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难忘的三位股友(1)
(2020-08-21 11:19:00)56.难忘的三位股友
在多年投资证券的血腥洗礼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批水平高超的朋友,以股会友,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不少知识和经验,正如《诗经》所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由于股友较多,在这里仅介绍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朋友,看看他们是怎么样发现市场的机会,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技高一筹地进行实战操作的。
第一位股友是家住上海的小朱,他原本是一名在工厂上三班倒的工人,父亲早年去世,全靠母亲一手把他拉扯长大。由于家庭环境十分清贫,他只得找了一个外地的媳妇,结婚以后还没有孩子。穷则思变,小朱非常想改变自己艰苦的处境,但苦于没有门路,没有资金,只能望洋兴叹。
他为人聪明,机灵,遇事一看便会,领悟能力特别的强。那时,他看中了上海证券市场上一只名叫“棱光实业”的股票。由于家中无多余资金,明明知道棱光将来重组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就是没有实力买入。为此他主动和母亲打商量,想将家中唯一值钱的小两室一厅的老房子用来抵押贷款。母亲作为老年人,倾向十分保守,肯定不会同意,小朱就反复地说,不停地说,正正反反地做思想工作。可母亲脑筋装满的都是老思想老观念,坚决不为股票所动,母子俩实在无法沟通下去。随着时间一天天逼近,小朱预感到能改变全家命运的这么好的翻身机会,稍纵即逝,失不再来,于是情急之下和母亲大吵起来,最后甚至到了动手脚,肢体交接的地步。
母亲后来转思一想,自己一生也就这么一个儿子,至今依然过着穷困的日子,还要养一个外地的媳妇。又看到儿子这般有把握,知道儿子一向聪明过人,应该不会走眼,犹豫再三后,最终她老还是咬咬牙狠心同意了。那个年代,这所不太大的老房子被同意抵押资金三十万元。小朱如愿以偿地拿到这三十万元的第二天,二话没说,就以莫大的魄力,当机立断地全部扫入了ST棱光,其时每股价格仅仅只有一元多一点,他大约购买了20几万股。
之后,ST棱光按照市场的规定暂停上市,不能交易了。时光一天天流逝,ST棱光渺无音讯,一直没有恢复上市的消息,转眼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有一天晚饭后我打开电脑,看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ST棱光恢复上市的正式公告,便立即给小朱打通了长途电话。
我高兴地问道:“小朱,你在不在电脑上边?”他回答说:“我不在呀。”我马上切入主题:“你的棱光恢复上市了!”电话那一边,听到小朱大喊一声:“呀!我的棱光上市了!”接着又传来两位女人的高叫声音:“啊!棱光上市了,棱光上市了!”全家人兴奋得像范进中举,发疯了一般,蹦蹦跳跳,喜极而泣。
小朱向我倾吐苦衷道:“x老,您不知道,我这一年多过的不是人的日子呀。”由于不知道棱光的未来结局到底何去何从,面对家庭的窘境,妈妈天天吵他骂他,媳妇也成天责怪他没有用。他只得低声下气,忍辱负重,遇事抢着干重活儿,好不容易才熬到了今天的胜利时刻。
棱光恢复上市的那一天,开盘后一口气上涨到16元多,小朱果断地全部抛出,这一仗就净赚入300多万。他在电话中大发感叹地说道:“x老,我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哟!”几天以后他们的厂长找到了小朱,话中有话地说道:“小朱呀,听同事们说你上班时在看股票,是不是?”第二天晚上,小朱给厂长装上一个红包悄悄送去,以后再也没有人批评他什么了。
一来二去,小朱的炒股水平越来越高,不少邻居朋友、大娘大爷们都相信他,委托他投资理财。后来他干脆辞职离开工厂,干上了专业的客户经纪人,也就是代别人理财,大概有十几个账户。对这方面的知识我不太懂,询问他是怎么样代理理财的?他简单地介绍说:别人的账户都在他手上,他帮别人操作,但取不到钱,取现金的密码由客户自己掌握,他只知道操作的密码。如果赢利了,比如纯赚一万元,他就分得三千;如果亏了,比如输了一万元,他就要赔三千。他的操作方法是:把这个需要赔偿的三千元记下账来,当时并不扣除,如果下次操作赢利就冲抵回去,最后到了年底时再一次性的总结账目。
不甘清贫的小朱,就这样以实际行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让旁人刮目相视。“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机遇是靠自己拼搏创造出来的,只有自己首先有着非常强烈的求变愿望,一个人才有可能冲破命运的束缚。但愿小朱今后的投资之路一帆风顺,避免大起大落。
第二位股友是厦门大学的女教师陈教授,平时喜欢用“书香”的笔名在网上发表文章和观点。她在论坛上的一些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讨论三板的“清远建北”,各抒己见,拓宽思维。由于我们的投资理念比较一致,在认知上有不少共识,一来二往,便渐渐地相互熟悉起来。当她得知粤传媒召开股东大会时就向欧阳老总介绍说:“武汉的x教授你们一定得请来,他八十年代中就进入了证券领域,投资理念十分超前。”在欧阳老总的关照下,使得我的广州之行富有成效。关于粤传媒股东大会的具体情况,我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回忆。
