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练不能成功?
(2008-12-10 14:12:37)
标签:
马国兴修炼不成功教育 |
分类: 方家斋 |
文:京城马国兴 原文地址
世间那些糊涂学习和修炼内功养生之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如果受不得困苦,耐不得饥寒,稍遇艰难受些淡泊,即便自生烦恼,恨天怨地,邪思乱想,不守本分,设法编转;如此行为,穷困且不能受得,如何能在大危大险中过去的了呢?
--------------------------------
孝者,人道也,非仙道也。然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人仙合道,参而行之,圣凡同肩。
谁无父母受形受气?况夫孝者,德之基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立德之基,体天之心,全地之程,固人之本。人道如是,仙道亦何尝不如是?如是则可以为人,即可以为仙。不如是则不能成人,又焉能成仙?以是求道,何道不得?以是修道,何道不成?
不敬师长,不敬友人,是为不孝,欲想功成,必不能也。
-----------------------------------------
谁无父母受形受气?况夫孝者,德之基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立德之基,体天之心,全地之程,固人之本。人道如是,仙道亦何尝不如是?如是则可以为人,即可以为仙。不如是则不能成人,又焉能成仙?以是求道,何道不得?以是修道,何道不成?
不敬师长,不敬友人,是为不孝,欲想功成,必不能也。
-----------------------------------------
天下有不悌之兄弟,古今无不悌之神仙。
兄弟者,手足也。无手无足何以成人?未能成人焉能成仙?仙道莫要於形气之学,兄弟固与我同形而同气者,不和不睦,则身外之形气已丧,又安能全身之形气哉?
没有善念,何能功成艺就。
--------------------------------------------
兄弟者,手足也。无手无足何以成人?未能成人焉能成仙?仙道莫要於形气之学,兄弟固与我同形而同气者,不和不睦,则身外之形气已丧,又安能全身之形气哉?
没有善念,何能功成艺就。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离之道贵乎诚,能诚则大道可学,大道可知,大道可成。不诚则心不纯,心不纯则疑惑生,疑惑生而妄念起,妄念起则脚根不实,一行一步入於虚伪,一举一动俱是烦恼。隔绝大道,闭塞灵窟,而欲明道,不愈远乎?
夫诚者,淳厚也,专一也,老实也,无欺也,不隐也,不瞒也。善用其诚者,返朴归淳,黜聪毁智,主意一定,始终无二。
不知道为何物?修炼什么都不清楚,岂可功成艺就也!
-------------------------------------------------------
夫诚者,淳厚也,专一也,老实也,无欺也,不隐也,不瞒也。善用其诚者,返朴归淳,黜聪毁智,主意一定,始终无二。
不知道为何物?修炼什么都不清楚,岂可功成艺就也!
-------------------------------------------------------
天道无私 人欲横流
天道无私,以成万物。拳道亦无私,其外遵天道理法,内顺从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来修炼;运用时亦以顺随为法“无争为争”的法式以制胜,本是天道无私的大道功夫。
如果人欲横流,灵窍自被蒙尘所闭,如何能成功也!
-------------------------------------------------------------
如果人欲横流,灵窍自被蒙尘所闭,如何能成功也!
-------------------------------------------------------------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老子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周易中孚卦辞曰:“中孚:豚鱼吉。”
观此则知信为人生之根本,修道之要着。信若不立,四象不合,五行不睦,两仪各别,三宝俱漏,大业废矣。
如此,功何成功也!
----------------------------------------------------------------
老子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周易中孚卦辞曰:“中孚:豚鱼吉。”
观此则知信为人生之根本,修道之要着。信若不立,四象不合,五行不睦,两仪各别,三宝俱漏,大业废矣。
如此,功何成功也!
