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9.中侨惨遭滑铁卢

(2025-02-15 17:57:33)
49.中侨惨遭滑铁卢
 
在这里,我特别提及一件惨痛的教训,以警告自己和世人。 

那还是在2000年底的时候,我思想上已经萌生了重点投资资产重组公司的念头,认为只有通过资产重组才能使乌鸦变凤凰。一个亏损的老公司被一家质地好的公司接管,新公司借壳上市,它的基本面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蜕变。基于这种认识,几经选择,2001年我以10.15元的价格,大量买进深圳本地的小盘公司“深中侨”股票。由于对它的土地升值前景非常看好,认为重组肯定能够获得成功,前途无忧,所以信心十足地持股到停牌,之中一直没有舍得卖出去。我踌躇满志,满怀希望地期待着喜悦的一刻到来。


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暂停上市后半年以内能够赢利,就可以恢复上市(不是现在的一年)。事实上2002年8月31日深中侨已经公布了2002年半年度的报告,每股收益达到0.549元,成功扭亏。会计事务所也出具了肯定的标准意见,在程序上完全合规合格。按照以往证券会正式公布的标准和规定,深中侨百分之百有资格恢复上市,那么我的这次投资自然就获得了成功。深中侨的小股东们个个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都以为此役胜利在握。

 

万万没有料到此刻风云突变,半路里忽然杀出来一个程咬金,让大家空喜一场。就在深中侨万事俱备,只等恢复上市之际,证券管理机构的高层人事此刻发生了变动。新任领导一上台就有自己的新思路、新做法,在事先没有进行一点宣传,没有公布,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把后来才推出来的财政部新政策,生硬地去套用在半年前早已发生过的事项上,横蛮地插队塞进来新的规定。

 

在2003年2月19日,也就是2002年半年报已经公布了半年之后,中国财政部会计司给对深中侨做过结论的东华会计事务所,补发来一件公函,说是根据现在的新文件,深中侨资产置换的收益不能定性为“合格收益”。这种意外的突然变故好似大山压顶,天牌压地牌,无可奈何之下,东华会计事务所不得不对深中侨2002年的半年报重新做出了否定的意见。深交所据此顺理成章地于2003年5月30日,正式宣布深中侨退市,将深中侨推上了断头台。

 

消息一出如五雷轰顶,让普通的小股民们惊恐失色,欲哭无泪,大家都不敢相信退市竟然成为了事实!如此残酷的结果自然会掀起轩然大波。主管部门将中央财政部事先并没有丝毫踪影,后来才出台的政策与会计法规,来衡量与界定大半年前早就公布过的半年报,这在中国证券市场(恐怕也是世界证券市场)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过的事情,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管理“特色”哟。

 

天底下岂有这种逻辑和道理?谁能够长有如此英明能干的后眼睛呢?在新政策出台之前应该执行以往的老政策,有一个新老划断的时间界限,这是路人皆知的常识。普通百姓个个都知道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难道聪明透顶的管理层不明白吗?其实他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使用这种“以后断前”的做法,赤裸裸地把股民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在令投资者们感到难以想象和不可思议,显然违背了《证券法》起码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是千古奇冤,荒唐透顶,让全体深中侨股民们深深地愤怒了。

 

面对无情的厄运与绝境,无数深中侨的股民义愤填膺,自发地跑到北京上告,围堵证券会,在新华网、人民网和其它网站上不停地申诉,不停地喊冤,大声疾呼道:“我们的冤屈赛过了窦娥呀!”

 

接踵而来的是,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第一例由小股东们联合状告证监会的案件,即“深中侨”一案,终于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事态的发展起伏跌宕,悬念重重,引来万众瞩目,轰动了整个证券业界。北大、清华的法学专家们一致认定深中侨退市违法,多家媒体反复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指出了其严重的不公正性,对受到伤害的小股民们表示了莫大的同情。

 

但是在“人制大于法制”的大环境下,官官相护,命中注定了案件的结局无法公正,显而易见的是弱势百姓们遭到败诉。流通股东们日盼夜盼,期望中的“包青天”在现实中并没有出现,法院带有偏袒性地判决证监会胜诉。深中侨一案最终在中国证券史上留下了一页极不光彩的,经不得推敲的耻辱记录。

 

我刚刚从东方明珠与琼民源上恢复了元气,在这里却又猛跌一大跤,以那时的资产水平衡量实属“巨大亏损”。多年来的工作收入,投资的血汗几乎全部付之东流,颗粒无收,惨不忍睹。这是我投资证券以来受到的最大一次打击,比过去深华新的打击还要沉重百倍。我天天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可终日,整整三个月里吃不香睡不好,好像伍子胥过昭关一样头发都急白了。还担心家人妻儿们知道了会伤心,抱怨,只得自己一个人闷在心里煎熬,独自把苦水往肚子里吞咽。在那一段万分苦恼的日子里,心里有多么的愤懑和难受,可想而知。

 

现在回想起来,深中侨事件对我的打击固然很大,同时对我的震撼和反思也大。我痛定思痛,好长一段时期里不去证券市场,完完全全地静下心来,仔细推敲为什么自己会大败的原因。除了莫明其妙的财政法规、政策反复无常,引起我们股民损失惨重之外,我还发现与深中侨同时暂停上市的其它几家国营公司,差不多都慢慢恢复了上市。对比之下明显地感到没有一视同仁,一碗水肯定没有端平,我心中十分疑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公正的反差呢?”

