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教育研究方法之“如何选题”

(2015-09-28 12:03:14)
标签:

教育研究方法

分类: 读书笔记
思考问题

Q1. 一个好的选题的标准是什么?

Q2. 如何从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中形成自己的选题?

Q3. 如何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中形成自己的选题?

Q4. 写作过程中遇到选题难以进展需要调整怎么办?

Q5. 哲学研究和实证研究的选题标准有什么差异?

1.  好的选题标准

1)   哲学研究中的选题标准

n  以小见大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小问题引出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大”指的是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之大,而不是研究范围之大。

n  有自己的核心概念:这个核心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引出了相应的教育争议和冲突,也构成该研究的理论视角或关系视角。举例:立足于“参与者知识观”和“旁观者知识观”这对概念去研究教学方式的变革。

n  有争议:有争议就有研究的价值。1)历史中出现了相关的资料和证据——>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史料论证自己的问题;2)曾被一再提出讨论——>说明这是个“真问题”(真问题对应伪问题。真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伪问题来源于逻辑推演)3)隐含了作者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立场。

2)  实验研究中的选题标准

n  有明确的假设:隐含了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如“AB的影响

n  自变量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心理因素。举例:

Ø  班主任的性格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班主任的性格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因素)——>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修改之后)

Ø  素质教育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素质教育虽然可变,但不具有可操作性)——>校本课程开发对小学生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修改之后)

Ø  考察因果关系时,自变量必须是可观察或可检测的行为或心理;在考察相关关系时,自变量不必是可改变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82EN00SIGG.gif 疑惑班主任的性格虽然几乎是不可变的,但不同班主任之间性格是变化的,为什么班主任的性格作为自变量不可以?(以上两种情况是否可以理解为“班主任的性格”这一自变量范围太大,不够聚焦,需要将其具体化)

n  经过巧妙研究设计: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  历史研究中的选题标准

http://s1/mw690/001GWcu4zy6VMvVm7bW80&690

历史的考证

好的历史研究的选题应该具备以下至少一个特点:

n  采用类似历史的发生学研究历史的话语分析历史的人类学研究的方式,从零散的文本或话语的背后找到一以贯之的线索

n  历史的比较研究的方式分析各种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的异同。或者叙述或评介了陌生的、新异的材料,提供了新视野

n  更正了有关历史文本或历史事件的误解。

2.  选题的三个来源

1)   来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

n  主要来源——期刊、专著、学位论文。(期刊是最重要的阅读范围,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时效性。专著或教材相对比较系统。学位论文往往提供了该研究领域比较详细、全面的文献综述。可以帮助快速了解该领域相关文献,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n  其他来源——学术讲座录像或相关纪录片等。

在查阅文献过程中,须注意:

n  留意不同作者之间的分歧。凡有争议的地方,就隐含了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选择某个有争议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假设或两场。

n  留意同一论者所坚持的某个意见的对立面。是否被严重误解,是否存在可取之处?

n  留意同一作者貌似自相矛盾的观点。慎重思考为何前后不一致?一般都有两种可能:1)该作者的思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2)貌似前后断裂,其实仍是一以贯之。

n  关注前沿性的新概念或新课题。

2)  来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82EN00SIGG.gif 如何在实践研究中,避免研究变成经验总结、对策研究或方案设计等,而缺少学术感?大致思路: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

n  面向实践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如以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式直接关注研究问题(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或以历史研究的方式间接关注实践问题。

n  从某个理论视角分析实践问题:教育实践中的任何问题都牵涉某个教育基本理论。在研究教育实践问题时,可以从某个理论视角去分析和教师教育实践问题。如“从……看……”

3)  在写作中生成和调整选题

n  如何调整选题先大题小做,后小题大做。先从整体了解,逐步缩小研究范围。

n  若研究者不知道如何选题,可考虑从仿写重复验证指采用调查或实验研究的方法验证他人已经取得的某些结论)开始。

:作为入门的研究者,可能有时会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不同问题展开研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由于“借鉴很难显示出学术创新的价值,一般并不推荐。

建议:一旦有了大致的研究意向之后,就可以开始形成研究框架和思路。并开始着手进入写作状态。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步调整选题。只看不动手,选题会一直处于悬而未决之中。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82EN00SIGG.gif 疑惑研究内容和成果具有知识产权性,引用他人的观点、话语或成果必须:注明出处,且不能过度引用。但借鉴他人好的研究思路,用来研究不同的问题,是否涉嫌抄袭还是被允许的?

3.  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

研究视角(perspective)也叫研究立场(academic footing)或分析框架(analytical framework)。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需要有研究的视角或研究的框架。

研究的三种视角:理论视角 & 关系视角  & 时空视角

1)   理论视角:从某个学科学派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主要从某个理论框架去观看和解释研究对象。恰当的理论视角能够让自己的研究显得有理论思维的含量,容易显示出它的学术性。理论视角包括学科视角、学派视角(或学理视角)和概念框架。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82EN00SIGG.gif 理论视角 VS 理论基础 : 如何区别理论视角和理论基础?

n  相同点:两者均有一定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

n  不同点:理论基础往往只是列举几个理论,让研究从表象上看起来有学术深度。但多个理论之间若缺乏联系或彼此冲突时,研究者很难借助这些理论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而理论视角强调研究者采用某个“学科”或“学派”作为自己的分析框架去分析某个具体的问题。

注解:就我理解而言,理论基础往往是孤立存在的缺少研究者的内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整个研究只有骨头,没有骨架。 而理论视角,则要求研究不仅有理论基础,还要求研究者必须在分析、鉴别甚至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即理论视角。

2)   关系视角:也叫分类视角或比较视角。

康德将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三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表里关系);因果关系(含相关关系和源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含否定之否定关系)

n  从表里关系的视角来看,所谓研究就是从表现得背后发现、辨析其本质,从各种差异的背后把捉“同一”。

n  从因果关系的视角来看,面对任何问题,都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视角去展开研究,好的研究往往能够揭示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n  从对立统一的视角来看,如果研究者对某个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仅提供平铺直述式、并列式的描述,就暴漏出思维的简单、低级与贫乏。

3)   时空视角:主要指从某个时期或阶段、某个地理位置来观看某个研究对象。此处的时空视角主要包括新观点或新材料、新方法(或新工具)。


以上内容摘自刘良华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