----------------------------------------------------------------
《易经•乾卦》云:”大哉乎乾,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其象为天,其卦纯阳,健运不息,变化莫测,故有阳刚之赞。”
自身中天的阳刚之气健运不息,变化莫测。
《易经》中言:”乾健”。
传统内功养生之道的道学中,阳刚之气,即修炼而成的内气,又名中气,即现在所说的无形法身道体。本经所说的“神室”之物。
心气沉入丹田气海,修炼元精而化生之气,其名为“天德”,即“气沉丹田徳润身”之”德”。
此气日积月累,而成“太和之气”,此气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此气在体内,像天之阳刚之气,健运不息,有变化莫测之用。
《易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上述的意思是说:“元”相当于种子的萌芽,“亨”是茁壮的生长,“利”是开花,“贞”是结果得子;种子又落到地上,重新萌发,亦即元、亨、利、贞四德依时序循环不已,无始无终。在此四德之间,天的生气,不断扩散流布;因而“元”虽然是四德之一,却也涵盖四德。而此四德,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健”。
天德分开来讲就是元、亨、利、贞;合起来说就是”健”,天行健,就是”天德”。天德是至纯至粹、毫无瑕疵的德,好似无以复加的德。它是全面的,不偏不倚。
所以,前贤以“刚”一关之法,又为“神室八法”之首,论述内功养生之道的内容,皆取自《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为纲领,这亦是非常正常而又必然的事情。
刚者,健之体也,没有对健之体的攻防功能之清楚的认识、运用方法,何能成功?
---------------------------------------------------------------
自身中天的阳刚之气健运不息,变化莫测。
《易经》中言:”乾健”。
传统内功养生之道的道学中,阳刚之气,即修炼而成的内气,又名中气,即现在所说的无形法身道体。本经所说的“神室”之物。
心气沉入丹田气海,修炼元精而化生之气,其名为“天德”,即“气沉丹田徳润身”之”德”。
此气日积月累,而成“太和之气”,此气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此气在体内,像天之阳刚之气,健运不息,有变化莫测之用。
《易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上述的意思是说:“元”相当于种子的萌芽,“亨”是茁壮的生长,“利”是开花,“贞”是结果得子;种子又落到地上,重新萌发,亦即元、亨、利、贞四德依时序循环不已,无始无终。在此四德之间,天的生气,不断扩散流布;因而“元”虽然是四德之一,却也涵盖四德。而此四德,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健”。
天德分开来讲就是元、亨、利、贞;合起来说就是”健”,天行健,就是”天德”。天德是至纯至粹、毫无瑕疵的德,好似无以复加的德。它是全面的,不偏不倚。
所以,前贤以“刚”一关之法,又为“神室八法”之首,论述内功养生之道的内容,皆取自《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为纲领,这亦是非常正常而又必然的事情。
刚者,健之体也,没有对健之体的攻防功能之清楚的认识、运用方法,何能成功?
---------------------------------------------------------------
《玉枢经》曰:“夫道者,以诚而入,以柔而用。”
《参同契》曰:“弱者道之验,柔者道之强,则是柔弱为进道之首务也明矣。”
不知柔者顺之体也,顺内劲以用,攻防功夫如何成之?
---------------------------------------------------------------
《参同契》曰:“弱者道之验,柔者道之强,则是柔弱为进道之首务也明矣。”
不知柔者顺之体也,顺内劲以用,攻防功夫如何成之?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盖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达道。和之为义,无大小,无内外,无崖岸,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
和道,出于三皇圣道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里的“允执厥中”之说法也。首先是自身的“神、意、气、形”的内主外从要“和谐”,继之则是自身的处处都要“和谐”也。总之,简言之就是自身的“阴阳和合”,才是“和道”的修炼之核心的内容。
不知道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流行是为拳者,何能攻防功夫成之?