 

再顺藤摸瓜地仔细探讨一下深层次的原因,我茅塞顿开,幡然醒悟,渐渐地明白了一条十分重要的道理。为了保险起见,杜绝意想不到的“万一”情况发生,一定要投资国有企业公司的重组股票,不是特别有把握者尽量不碰民营企业的重组股。这就成为了我后来买卖股票的一条严格的基本准则,在混乱不堪的形势中能够确保成功的分水岭。

 

第一大股东如果是国有控股公司,国资委就会想方设法不让它退市,千方百计地让它重组成功,因为国有资产是不能破产或流失的。退市政策在具体掌握分寸时,其实骨子里执行的是“双重标准”,这是十分卑鄙的作法。解释大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他们随心所欲,想怎么样解释就怎么样解释,想怎么样通融就怎么样通融,一个泱泱大国怎么能够如此风度呢?但是你又有什么办法对抗呢?你得顺应它的游戏规则,服从管理层的绝对权威呀。

 

国有企业就是可以不用新的标准来衡量,赖着不让退市。试想一下,如果国有企业破产,那么许许多多工人就会群起闹事。一些地方国营企业的职工一两千人甚至更多,将政府机关围着,静坐,游行,堵塞交通,甚至拼老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不安全,造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所以破产、退市的案例,大多数都是选择民营企业开刀,“杀鸡给猴看”。我在后来书写的博客中,列出来的十多条经验体会中的第一条,最重要的就是重点投资国有公司的资产重组股。

 

再例如“ST中辽”这样的公司,目前表面上看它属于民营企业,实际上是由国有股转让给它的,你要是让它退市的话就会找国家扯皮,闹事。在国有股转给它之后,才发现过去国家已经掏空了这家公司,其中还涉及到不少无法启齿的腐败现象,责任完全在从前的国有大股东身上。我买的这家“ST中辽”,暂停上市后竟让它放五年而不强迫退市,在过去的岁月中算得上最长时间不让退市的案例。既然它不符合恢复上市的标准,不能上市,那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命令它退市呀。但不,因为它的老祖宗是国有企业单位,“拔出萝卜带起泥”,硬是死活让它拖延了五年才等来重组成功,最终死灰复燃地恢复了上市。

 

更有甚者,鼎鼎有名的云南大学的“云大科技”,已经终止了上市的资格,但它却死赖着不去“三板”报到。最后天翻地覆地摇身一变,竟成为了“太平洋证券”借壳回到主板,昂头挺身地恢复上市,其起死回生的手法让全国股民目瞪口呆,看傻了眼睛。大家对云大科技“不死”问题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可证券会管理层一直装聋卖傻,讳莫如深。面对着这一件又一件无法否定的“奇迹”,你又如何评说中国证券市场是否真有统一而公正的退市准则呢?

 

而本文所介绍的民营企业深中侨,只让给半年的时间就逼迫它退市,不给一点申诉的余地,相比之下说明不是自己生的孩子不心疼。深中侨事件对我的打击非常大,一棒子把我打回原形,几乎是一贫如洗,为此好多年我都没有恢复元气,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后来之所以能够自我救赎,是因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能够有机会、有能力筹备一些资金,加上全家老小咬紧牙关不买新房,省吃俭用,集中所有的资金出击,方能东山再起,咸鱼翻身。

 

深中侨退市的冤案把小股民们的血汗钱当作儿戏,政策颠三倒四,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初级阶段,在“中国特色”的管理层领导下发生的可悲笑料。对于管理层出尔反尔的表现,让我深深感受到证券市场的残酷性、无常性,铁的事实应验了“资本市场的本性是嗜血的”这一句话。我已经渐渐体会到上面的那一把无形之手,可以决定普通股民们的生与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几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暂停的ST股一下子又突然都不退市了。或许彼时掌握政策的领导人,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松动,这就是我前面评议过的“人制大于法制”的体现。但,时间转眼到了现阶段,证券管理机构的高层人事同样又发生了变动,新上任的领导有他自己的新思路、新做法,又开始重新大谈特谈退市的问题。此刻大家可要万分警惕,新一轮的退市潮会不会拉开序幕?过去的教训让我们明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搞双重标准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大家需要牢记孔夫子的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如果实在非要立,就一定立在中央、省、市国资委的大墙之下,小心驶得万年船,切不可掉以轻心。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曾对她过去的失败说过一句名言:“失败让我认识自己,这些是没法从其它地方学到的。”我为人的禀性就是一辈子从来不服输,“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要总结教训,找出规律,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不像有些人失败后成天唉声叹气,气短神伤,一蹶不振的。我不相信高智商的人在证券市场里就不能与时俱进,寻找到新的机遇?
 

投资深中侨被迫退市,惨遭滑铁卢,开始了自己的“三板”漫漫生涯。进入三板后我眼前顿时一亮:“原来中国还有这样一个证券市场呀!”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说不定这里也蕴藏着黄金呢?于是我在其中用心地寻找、摸索、探讨着,别人只是在主板上搞来弄去,我一方面看着主板,另一方面又密切观察三板。果不其然,自己后来在三板还真有不小的收获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