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二)

标签:
黄河故堤上文化村——善堂镇朱村 |
分类: 浚县文化 |
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二)
文图
文化遗迹
朱村文化遗址、文物遗存众多,典型的文化遗址有古战场白马坡,有黄河金堤、黄河故道、进士坟等;代表性的文物遗存有西寨门匾额、重修奶奶庙碑、进士第、关帝庙等。
白马坡在朱村南约1华里,据《滑县志》载“白马坡在县东北10公里,古黄河大堤下。”其范围北至朱村南古黄河堤,西起酸枣庙村、马村,往东往南一直延伸到滑县的白道口镇和枣村乡。朱村村域一半在白马坡,约5平方公里。这里是汉代关羽斩颜良处,也是李存孝大战王彦章处,有汉将军颜良墓、王彦章撑渡处等遗迹,是研究三国文化和古代战争文化的重要遗址。
http://s2/bmiddle/001GRX0Uty6UpKMeliNf1&690
白马坡
金堤,也称北金堤,从新乡县蜿蜒东向经原阳折向北,过延津、封丘,走滑县东行。沿途走向清晰,部分保存较好,是一处重要的遗址和景观。村域约一半地处金堤上,约5平方公里,村落就建在金堤上。黄河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今浚县)境内断流。古黄河道自浚县新镇镇申店附近入浚县,经滑县老城(今城关镇)与道口镇之间,至善堂镇东北出境。朱村村西约3华里,北约3华里即为古黄河河道。村西村北的沙窝就是当年黄河改道后留下的积沙,后经风刮,形成沙丘和沙洼。金堤和黄河故道是研究黄河文化和黄河水利设施情况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http://s4/bmiddle/001GRX0Uty6UpL4Pwwb53&690
金堤
http://s14/mw690/001GRX0Uty6UpL8yJ4x9d&690
村西黄河故道
朱村地道旧址在村落地下,1945年,朱村人民利用地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先是少数党员秘密挖个人藏身洞,后组织民兵挖联户地道,进而为抗战需要发展为联村地道。地道因地势分为北岗、南岗、大东头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体,纵横相连。1947年冬,朱村地道西通李村、酸枣庙,东通王楼,总长达10公里,构成了一座地下“钢铁长城”。解放后,朱村地道还完好地保存着。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加上1963年雨水灌泡,村里和野外的地道大部分塌毁。20世纪90年代,三个朱村推土垫街,高岗下落,地道基本毁完。目前,仍有部分残余深埋地下。
进士第匾为明万历三十二年,大名府知府孙成泰、同知刘兆文、通判谢三诏、推官陈显道为朱村是年考中进士的朱煐所立,原在朱煐故居门楼上,后几经拆迁,现保存于朱宗刚家。
http://s3/bmiddle/001GRX0Uty6UpLeX2pk92&690
朱煐进士第
进士坟在朱村南地,是明代万历甲辰科进士、陕西苑马寺卿朱煐、崇祯癸未科进士朱胤显家族墓葬。有朱三顾墓、朱灴墓、朱胤显墓等。朱三顾墓墓丘高大,墓前有朱煐朱灴兄弟于崇祯元年(1628)所立墓碑,墓冢在二十世纪50年代被伐,碑今在原址处,碑高227厘米,宽87厘米,厚22厘米。碑文:明诰赠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草庐朱公暨配诰封太恭人徐氏合葬墓。朱胤显墓丘高大。墓前有墓碑,墓冢在二十世纪50年代被伐。现存墓志铭字体漫漶不清,仅有“清勑授徵仕郎工科给事中兰谷朱公墓志铭”模糊可辨。
http://s12/mw690/001GRX0Uty6UpLsfvLRbb&690
朱胤哲墓志铭
朱村庙宇有十多个,年代较早的为关帝庙、泰山奶奶庙、三宗庙。关帝庙居于村落中心,始建于明中期,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朱煐、寿官朱三思,儒官朱三顾,生员朱三光、朱三术、王加善,武生朱焕、朱衣许等人重修,使得院落完备。以后村人多次修缮。当时所植国槐至今仍生机盎然。泰山奶奶庙在村东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义宦朱环、礼官朱现、运宰朱玫、驿宰朱珦,太学生朱三乐、庠生朱三思、朱三畏、朱三光、朱三术、朱三聘、朱三顾创修。以后村人多次重修,今存嘉靖泰山奶奶庙碑。
http://s5/bmiddle/001GRX0Uty6UpLm2Ory24&690
关帝庙和进士槐
群众文化
朱村群众文化也很丰富。清代至民国,村民一直组织有同乐会,以武术、秧歌、说唱为主。武术在清晚期文明远近,解放后逐渐失传。大平调在朱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期的大平调玩会班已无法考证,据村人准确记忆,民国年间村里就有了大平调小戏班,并有许多人从艺大平调。玩会班解放后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朱村新兴大平调剧团、善堂公社大平调剧团,多次参加浚县民间戏曲汇演和调演并获奖,直到1986年散班。至今仍有多人随延津、浚县、滑县等地的大平调剧团献艺。解放以来的著名演员有王太安、朱脉坤、朱建修、李壮丽、朱喜存、朱运生等。朱村还有花轿会,自清代至解放前后一直传沿,置办花轿、仪仗,专门服务婚庆。解放后断续沿承,至1995年,花轿会彻底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