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400022股权突然被冻结,让我们嗅到一丝躁动的气息
(2014-01-02 09:42:42)
标签:
杂谈 |
(一).12月27日在厦门举行的“厦门自由贸易园区研讨会”透露,厦门建设自贸区得到福建省明确支持,《厦门自由贸易园区总体方案》已经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转报中国国务院。
据称,厦门市已成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自贸区建设工作组”。工作组由各相关单位一把手组成,下设办公室,由综合、贸易、投资和金融四个工作小组组成。
当前,厦门市相关职能部门正在和对应的国家部委“广泛沟通、交换意见、积极推进报批工作,力争厦门在国家扩大试点时列入试点范围”。
研讨会上亦透露,厦门正按照“两条腿走路,边报批边建设”的思路,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其中包括加强制度创新研究,特别是投资贸易最大便利化的监管模式、市场准入的审批制度再改革和对台经贸合作更深度融合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厦门亦积极推进两岸海运快件、跨境电商、高新技术检测维修、融资租赁等业务,积极推动建设两岸关港贸一体化信息平台。
(二).厦门海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失败案例分析
ST海洋是一个重组即将取得成功时被担保债务拉下水的案例,
最后ST海洋是被ST九州给拖死的。
一、公司简介:公司是由原来的厦门海洋实业(集团)股份公
司于1996年10月18日通过派生分立方式重组并完成变更登记
的存续公司。原股份公司的前身系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始创
于1953年,并历经高级渔业生产使用社海洋渔捞公社、厦门市
第二海洋渔业公司、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的延伸拓展过程。
1992年5月28日厦门市水产局批准同意将“厦门市第二海洋
渔业公司”更名为“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同年11月30日
厦门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进行股
份制改组(以下简称改制)。1993年7月2日厦门海洋实业
总公司完成改制,组建原股份公司。
二、主要经营范围:高新技术产品及软件开发、生产和销售
(涉及国家专项管理规定的除外);科技园区开发、房屋出租及
物业管理;办公自动化及系统网络集成自营和代理除国家组织
统一联合经营的出口商品和国家实行核定公司经营的进口商品
除外的其它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加工贸易;通讯产品的
开发、生产和销售;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种植业、养殖业;
文化、艺术、教育、交流;房地产开发。
三、案例分析
ST海洋在2001年的中期财务报告中已经实现了盈利,但是扭亏
为赢,可不是一件轻松地事情。
2000年8月,福州牛津—剑桥公司入主
ST海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艰难的资产重组。
2001年3月,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受让西安
飞天特有的ST海洋2166万股入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此后,牛
津—剑桥把所持股份全部质押清华科技园,尽管股权转让还没有
最后完成,牛津—剑桥已经把股份委托清华科技园管理。因此,
清华科技园实质上已经主导ST海洋的重组。
清华科技园从自身实力看,注册资金40116万元,主营科技园区
开发,房屋租赁,科技企业投资等,实力应算不俗。在8月,ST
海洋分别与牛津—剑桥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签订了资产转让、资
产置换,曾让市场对此做出美好的预期。根据协议,ST海洋拟把
总额达2.33亿元的资产及总额为2.32亿元的负债一并转让给牛津
—剑桥,拟与清华科技园进行置换的资产是ST海洋的对外债权,
账面原值合计1.81亿元拟置入资产是清华科技园内学研大厦约1.22
万平方米房屋的所有权及北京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
五家企业部分股权。
伴随着清华科技园的入主,公司的股价也从一度低迷的10元左右
上行到了20元左右,形势一片大好。相应地是债权人也看到了希
望,因此都支持清华科技园的重组,给上市公司留出了一个宽松
的发展空间。从当时的情况看,ST海洋的重组没有理由不取得成
功。就在胜利的锣鼓即将敲响之时,由担保引起的或有负债成为
了现实。
ST海洋在2001年12月1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2001年度的盈亏将
主要取决于为ST九州所提供担保事项的处理情况;几天过后,
ST九州表示年内仍无还款能力,也没有与债权银行达成和解协议。
此后,ST海洋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由于需对或有负债确认
大额的预计负债、对应收款项大幅计提坏账准备,公司预计2001
年度将继续亏损。由于公司1999和2000年度均为亏损,按照有关
规定,公司股票将在2001年度报告公布后被暂停上市。
其实,ST海洋除了给ST九州担保的1亿多元外,自身债务也有3
亿多元。ST九州债务链条的断裂使得ST海洋自身本来已松开的债
务链条又变得紧绷起来,面临着破产危机。
四、分析原因
ST海洋是一个重组即将取得成功时被担保债务拉下水的案例,其
失败的教训在于重组者在介入重组前低估了重组的风险,对于可
能由担保引起的或有负债缺乏充分的应对准备没有进行彻底的债
务剥离,最终跌入债主一起上门讨债的困局。
ST海洋是被ST九州给拖死的。
究其原因,还在于公司隐瞒危机,使得重组者在进入公司前没有充
分的应对危机的准备,在重组者更换频繁的同时失去了彻底剥离债
务的时机。
(三).十进宫评:
仔细揣摩,ST海洋自身债务也就只3亿多元,给ST九州担保1亿多元,一共大概5.6亿
。其时,牛津--剑桥本来已经花费了2亿,清华方面也投入8000万,离3亿多元也就差
不多远了。但随之引爆出ST海洋给ST九州提供担保1亿多元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ST九州无还款能力,又没有与债权银行达成和解协议,时任的那一届政府又不愿出面,
无可奈何之下ST海洋终止上市,一走了之,也就是说
当初挽救海洋时,需要拿出5亿元,由各方面来为ST海洋共同买单,但当时银行坚决不
让步,政府不出头救助(本来就是当地掏空了上市公司),清华最后一刻不得不退出,
选择放弃。结果三败俱伤,银行没有拿回一分钱债务,当地政府丢失了一个上市公司,
清华赔钱没有重组成功。
而现在的形势呢?厦门已经上报自贸区到国务院;新任厦门市书记系清华出身;厦门急
于上市的国企、民营公司排着长队;银行也终于明白了小道理要服从于大道理,否则一
毫也取不回;证券会关于重新上市的政策已经明朗。三方的态度会不会有所改变,各让
一步,海阔天空呢?第一大股东的股权,突然被厦门市人民法院冻结,让我们嗅到了一
丝春回大地后的躁动气息。
1.......牛津-剑桥和清华科技园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低估了海洋担保对公司的影响
2........清华科技园的办公室张主任说:“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海洋,正努力救它,结果
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了。海洋的很多事情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海洋大股东要救海洋,先后就要拿5亿元。因此,大股东认为,接下来该由其他各方
来为ST海洋买单了。
4.银行方面能付出多大代价?银行方面说,即使抛开操作上的可行性,银行也接受不
了债务豁免。
5.政府能否容忍海洋出局?知情人透露,政府方面有关人士已明言“不可能拿钱救海
洋”。
(......只有保住上市资格,股东和债权人才有望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理儿。
眼看着ST海洋退市,据说“总计投入约在8000万左右”的清华科技园甘心“认赔”?清华科技
园把ST海洋比作一只瓷器,攥在债权银行的手中,“只要债权人手一松,ST海洋顷刻就碎成片
瓦”。因此,清华科技园方面要求银行停息减债,但银行方面则只能是分期还款或变通抵偿方
式,二者相去甚远。负债5.6亿元的ST海洋,现在只有等待死亡的最终来临。)
(四).庄家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