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摩崖“屺瞻”背后的孝道故事

标签:
大伾山屺瞻摩崖 |
分类: 文化中国 |
大伾山摩崖“屺瞻”背后的孝道故事
£
在浚县大伾山龙洞南侧崖壁,有一方高30厘米,宽70厘米的摩崖,题字内容只有两个字“屺瞻”,落款为王作肃题。这方看似平常的摩崖题刻却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其背后还关联着题写者恪尽孝道的感人故事。
http://s6/bmiddle/001GRX0Uzy7qgLNRCzHc5&690
“屺瞻”的“屺”指不长草木的山,“瞻”的意思是向上或向前看。这二字出自《诗·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彼母兮”。《陟岵》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乔亿《剑溪说诗又编》)。“陟彼屺兮,瞻彼母兮”是诗的第二节的前两句,意思是“登上山顶,远望母亲”。题写者书写并镌刻此二字表达了远离家乡,登山望远,思念母亲之情。
这方摩崖的题写者王作肃为什么能在浚县大伾山留书,他是什么时候题留并镌刻的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查看王作肃大伾山所留摩崖石刻可以知道,王作肃,字敬一,号复园,河北吴桥人。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举人,荐任教职,康熙二十七年(1688)父丧,康熙三十年(1691)服阙,出任滑县教谕,滑县与浚县为邻县,且滑县城距浚县大伾山仅20余华里,这方摩崖就是王作肃任滑县教谕期间,公干之余登大伾山所留。大伾山蔼蔼亭崖壁还有他的一方摩崖诗刻,诗的内容是:“孤峰矗立砥黎阳,劈脉西南接太行。龙穴云生岩滴乳,鹤亭天近石为梁。苔封铁笔迷蝌蚪,风送瑶笙下凤皇。东望蓬瀛海气合,高呼仙侣倒霞觞。”诗后落款为“康熙丙子秋同刘慕庵、吕昆缶、潘元公、姚协于、贾复之游大伾。滑台学博澜阳王作肃题。”康熙丙子年为康熙三十五年,即公元1696年。这两方摩崖一个有时间,一个未记时间,且题刻位置相距仅10余米,我们可以认为是作者故意而为,应该是同一时间,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登大伾山题留。
王作肃为什么要题写“屺瞻”二字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可以从民国《重修滑县志》、清光绪《吴桥县志》和《大清畿辅先哲传》等书籍里找到答案。王作肃生身母亲郭氏早卒,继母郑氏将其抚养成人。王作肃对待继母郑氏如同生母,康熙十四年(1675)他中举时年龄已经40多岁了,但是每当遇到母亲生气了,还主动跪到母亲面前,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并请求母亲责罚,直到母亲不再生气才听命起身。他康熙三十年(1691)任滑县教谕时,父亲已故,只剩继母,他多次想请母亲到滑县随任就养,郑氏不愿离家,更多的是怕影响他的工作,“母未就养”(清光绪《吴桥县志》)。于是王作肃留子履吉奉侍继母郑氏,以孙兼子,克尽孝道。他深感慈母之心,所以在任滑县教谕期间,“以性命、伦常、经济、博雅四者训士,有关学校者力维持之,士风丕振兴,复圣庙乐舞,彬雅可观。”(清光绪《吴桥县志》)吴桥离滑县千里之遥,阻不断王作肃思亲之情,公干之余,与友人到浚县登大伾山,临峰顶北望家乡,思母之心更切,不由想起《诗经》“陟岵”篇中“陟彼屺兮,瞻彼母兮”的诗句,遂援笔书“屺瞻”于崖壁并请匠人镌刻。此场景清光绪《吴桥县志》有记载:“尝登大伾山望云兴思,镌屺瞻二字,泣下不能止。”康熙三十八年(1699),王作肃闻听母亲生病,立即请辞回家伺候娘亲,还没有等呈请批复下来,母亲病故,他“千里奔丧,哀动路人。”(《大清畿辅先哲传》)
王作肃事继母郑氏如亲生,待异母弟友爱备至,于政务兢兢业业,虽然以教谕终其一生,其政绩及其孝行被载入《吴桥县志》、《大清畿辅先哲传》等史册,其还被吴桥人民敬为乡贤入祀乡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