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宝延收购大战
(2024-03-16 14:38:28)45.宝延收购大战
1993年9月,我参加了震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例股权收购大战,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宝延事件”。
上海有一家“延中实业”的本地上市公司,属于全流通的性质。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早期全流通的股票实属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不像现在基本上都可以全流通。在没有任何先兆,十分不起眼的情况下,延中实业的成交量在慢慢放大,价格维持在9-10元之间,此刻深圳的宝安集团正在不动声色地悄悄买进延中公司的股票。因为它是全流通性质的,谁掌握了这家公司流通股的份额最大,那么他就是这家公司的主人,也就是握有实权的控股大股东。
宝安集团位于深圳,它接触香港的资本市场机会比较多一些,十分清楚国际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和操作方式。在1993年9月底,宝安集团向外公开宣布已经持有上海“延中实业”公司5%以上的股份,并按照规定每增加5%就公告一次,但这一信息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又过去了一段时间,宝安集团宣布已经持有延中股票的19%份额,完全有可能成为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此时他们的真实目的昭然若揭。
有人就此事询问延中公司的负责人,是否存在着被他人收购的可能性。这位总经理漫不经心,懵懵懂懂地回答说:无所谓,这是该由政府管的事情。看来证券市场成交量和价格的异动并未引起他们的重视,对于杀气腾腾的刀光剑影无动于衷。身为股份制上市公司的领导,头脑里丝毫没有股票收购的相关意识和概念,连起码的游戏规矩都不熟悉,实在是不可思议。
深圳宝安集团再接再厉,频频举牌,在股票数量上终于成为了第一大股东。他们正式宣布要召开股东大会,开始筹备成立新的董事会了,这一下子问题骤然严重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股民们的激情都被这件事情骚动起来,真可谓是万众瞩目。
彼时我们国家的证券交易市场还没有设涨停版的限制,从证券交易厅的显示屏上看,延中股票从10元钱附近开始,过一两天就涨至11、12元,接着13、14元……没几天功夫一口气涨到了20元,令人瞠目结舌。证券交易厅内人潮如涌,人声鼎沸,大家都拥挤在显示屏前,一阵一阵地不停惊呼:“哟!14了,15了!”过了几天又吼起来:“呀!17了,18了!”“呀!21了!”。价格翻天覆地发生变化,完全像民间俗话所说的“变猴把戏”似的一样,吸人眼球。
为此,各地股民们的发财欲望被迅速地掀动起来。我知道收购公司在国际上是盛行的现象,一旦自己明确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意义时,便决定果断介入。我在20元左右毫不迟疑地冲杀进去,成为延中实业的一位小股东。由于价格已经连续上涨了多天,周围的朋友此刻看热闹的多,真正敢动手填写买单者寥寥无几。
事到如今,延中实业公司的领导如大梦初醒,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需要保护自己,自家公司的控股权不能被别人抢跑了呀。经过内部激烈商讨对策之后,延中公司管理层决定进行反收购,说白了就是拿钱在二级市场上同样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虽然此时的价格已经很高,但为了保住控股地位只能不计成本地买进,于是便形成了宝安集团在买,延中公司为了反收购也在买的局面。双方为了占有更多的份额竞相买进筹码,都想控股,而在这当中又夹杂着一些小散户赶马混骡子,鱼目混珠,也在跟风抢购。
三方面大会战,这一下证券市场可热闹哟。说时迟那时快,延中股票从刚开始起步的9、10元钱,扶摇直上,一路飚升至42元一股。我是20元买进的,买的数量不多,到了35元时出于见好就收的谨慎心态抛了出去。卖掉股票后我依然关心它的起落,观察到延中一直涨至42元后方才罢休。
“宝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受到中国证监会的正式调查,两家公司的上级部门也出面协商调解。最后,这件收购案经过多方面的调和,终于获得了妥善解决。宝安集团的领导终究当上了延中实业的董事长,原来延中公司的董事长成为荣誉董事长。由于形势渐渐明朗,延中股票开始下跌,一路跌回至二十多元,便再也不敢继续往下滑了。唯恐跌多了又会半路里杀出程咬金来,被其他的公司收购。于是延中股票一直横盘地僵持着,直到几年以后方才回落至十几元的区域。
“宝延事件”的意义,是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开天辟地首次在二级市场大举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的案例,通过收购来控制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打响了收购战斗的第一炮。其实在香港经常可以看见这类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对此更是司空见惯,但在中国的新兴市场还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例。
我荣幸地参与了“宝延事件”,给自己大脑打下了一记深深的烙印,这是一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投资经历。看来,没有敏锐的思维,是不可能“与时俱进”地跟上形势的新发展的。收购另外一家公司,把它变为自己的旗下,这对于我后来转身青睐并购重组股,彻底改变投资方向起到了莫大的启发与推动作用。
宝延风波看起来似乎平息了,但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却远远没有结束,一股看不见的暗流正在民间涌动,在宝延事件后接踵而来地发生了一起“苏三山”事件。1993年11月6日,海南省出版的《特区证券报》突然登载了一则消息:北海“正大置业”正在收购“苏三山”的股票。这条爆炸性的独家新闻一发布,当天的《特区证券报》在全国各大城市立即被抢购一空。
那一天苏三山股票的开盘价是8.3元,一天之内一口气竟狂涨至11.5元,听说贵阳一位股民在10-11元附近共买进两百万股。延中股票从10元涨到42元的样板摆在前面,前车之鉴,史无前例的赚钱效应与轰动效应十分巨大,引起全国的股民们趋之若鹜,疯狂抢购。“上次错过了延中,现在再也不能错过苏三山了!”这就是之所以导致大伙儿发疯的共同心态。
这一次,我同样也参与了“苏三山事件”。由于有了过去的经验,手快脚快,我在9.5元时就已经抢扑进去。那一天我的心情特别愉快,晚上还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这一次投资收益不菲。没有料到好景不长,过了几天后,11月11日深圳交易所发出澄清公告说,他们并没收到这样的收购报告,纯属子虚乌有。残酷的现实对一些失去理智的追高者打了一闷棍,疯涨的股价嘎然而止,随即迅速掉头向下走,没用多久这只股票迅速跌落至8.6元,从哪里来的就又回到哪里。
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位股民耍弄的欺诈行为。原来是湖南株洲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自己本公司驻北海办事处的办公室里精心策划了一个阴谋。他以北海办事处的名义,提供给报社一则虚假的收购信息,结果引起全国众多股民一哄而上。他自己却在股票上涨到高潮时全部抛了出去,大赚一笔。客观上看此事同样轰动了全国,是中国证券史上第一例虚假的收购案例,其性质十分恶劣,影响极坏。大家从血淋淋的打击中受到警示,知道并购重组还会有完完全全的造假情况,它又让我丰富了另一类的证券阅历。
这名犯罪分子的造假行为因为触犯法律而被抓捕,判以牢刑,引起了全国股民们的愤怒。许多股民损失惨重,幸亏我进的价格比较低,吐出的速度比较快,基本上打了一个平手,略微亏损一点来回手续费。这件事情让人回想起来真有一些后怕,“苏三山”事件给自己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风险教育课。
严格来说,这件事情和延中风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完全不是一码事。它并不是公司主动的、正规的收购行动,而是属于某个人的欺诈犯罪行为。这就是轰动一时,吸人眼球的“苏三山”事件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