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酸腐

(2012-08-27 10:12:45)
标签:

知识分子

刘邦

朱元璋

文化

杂谈

分类: 网湖论道

忽然间,想起了汪涵的那句广告词:“这酸爽,不敢相信,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

——酸菜牛肉面,确实好吃!不仅酸菜牛肉,酸菜鱼、酸菜仔鸡都确实美味可口,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但要说这世上,什么东西酸得最爽,那应该不是酸菜牛肉、酸菜鱼、酸菜仔鸡,更加不是翠花上酸菜!

说实话,这世上最酸、最爽的东西,莫过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这里指狭义上的理论研究者)!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不仅酸、爽,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点臭!

不过臭,并非就是不好,我的家乡就盛产一种美食,名曰:“油炸臭干”,虽然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

之所以说中国知识分子酸,是因为他们总爱过度钻研理论、迷信理论,其结果往往是忽视实践,在世道中四处碰壁。差的,穷困潦倒;好的,也只能是勉强养家糊口;之所以说中国知识分子爽,是因为他们毕竟有知识,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其他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能够为当权者造势,为有钱人代言,对于当权者和有钱人而言,养几个知识分子,名为“智库”,实为“宠物”。宠物者,别无他用,唯图然增趣而已;之所以说中国知识分子臭,是因他们有理论、有知识,故而常常自命清高、自视不凡,诚如当年曾国藩挖苦左宗棠,“季者自命高,意见常与人相左”。其实有能力的人,骄傲一点也不打紧,关键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将理论完全等同于实际,自己干不出业绩,来了一个理论水平没自己高的人,却干成了。于是,他们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便撂下一句话“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

纵观中国历史,成就大事、开国建业者中,不乏文辞低劣,甚至胸无点墨之徒;相反,才情出众者,如陈叔宝、杨广、李隆基、李煜、赵佶等,大则亡国辱身,小则破产败家。知识分子位居皇位,尚且如此,若不位居皇位,又能如何?在“官本位”的中国,有多少书生终生未能入仕,终生承受世人冷眼。一句“书生百无一用”,足以将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至元朝一统,社会等级则更加明显,世有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瞧瞧,儒者,只排第九,老兄啊,你都老九啦,你自己说臭不臭?

——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其实从来都没有尊严,为了维持可悲的尊严,他们只能强行拉起与自己身份、地位完全不相称的自尊,在他们看来,刘邦鄙视儒生,那是草莽;朱元璋打倒孟子,那是自卑……

唉——,我怎么就只闻到一股酸味、臭味!

知识是武器,这一点不错,但知识不天然就是武器,要真正成为武器,必须有一个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那么知识,就形同一张空头支票,一把无人畏惧的精神权杖……

儒生们认为刘邦鄙视知识,是草包的表现,果真如此吗?——非也!刘邦之所以鄙视儒生,并非是因为自己草包,而是因为他根本就看不上没有实学的知识分子!

朱元璋打倒孟子,难道真是自卑吗?朱元璋难道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没有孟子高,所以才要打倒孟子吗?——非也,朱元璋打倒孟子,纯属皇帝与“教皇”之争,是政治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巅峰对决。朱元璋打倒孟子,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是为了警告世人,天大、地大,唯有朱皇帝最大!让敢反他,谁就要死无葬身之地!纵然是天,他也会横刀划破长空,钩戟直戳星辰!

刘邦、朱元璋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能够从底层起家,足以证明他们相比很多贵族起家的人,有更多的可取之处!

在知识分子看来,似乎只有贵族、知识分子当皇帝、当富翁,掌握政权、财权、兵权才是大道,试问世上有谁规定草根就不可以起家、创业?知识分子认为刘邦是草包,认为朱元璋自卑,试问能凭自己双手打天下的皇帝,有几个是草包?已经位居九五之尊,让万方来朝的大国君主,他还有什么可以自卑?刘邦不行,朱元璋不行,难道他们没普通的知识分子行,他们还没有知识分子混得好?

其实知识分子中,不乏实干之人,于是他们渐渐摆脱了狭义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的成为了大政治家,有的成为儒将,有的成为儒商……,但那些不能摆脱身份的人,只能一辈子做研究者,每天埋在故纸堆里,寻找他们认为的正确答案,甚至会围绕很多根本不值得争执的问题,争吵不休,此所谓“文人相轻”。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知识分子没必要争的你死我活,自己的言论完全可以成为一家之言,为什么非要将所有的思想都统一在自己的旗帜下呢?我想,这些人其实并不了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之所以会互相鄙视,原因无非两点:一、知识容易让人骄傲,这是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一个负作用;二、知识往往只有在争辩中才能增值。知识当然要应用于实践,但在应用于实践之前,必须先在理论界“过关”,如果连这道“关”都过不了,则根本就没有机会应用于实践,更加谈不上传承后世、发扬广大了。

