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英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小时候特别羡慕英语老师能说出流利的口语,尽管现在看不过是一些教学和日常的常用语。高中期间,为迎战高考,数、理、化、英、语、政、生这七门功课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英语也就没有花更多的时间,所以语法的基础一直不是很好。尽管如此,对英语尤其是口语和听力的兴趣不减,父亲在我读初中时买得那台录音机,使我在听力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高考结束后,顶替父亲的名额随高中任课老师去厦门旅游,我记得在游船上看到一个老外,兴奋的上前用英语和他打招呼,现在想想大致就是问他从哪个国家来?喜欢中国吗?然后也回答了他问我来自哪个地方的问题,那时胆儿也真够大的。
进入大学后,对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曾经自费订阅了《中国日报》英文版。那时估计在河北保定市也没有几个自费订阅《中国日报》英文版的,交钱之后,预订的时间都过去两个多月了,我还没有收到邮局寄给我的报纸。只好自己跑到保定火车站旁的邮局收发点,一件一件的邮件查,才发现我两个多月的英文报纸就这样被抛在仓库的角落里。把邮局的事情解决,剩下就是我的事情了,每天一份8版或16版的英文报,上面的生词量非常多,借助词典看我一版常常要用去我一个多小时,搞得其他功课的作业都无法完成。于是调整策略,一周看一份,看得似懂非懂,但阅读能力是提高了不少。就那次订的半年英文报,够我看一、两年,以后我就没有再订了。
毕业参加工作后,觉得工作有点单调乏味,于是又开始翻起英文报纸和期刊,有空时背背词汇。我记得有一天坐在南昌1路电车上,和要好的同事半开玩笑的说:我们开个翻译公司吧!现在想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当时还没有过国家六级的水平,居然敢做梦开翻译公司。当然,话虽然说出口了,最终还是没有付诸行动。翻译公司没有创办,不影响我学英语的热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隔壁单位江西医学院有个外教口语班,于是就跟着那些医生、护士一起喝老外学英语,周六下午雷打不动的约上几个同学到老外家瞎聊、瞎玩。
因为常常出差在外,我也时常会带上英语词汇本,有空时拿出来看看、背背。等到我考研究生时,英语方面我基本是没怎么花时间的,看来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在读研、读博期间,已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专门看英语,更多的是阅读本专业的国外最新技术论文,这时候常常脑子里想的是:有机会在谈判桌上,用对方的母语与对手进行谈判交流。那时正好有个机会,在南京金陵石化公司,与一群韩国的专家谈技术协议。准备签正式合同的时候,我打算邀请在金陵石化实习的南大英语专业学生做翻译,结果学生们一句话:“我看过你和韩国专家的交谈,你不需要另请翻译了。”
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又赶上单位准备出纪念宣传册,要求是中英文对照的。宣传部找了家翻译公司,可是拿给我看的第一版英文翻译稿简直看不下去,行业内大量的专业名词翻译的五花八门,于是我和翻译公司的一起,一点一点讨论,把行业内的专业名词翻译习惯与对方进行沟通,基本相当于推倒重来。现在想想,好在90年代中旬没有冲动的去开翻译公司,否则比这结果还要惨。翻译公司对于面向大众化的翻译还是可以的,但涉及到行业和专业的独特性,那他们也是外行了。前几年的工作经历中,还赶上一个参加全省英语小品竞赛的机会,小品的原创、男主角都是我(本博客中有专篇的博文做介绍),最后由江西财大的英语老师把关,无论从写作、发音方面,都得到很大的锻炼。
现在换了工作单位后,很少再接触外语了,但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结合本专业和行业工作经历,出版一本专业外语书,也算是对自己这个英语情怀的一个交代,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不知这个想法是否还能实现?
在生活中和朋友们聊天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出国读高中、大学的比例渐渐增大,这在十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成绩优秀,拿到国外大学奖学金出国留学的;也有高考成绩不好,父母花钱送孩子出国自费学习的;还有的孩子成绩一般,惧怕高考,在高中期间就出国学习的。出国留学,对孩子今后的成长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心中没有答案。
想想自己的孩子,今后我会如何去选择出国留学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