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明珠:浚县屯子镇码头村古村落掠影

标签:
浚县屯子镇码头村文化 |
分类: 浚县文化 |
运河明珠:浚县屯子镇码头村古村落掠影
朱中月
2010年,浚县花斑石要申报中原贡品,我负责整理申报材料,在对当年开采花斑石的遗址考察的过程中,了解到花斑石从浚县运往北京的一个重要中转站,那就是紧濒古运河的屯子镇码头村,后来编《浚县古树名木》,考察浚县古建筑,又多次近距离接触码头村。村中保留基本完好的清末民国街巷格局,数十个解放以前的老宅院,5个年代久远的古庙,精美的的石雕木雕,百年海棠树等等,这些无不印证着当年码头村的繁华。
http://s11/mw690/5c5cf9fctx6CC6fjTaW9a&690
对于生在农村,在县城生活了20多年的我来说,每次去码头村都有种回家的感觉,码头村的这些建筑记忆,令人亲切,令人激动。
http://s13/mw690/5c5cf9fctx6CC6kanZGfc&690
浚县有两个码头村,一个是新镇镇的码头村,一个就是屯子镇的码头村,这两个村子都紧傍古运河。屯子镇码头村南距县城20余华里,在依赖水运的农耕时代,屯子镇码头村因浚县花斑石北运而兴,后来又外运浚县石料、石灰、粮食、鸡蛋等,换回京货和天津的盐等,一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仍是浚县境内水运货物重要集散地。
http://s10/mw690/5c5cf9fctx6CC6pmBaVd9&690
运河方便了这里的交通,花斑石和石料的外运促进了这里的繁华,盐造就了这里的富翁,在现存的数十个古宅院中,大多是清末至民国经营粮盐的,浚县的米面运到京津赚一笔钱,再捎回京货、天津的盐到豫北赚一把。宅院比较讲究的有段家的,还有别姓的。码头村原来街道是南北一道沟,人们大多居住在路西,这些宅院基本都是坐西向东,临街门楼和铺面,院子一进二或一进三,主房建楼,砖石结构,为了防匪,有的还建有碉楼。
http://s8/mw690/5c5cf9fctx6CC6rTYfZ87&690
http://s16/mw690/5c5cf9fctx6CC6uNYXZ8f&690
http://s12/mw690/5c5cf9fctx6CC6yrrUD2b&690
建筑很讲究,门楼一般为砖瓦建筑,青石铺面,门枕石中间为活动的门槛,木门,门上石雕过木,上砌马门,前垂木雕横隔板,两边砖雕墀头,墀头一般还刻字,一边耕,一边读,体现出我国传统的“耕读传家”的思想意识,也与清纪晓岚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观念一致。门窗的木雕很精细,窗格还有各种的图案,既美观又适宜过去贴窗纸。
http://s1/mw690/5c5cf9fctx6CC6MouOIc0&690
http://s4/mw690/5c5cf9fctx6CC6V5pjt43&690
http://s8/mw690/5c5cf9fctx6CC70jFaL47&690
http://s10/mw690/5c5cf9fctx6CC76ZuyJf9&690
http://s3/mw690/5c5cf9fctx6CC79plPc22&690
http://s11/mw690/5c5cf9fctx6CC7drHOq7a&690
http://s13/mw690/5c5cf9fctx6CC7grYw47c&690
码头村的古建筑群记录着很多兴衰故事,承载着许多运河水运记忆,码头村不愧为古运河岸边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