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第二位难忘股友,著名大学女教授,用智慧创造财富
			
					(2024-08-30 10:36:48)		
		
						
		
			
59.难忘的
第二位股友
第二位股友是厦门大学的女教师陈教授,平时喜欢用“书香”的笔名在网上发表文章和观点。她在论坛上的一些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讨论三板的“清远建北”,各抒己见,拓宽思维。由于我们的投资理念比较一致,在认知上有不少共识,一来二往,便渐渐地相互熟悉起来。当她得知粤传媒召开股东大会时就向欧阳老总介绍说:“武汉的彭教授你们一定得请来,他八十年代中就进入了证券领域,投资理念十分超前。”在欧阳老总的关照下,使得我的广州之行富有成效。关于粤传媒股东大会的具体情况,我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回忆。
陈教授并没有特别深厚的证券理论功底,但她就认准了一点,就是重视一些相当于原始股、亚原始股的公司股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当两网股清远建北还在7毛到1元钱时就已经买进不少,后来清远建北涨至两、三元时她又补仓,只要有钱就不停地投入,一直到后来8元多时依然在补。她认为自己确实看准了,信心满腹,死死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于其它的主板股票,哪怕是炒得热火朝天,她都一概谢绝,岿然不动,“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陈教授我行我素,排除种种诱惑和干扰,在当时主板十分热火朝天的形势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坊间传闻《广州日报》准备借壳清远建北上市,她认为这就是一只原始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相信它一定会成功,对此深信不疑。彼时,刚好有一笔从国外汇来的美元,她马上兑换成人民币,毫不犹豫,敢于在相对的高价区域全部补仓三板的400003建北,前前后后一共购进大几十万股。那时三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太大,一般人都避之不及,谁还敢于问津呢?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陈教授却胆敢“大量”买入,而且是越涨越补,这种“有量”的魄力最令我为佩服。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汉,与她相比我显得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一个人若想在资本市场上出人头地,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人之处”。陈教授思维中的证券特色,集中体现在对股权投资方面入木三分的解读上。她认为在三板,能够把一家公司的股价,相当长一个时期维持在8元以上的高位,不得不承认市场本身创造了一个奇迹,必然有其内在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正好比毛泽东所说的“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管理层一纸公告宣布:“粤传媒”向原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三板)流通股股东定向配售的27,953,436股股票,于2007年11月16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陈教授守得云开日出,长期持有的股权终于转化成丰厚的硕果。在万众瞩目中粤传媒闪亮登场,它不负众望,又是配股又是送股,让多年投资的股民们收益不小。陈教授选择适当的时机从容不迫地抛了出去,厚积薄发,一共盈利接近一千万,获得金灿灿的秋收果实,然后又开始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后来,陈教授打来电话告诉我说,她近来在投资一个600228股票,大约一共买入30多万股,平均价格在20元左右。又是这么高的价格,又是如此大的数量,和她过去的操作手法同出一辙,让我再一次大开眼界。看见我有一些犹豫,她就从各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应该还是重稀土资产注入,对此深信不疑。就好比当初的粤传媒一般,价格高自有高的内在原因,不会是空穴来风,不能单纯以游资炒作来解释。倘若果真是赣州的重稀土放进来,她认为未来的价格甚或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当然,该股以后的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发展,我不敢妄议,祝愿陈教授这一次的投资决策,冷静、清醒而无误。
上面记述的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大智慧,投资股权致富的真实事例。陈教授的操作理念不失为另一类的投资方式方法(即风投),发人深省,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特别是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趋势不太明朗的情况下,不妨换一种思路考虑一下。同样的,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余秋雨也是靠大量股权投资而盈利的,并不是靠二级市场上的炒作,更不是靠在大学讲课或者写书致富的
 
 
 
							
		 
						
		
        	
            
	        	
	            	
	                 喜欢
喜欢
	             
                                
                    0
                     赠金笔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