在上述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根本原因,大凡知识分子,研究一门学问,除非他有机会躬身实践,如果他只是一个理论研究者,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躬身实践,那么对他而言,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做理论界的权威,或称之为“教皇”。好像自己的学说将别人压下去了,就赢了、称心了,这其实是一种学霸思想在作怪,是中国“官本位”思想在学术、文化上的蔓延,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学术腐败。现如今,一提到腐败,人们马上联系到政治。其实,腐败从来都不是政界所特有的现象,“学术上的黑幕,与政治上的黑幕,是一样的。圣人与君主,是一胎双生的,处处狼狈相依”(《我对于圣人之怀疑》,民国·李宗吾著)。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很多理论、知识都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纵然有些观点比较激进,但冷静下来,理性分析,撇开激进思想中的过激成分,就不难发现,其实这些观点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取之处。曹丕曾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典论·论文》),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门门精通,绝对正确!即使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他的一生仍然提出了很多错误的观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为了一个说不清的问题争吵得喋喋不休,浪费了太多原本可以用于实践的精力,这是中国知识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这种理论上的争吵不休,还导致了另一个极端现象,即:对理论的过度关注和对实践的日渐漠视。

一个人如果天天钻研理论、过度钻研理论,最终就会陷入理论的怪圈,不能自拔。所说的话、所写的文字,全部都是教科书式的死板语言,与生产实际完全脱节。

举个例子,最近一段时间,国家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很多所谓专家、学者都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报刊杂志上也刊登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言论。可都是些什么言论呢?我归纳了一下,探讨的基本上都是纯粹的理论话题。比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深远影响,还有什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写得都很长,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乍一看下笔千言、语言流畅,细一看,又如黄河决堤,大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请问: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深远影响、基本原则等,这都是些什么?如果用来考试,出选择题,A、B、C、D,或许还有点用处,可是用来指导实践,有用吗?——这些其实都是空话、套话、废话、屁话……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首先要明确文化包涵哪些东西?除了文化载体、文化知识、文化产业外,还有没有其它内容?其次,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政府具体要做些什么,文化实体要做些什么,民间百姓又要做些什么?第三,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有哪些指标可以量化?这些量化的指标,又有多少可以纳入到各级党政干部的考核机制中去?第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怎样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哪些地方适合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哪些地方只能保护传统文化?发展应该怎样发展,保护又应该怎样保护,除了中央制订的政策法规,地方又应该制订哪些因地制宜的配套措施,措施的具体内容又要从哪些方面去考虑?第五,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怎样抵制一些消极文化?怎样防范腐朽文化对国民思想的侵蚀?怎样打击文化界的腐败现象?怎样维护文化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第六,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是什么都要扑到钱上去?一想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马上就联系到文化产业创造的GDP?……

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甚至是已经出现的问题,可惜,在学者们、理论家们的报告中,一个都没有涉及!这些问题,他们居然形同漠视,一个都没有解答!什么本本主义,这就是本本主义!

知识分子拥有知识,本应为国家出力,而不是整天坐而论道、相互鄙夷,如果是那样,只能证明他们的书都白读了。

当然,知识分子也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能力的增长绝不是读书一条途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增长。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书读得最多的人,发挥的作用就最大!知识分子往往忽视了一点,那便是有两种人,其实不一定非要读书。因为人的资质分成三种,即上等、中等和下等,其中,上等人,自成才;中等人,学成才;下等人,打死都不成材!

读书学习,资质很重要!有人喜欢引用爱迪生的话——“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好像一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天才,人人都可以做天才!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因为这句话后面还有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所以说,成为人才是可以做到的,但成为天才是有条件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从资质来看,上等资质的人,悟性极高,这样的人天生就擅于从生活中归纳总结、融会贯通,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可他照样会打仗,甚至打仗的方法与兵书上的方法一样。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比如很多企业家,根本就没读过商学院,没学过财经,没学过管理,可他就是会做生意,就是管理得好,这就是天赋!不得不承认一些人的天赋!

知识分子看不上那些没有文化、却发家致富,甚至开国建业的人,但是知识分子忽视了一个概念,即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能力,有理论知识,有文凭,有职称,这就是有文化,有能力吗?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其中“行有余力”,则是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孔子培养学生,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其中尤以子贡为代表!所以说,真正的知识、文化,是实干的能力!不能实干,空谈理论,其实早已脱离了文化的范畴!

中国知识分子,需要的是放下姿态,躬身实践,否则,知识分子将依然酸腐,依然臭不可闻……

 

更多文章: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从“南坡之变”谈后备干部培养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精英的悲凉(纪念谭嗣同)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公务员考试应该考什么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西游记》中的官场文化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品读金鱼缸里的社会百态

   错位的中国性别观

   梦回楼兰(七绝) 

   咏东风(七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