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防全球性的「沉默海啸」

(2008-11-13 19:12:04)
标签:

全球

粮食

价格

上涨

全球暖化

灾难

气温

联合国

杂谈

分类: 素食环保

    过去两年来,全球各地的粮价已上涨83%,某些主食像是稻米和小麦的价格,单是去年便已分别飙涨了141%130%,美国低收入民众已感到捉襟见肘。而在非洲、中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狂飙猛涨的粮价也导致普遍的动荡不安。世界银行最近更提出警告,由于居高不下的粮食价格,目前有33个国家已陷入冲突的危险,甚至像意大利这样的已开发国家,也爆发抗议的声浪。

    许多人认为由于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所引起的第一波重大灾难将在未来某个时候降临。殊不知目前因旱潦不均的极端天气型态所导致的粮食短缺,已明显反映出气候变迁的毁灭性影响;粮食危机所带来的饥荒与社会不安,不啻意味着全球暖化已引发了第一波灾难。联合国甚至称之为「沉默海啸」(Silent Tsunami),因为当赤贫加上粮食短缺,就可能发生袭卷全球的浩劫。事实上,首先遭受影响的是开发中国家,亦即那些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的国家,其人民已退无可退,毫无转圜的余地,因此将首当其冲遭受最严重的苦难;不过,已开发国家也绝难幸免。由于地球暖化的速度比先前的预测快了许多,连科学家也无法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各地天气型态不断改变,包括: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气温年年上升;而在最热的十个年度中,有九个是发生在1995年至今。从目前的农业生产力,即可看出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影响。2002年,印度和美国的农产量因空前高温与干旱而大幅减少。2003年,欧洲春夏两季降雨量极低,而气温却创下历年来的最高纪录,受影响的地区逐渐扩大,从英国一直蔓延至东部的乌克兰。变化无常的天气,也使其它主要的谷物生产国采取严格的供应限制。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迁,非洲南部正彻底迈向主作物玉蜀黍减产三成以上的坎坷之路;而澳洲南部正进入第十个干旱年头,这个曾经处理足以喂饱两千万人谷物的「碾米机」,如今已完全停摆。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于2001年所提出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便断言,赤贫国家将遭受全球暖化效应最严酷的打击,大部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将因为缺水和新型或变种的病虫害,而导致农作物歉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仰赖雨水灌溉的农作物已逼近耐热极限,意味着即使是轻微的气候变迁,都可能造成农作物产量猛然下降。

然而,当政坛人士绕着气候变迁的问题打转且争论不休时,我们每个人却可立即采取行动,协助稳定全球的粮食供应,同时遏止气候变迁。方法很简单、很明显,只要停止吃肉就行了!

根据联合国2006年发表的「牲畜长远的阴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这份报告指出,诸如滥伐森林和能源密集养殖等与生产肉类有关的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为排放量的18%。在这些与牲畜有关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9%,甲烷占总排放量的35%40%(主要是由于动物肠道发酵和排出的粪便所产生),而氧化亚氮则占总排放量的64%(主要是来自肥料的使用)。总之,畜牧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比全球所有交通工具的总排放量还多!联合国的报告也发现生产肉类导致许多其它问题,并直陈人们在探讨土地侵蚀、空气污染、缺水和丧失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时,应该将畜牧业列为首要的关注焦点。

畜牧业对环境的危害不仅是排放温室气体而已,也耗用广大的土地;养殖牲畜占用了全世界70%的农业用地或30%的地球土地。此外,很多作物都是为了牲畜而种植,全球耕种的谷物有40%都是用来喂养牲畜,而不是给人吃;然而,只需将其中一半提供给人类食用,即可消弭全球饥荒。饲养牲畜为食,剥夺了无数人类的粮食,是引发全球饥荒的元凶。

即使是个人的弃荤茹素,也深具意义。养活一个饮食不含动物成分的素食者,仅需六分之一英亩的农地;相较之下,一个荤食者则需要 三英亩以上。就温室气体而言,一个人只要少吃20%的肉类,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就等于将驾驶Camry汽车换成Prius混合动力车所减少的量;而个人一整年都采行不含动物成分的蔬食饮食,则可减少一吨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所有人类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远方国家人民的福祉,反之亦然。无肉饮食人人可行,是帮助遏止粮食危机和全球暖化的最有效方法。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后代子孙和地球家园上的所有众生,此刻该是我们作出明确抉择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