)  研读教材

 反复读好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要读出点、线、面,将厚书读薄。要根据学生所需和教材特点,找到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将几千字的课文串联读懂。长文章更应着重关注学生不易读懂的地方,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关于教学设计

1 把握好“整体感知”和“细节处理”的关系:任何一部分的学习,都要从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再来品味细节。

(1)整体感知:着重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概括表达的能力。其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这样,大多数学生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细节处理:通过默读精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其中,可运用抓关键词句,上扣下连,与人物进行对话,层层深入,有效诵读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2 关于主问题的设计:

备课要抓住文体的特点。叙事性作品应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设计。

主问题要有张力但不能宽泛,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聚焦。

    课后习题可作为重要参考。

3教“一篇”文章要想“一类”文章。

例如,通过《祝你生日快乐》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读这一类写人记事文章的方法: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主线条。找准切入点,牵出主要人物,快速聚焦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品读上。接着,在默读静思的基础上交流,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体会表达方法的好处,并鼓励学生将此方法运用到今后的作文中,读写结合。

对学生训练应关注的问题

(四)   预习的指导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后习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对于关键句要提前品读,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保证课堂上的对话质量。

(五)   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积淀真实地丰厚起来。

(六)   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

在常规课堂中,要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

同时,要教会学生用“我想谈谈这句话——”“对于这句话,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我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等语言来进行自由对话。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一个“过程”,然后豁然开朗。例如,要学生体会一种表达方法的好处,不仅仅要体现在教师一两句说教总结中,更是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