陈教授并没有特别深厚的证券理论功底,但她就认准了一点,就是重视一些相当于原始股、亚原始股的公司股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当两网股清远建北还在7毛到1元钱时就已经买进不少,后来清远建北涨至两、三元时她又补仓,只要有钱就不停地投入,一直到后来8元多时依然在补。她认为自己确实看准了,信心满腹,死死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于其它的主板股票,哪怕是炒得热火朝天,她都一概谢绝,岿然不动,“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陈教授我行我素,排除种种诱惑和干扰,在当时主板十分热火朝天的形势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坊间传闻《广州日报》准备借壳清远建北上市,她认为这就是一只原始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相信它一定会成功,对此深信不疑。彼时,刚好有一笔从国外汇来的美元,她马上兑换成人民币,毫不犹豫,敢于在相对的高价区域全部补仓三板的400003建北,前前后后一共购进大几十万股。那时三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太大,一般人都避之不及,谁还敢于问津呢?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陈教授却胆敢“大量”买入,而且是越涨越补,这种“有量”的魄力最令我为佩服。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汉,与她相比我显得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一个人若想在资本市场上出人头地,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着“过人之处”。陈教授思维中的证券特色,集中体现在对股权投资方面入木三分的解读上。她认为在三板,能够把一家公司的股价,相当长一个时期维持在8元以上的高位,不得不承认市场本身创造了一个奇迹,必然有其内在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正好比毛泽东所说的“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管理层一纸公告宣布:“粤传媒”向原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三板)流通股股东定向配售的27,953,436股股票,于2007年11月16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陈教授守得云开日出,长期持有的股权终于转化成丰厚的硕果。在万众瞩目中粤传媒闪亮登场,它不负众望,又是配股又是送股,让多年投资的股民们收益不小。陈教授选择适当的时机从容不迫地抛了出去,厚积薄发,一共盈利接近一千万,获得金灿灿的秋收果实,然后又开始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后来,陈教授打来电话告诉我说,她近来在投资600228“昌九生化”,大约一共买入30多万股,平均价格在20元左右。又是这么高的价格,又是如此大的、数量,和她过去的操作手法同出一辙,让我再一次大开眼界。看见我有一些犹豫,她就从各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应该还是重稀土资产注入,对此深信不疑。就好比当初的粤传媒一般,价格高自有高的内在原因,不会是空穴来风,不能单纯以游资炒作来解释。倘若果真是赣州的重稀土放进来,她认为未来的价格甚或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当然,该股以后的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发展,我不敢妄议,祝愿陈教授这一次的投资决策,冷静、清醒而无误。
上面记述的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大智慧,投资股权致富的真实事例。陈教授的操作理念不失为另一类的投资方式方法(即风投),发人深省,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特别是在今后的时间里,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趋势不太明朗的情况下,不妨换一种思路考虑一下。同样的,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余秋雨也是靠大量股权投资而盈利的,并不是靠二级市场上的炒作,更不是靠在大学讲课或者写书致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