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问卷调查小结

(2014-05-12 17:51:26)

《中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学生问卷调查小结

 

一、设计问卷目的

为了了解学生当前数学课前预习情况,寻找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制定实施策略提供依据。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中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调查问卷(样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解你的数学课前预习的情况,了解你们的内心感受,我们编制了这份问卷调查,请你按自己的情况认真、如实地填写。你的回答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和改进我班数学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1.你觉得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A  没必要       B  有必要       C  说不清  

2 你的预习是                                    

    A老师的要求       B 自己的习惯       C家长的要求

3. 你平时经常预习数学吗?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4. 你喜欢预习数学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5. 你觉得预习对学习新课效果如何?                 

A效果很好         B 一般                   C没有什么效果

6. 你预习一般用多长时间                           

A 15分钟   B半个小时 C一个小时   D一个小时以上

7.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A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      

B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我必须完成。

C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D不知道

8.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A自己主动预习             B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C不预习

9.预习中你使用过教学参考书籍吗                     

A正常使用           B不使用        C 有时会使用   

 

10.你知道为什么要预习吗?如果知道请简单地写一写。

                                                                          

                                                                         

11.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你有何想法和建议?

                                                                         

                                                                        

 

三、调查对象

从本校选取了八年级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张,收回率100%。

.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由11道题组成。其中9道主观题,三道客观题。我们选取一些关键选项进行分析。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调查情况统计

类型Ⅰ: 客观性题(选择题)

   题号

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A

2

28

1

5

24

28

23

4

2

B

34

11

37

29

15

12

3

1

20

C

4

1

2

6

1

0

14

35

18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本校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见下表:

 

平时你经常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吗?

A、经常

2.5

B、偶尔

92.5

C、没有

5

偶尔会预习的人数占到了92.5,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不重视课前预习,有部分学生课前就不预习。

你觉得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A、没必要

5

B、有必要

85

C、说不清

10

 

 

 可见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见上表。

2、预习的主动性

你的预习是

A、老师的要求

70

B、自己的习惯

27.5

C、家长的要求

2.5

 A的占52.7%,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在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选B的仅占47.09%,可见有一半的学生在被动的预习或不预习,而选C的占1.24%反映出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十分关心。

3、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见下表

你是怎样预习的?

A、随便看看

1299%

B、看看书,画一画

2934%

C、提出问题

1872%

D、做预习笔记

2442%

E、做课后练习

3848%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做课后练习,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随便看看书的就占12.99%。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你预习一般用多长时间?

A15分钟

70%

B、半个小时

30%

C、一个小时

0%

D、一个小时以上

0%

 学生在预习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应强调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而不是依赖别人,上表可以看出学生预习时间普遍集中在1530分钟,时间较合理。

六、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五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不重视课前预习。

以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背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这样就不愿动脑筋,长期不加思考和分析地接受一切,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刚开始预习的困难较大,把握目标方向不一定准,但是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预习的方法,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预习就会轻松自如,课堂学习也会省时省力,功效倍增。

2、未养成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 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马观花,匆忙完成,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如就简单地看看课文和画一画,自己却不愿动脑思考。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我们应养成良好的自觉的预习习惯。

3、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学生预习结束后,能主动去做课后习题进行自我检查的学生较少,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4、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5、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敷衍了事,装模作样。对各种问题不钻研、不归纳、不总结;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七、建议

1、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同时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2、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认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3、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高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4、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