-------------------------------------------------
《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盖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达道。和之为义,无大小,无内外,无崖岸,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
和道,出于三皇圣道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里的“允执厥中”之说法也。首先是自身的“神、意、气、形”的内主外从要“和谐”,继之则是自身的处处都要“和谐”也。总之,简言之就是自身的“阴阳和合”,才是“和道”的修炼之核心的内容。
不知道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流行是为拳者,何能攻防功夫成之?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一文中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清楚的说明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的基本法则,就是“降心为不为”的返本归根、归元、归源、归真、归一、归朴的静的系列过程,才能最佳的恢复生命的生机,这乃是常规法则,才能通达神明境界才能包容一切,才能公正无私,才能至德全神德普三光,才能通达天道,才能得道以自保,才能自身长治久安,才能赖以长生!可以知道:“静”乃内功养生之道入门之机要者也!看一看前贤的论述,就会清楚的知道了!
静则无不应,不能静以待动,静以制动,何能功成艺就也?
----------------------------------------------------------
清楚的说明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的基本法则,就是“降心为不为”的返本归根、归元、归源、归真、归一、归朴的静的系列过程,才能最佳的恢复生命的生机,这乃是常规法则,才能通达神明境界才能包容一切,才能公正无私,才能至德全神德普三光,才能通达天道,才能得道以自保,才能自身长治久安,才能赖以长生!可以知道:“静”乃内功养生之道入门之机要者也!看一看前贤的论述,就会清楚的知道了!
静则无不应,不能静以待动,静以制动,何能功成艺就也?
----------------------------------------------------------
大道本至虚也!至虚则无形无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又古仙云:“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特以虚者实之基,实者虚之验,道虽至虚。然无物不包,无物不容;其所虚者,即其所实者也;其所实者,仍其所虚者也。
虚则无不灵,不明虚灵为功夫艺境,何能成功?
----------------------------------------------------------------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又古仙云:“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特以虚者实之基,实者虚之验,道虽至虚。然无物不包,无物不容;其所虚者,即其所实者也;其所实者,仍其所虚者也。
虚则无不灵,不明虚灵为功夫艺境,何能成功?
----------------------------------------------------------------
紫阳真人受海蟾之传。真知灼见,随机应变,和光同尘,纵横自在,无拘无束,其成道也。异於他人,为南宗之初祖,无他术焉,灵而已矣。
盖修真之道,莫要乎灵。能灵则圆通无碍,不灵则固执着空,固执者必不通,非失之太过,即失之不及,太过不及,失其中之道,又安能得药物於恍惚杳冥之间?行火候於无为自然之内,势必至进退失节。
缓急失度,程序差错,阴阳乖戾,其去道也,不亦远乎?
夫所谓灵者,有无不拘,逆顺并用,机活神圆,不泥不滞。是故先发制人之谓灵,追摄先天之谓灵,夬决后天之谓灵;调和性情,内圆外方之谓灵;被褐怀玉,心死神活之谓灵;静观默察,炼己待时之谓灵;窍夺造化,从无守有之谓灵。
灵者,无形法身道体也,诀言:“人人皆是灵珠子,就看自己知不知?”不知道自己就是灵珠子,如何成功也?
--------------------------------------------------------------
盖修真之道,莫要乎灵。能灵则圆通无碍,不灵则固执着空,固执者必不通,非失之太过,即失之不及,太过不及,失其中之道,又安能得药物於恍惚杳冥之间?行火候於无为自然之内,势必至进退失节。
缓急失度,程序差错,阴阳乖戾,其去道也,不亦远乎?
夫所谓灵者,有无不拘,逆顺并用,机活神圆,不泥不滞。是故先发制人之谓灵,追摄先天之谓灵,夬决后天之谓灵;调和性情,内圆外方之谓灵;被褐怀玉,心死神活之谓灵;静观默察,炼己待时之谓灵;窍夺造化,从无守有之谓灵。
灵者,无形法身道体也,诀言:“人人皆是灵珠子,就看自己知不知?”不知道自己就是灵珠子,如何成功也?
--------------------------------------------------------------
以上十项内容,都决定着一个修炼者能否功成艺就的根本内容。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就要寻明师访高友请求其入门引路,方能得法,循序渐进的修炼,功到时自然恍然大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