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中华典故》
(2022-08-20 17:05:00)
标签:
杂谈 |
今年痴迷上了《成语大富翁》,不得不说,现在的软件做的越来越方便有趣了,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成语词汇,而且碰到比较生疏的成语,一点进去,成语的解释立马呈现出来,一目了然,使成语的积累越发丰硕。伴随着把玩成语,一边把《中华典故》也阅读完成。
“典故”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据《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的释义有几种,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典故的分类有也有很多种: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典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浓缩的历史,是语言的精华。我们在日常生活交谈中,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典故,就会使语言变的精辟、凝练,说话更富于感染力,更加显得文采斐然。“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楚汉争霸时的一段历史;“吕蒙正赶斋”让我们品味到了世态的炎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让我们见识了诸葛亮的智慧;“牛角挂书”堪称历代读书人的典范;“欲速则不达”留给我们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过去的文人提起某人有学问,常常说他“满嘴出典”就是这个意思。在行文写作时,如果能适当用典,则可以大大增加文章表现力,则可用有限的词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收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功效。
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但要想正确恰当的运用好典故,却实非易事。下面几个方面,我们就要切实注意:
(一)要熟读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信手拈来。这也是我这次认真阅读《中华典故》最重要的原因,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我都会仔细查阅,认真标记,并且进行多方比较,以便确切了解掌握其内涵。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如“汗流浃背”原指曹操极度害怕惊恐的状态,我们只知大汗淋漓,就未免太狭隘了。
(三)要特别注意典故的生命力,便要了解典故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
(四)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不断的学习是我们永远的使命。
我们未必要成为一个才高八斗的人,但起码也不该成为一个数典忘祖的人。中华文明之所以屹立不倒延绵至今,就在于代代人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可丢弃,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