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幸拜会过《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
(2025-10-19 11:12:32)在医院长期的就诊经历,使得自己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上的朋友。其中包括工厂的厂长、工程师与工人,农村的农民与基层干部,大学的校长与教授,武汉市的市级干部,湖北省委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省厅局的厅长与处长,省出版社的社长、总编与编辑,多家报社、电视台和电台的记者,中小学老师,公司经理,以及商人、会计、营业员、炊事员、司机、农民工……
干医生这行职业,只要你对病人认真负责,态度和蔼,疗效良好,病人都会发自肺腑地感谢你,正如《管子》所曰:“善人者,人亦善之。”他们往往感恩报德,心悦诚服地和医生们交心谈心,投桃报李,除了物质上有所表示之外,主动送来感谢信和锦旗的也不在少数。
在这里附带说上几句题外之话。业余时间由于我对文学十分喜好,内心对作家、文豪非常的钦佩,在医院的医疗工作过程中,我曾有幸拜会过《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
周而复出生于南京,在上海念书,说话带着一腔下江的口音,温文尔雅,谈吐十分谦和。他对自己所著的《上海的早晨》一书,并不愿意多议论些什么,对大家的恭维评价只是一笑带过。我是通过我们科的郑老护士结识他的。
徐迟1960年以后定居武汉,他思维敏锐,擅长以诗人的气质书写报告文学,最后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医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俩的名著曾震动全国,在过去的岁月中十分火爆,几乎是家喻户晓。当时还是小字辈的我,抓紧难得的时机,见缝插针地向大师们请教文学,请教人生,虽然交流的时间并不很长,仍然获得了不小的启发。
徐迟先生得知我过去的一些经历后,曾语重心长地指点迷津说:“人生绝非一路坦途,改变不了环境就得适应环境”,“稍安勿躁,循序渐进”,“多一些感恩”,为我以后奋斗的人生,比较客观地指明了恰当的心态和努力途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