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泥咕咕
(2012-06-29 08:48:01)
标签:
河南浚县泥咕咕文化 |
分类: 浚县文化 |
泥土的精灵
——河南浚县泥咕咕
朱中月
大地是孕育生物的母亲,泥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浚县泥咕咕是民间艺人创造的泥土的精灵。
在柳笛和木马即将成为人们的记忆,在陀螺和铁环逐渐转出孩子的生活,在电动玩具和电子游戏充斥孩子世界的今天,在河南省浚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种从远古走来,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的手工泥玩具却依然焕发着青春,她不仅孩子被喜爱,还走进了人们的收藏橱柜,并且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她原态形似咕咕鸟(斑鸠),且用嘴一吹尾部的圆孔就能发出类似咕咕鸟的叫声,人们给她取了一个通俗而亲切的名字泥咕咕。
历史的活化石
泥咕咕究竟源于哪个历史时期,在史册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中国的神话传说和一些古籍记载却与泥玩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女娲“抟土造人”恐怕是人类早期玩泥巴的印记,颛顼教人制陶(《史记·五帝本纪》)应该是最早的制作泥器的记载。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这段话从侧面透露出,东汉时期民间泥塑陶玩具已成批生产并风行城乡。从而可以看出泥塑玩具几乎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史。
泥咕咕和其他泥玩一样,是人类早期的产物,是在一种极为封闭的条件下世代传承的,在浚县泥咕咕集中产地杨玘屯村,你随便问一位老艺人的手艺是怎么学的,他们几乎都会这样回答:“自小跟俺爹学的。”正是这种辈辈相传的方式,保留了泥咕咕身上醇厚的原始意韵,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
浚县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这里还是颛顼帝的主要活动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是皇帝的孙子。他定都于帝丘(今濮阳),教人们创稼穑、知礼仪、驯养六畜、敬奉神灵、教化民众,使农业、制陶、冶铜得到极大发展。在浚县,至今流传着颛顼帝在黄河岸边挖取胶泥,按照驯养的动物形象教人们捏制飞禽走兽,家牲六畜的故事,人们便争相仿效捏制,放置家中,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自此,捏制泥玩具的技艺便流传下来,并传播四方。泥咕咕以黑色为基色。这其实仍与颛顼帝有关。颛顼生前崇尚玄色,玄色即黑色,所居宫殿称为“玄宫”。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称他为玄帝,《吕氏春秋》记颛顼为北方黑帝。至今,在祭祀颛顼、帝喾二帝时演出的《八佾舞》,男舞蹈演员身着飘逸的黑色古代衣裳。浚县农村对主持公道的人称誉为“唱黑脸”,也缘于此。在身着打扮上,也常说:“要想俏,一身皂(黑)。”可见黑色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浚县泥咕咕以黑色为底色,即是远古尚黑习俗的体现。
泥塑与制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泥塑还应该早于制陶,制陶和泥塑有着共同的技术和流程:选择泥土、去掉杂质、捏制成型、加以修整、着色描画、点火烘烤。浚县泥咕咕的制作过程,至今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的程序。
著名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收藏家倪宝诚先生,多年研究浚县泥咕咕。他认为:泥咕咕这个称谓源于史前人类的鸟图腾信仰,具有原生态文化意义,其文化内涵的普及性和深刻性已波及到中华民族……古代先民世代与鸟为伴,与鸟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了对鸟的无限眷恋与敬仰,形成遍及中国各地神奇的鸟信仰文化。倪宝诚先生的论断很有见地,得到不少民俗专家的认同,“浚县泥咕咕是远古先民鸟图腾的存世物征”。浚县属于古代的鸟图腾区,这样的背景自然会反映到泥咕咕这种民间艺术作品之中。咕咕鸟就是鸟图腾的最好例证。燕子的题材与“玄鸟生商”(玄鸟即燕子)神话传说不谋而合。
在浚县泥咕咕中,英雄人物常常是艺人们乐于创作的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如骑马人、三国英雄人物、隋唐英雄人物等,其中原因之一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所致,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浚县自古便是孕育英雄、产生英雄的沃土;是上演英雄史诗的舞台。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诸侯争霸、三国博弈、隋唐更迭、以及抗击日寇,英雄豪杰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悲壮的故事,都在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的业绩。泥咕咕的人物作品记录着中原产生英雄的每一个历史时期。
浚县出土的泥咕咕有汉、唐、宋等时期的瓷质作品。20世纪八十年代初,善堂镇马村村民王留兰在颜良墓中清理出陶质马、狗等10多件。1999年,黎阳河道村村民秦玉存在犁地时,发现一个高5公分的瓷质骑马人和一个残缺的瓷人。骑马人手挽缰绳,显得气宇不凡。马尾上翘,头高昂。瓷人仅剩下半身,高4公分。2002年秋末冬初,栗松岭先生在此遗址上先后捡到几个陶、瓷质泥咕咕。其中一个是披甲将军。瓷质,身穿战袍,头戴盔甲,有点像关羽,白瓷略施黄釉,黑白线勾衣纹,长、美目、剑眉,儒雅而不失威武。高7公分。后脑勺有一小孔,背部有一大孔,两孔相通,吹一孔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一个是靴,高3公分,靴筒上有莲花图案,设计美观,小巧可爱,有吹孔和发音孔,吹孔在靴尖上,发音孔在靴底一边。
泥咕咕是浚县正月古庙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庙会上,几乎随处可见路边销售泥咕咕的摊子。浚县正月古庙会源于后赵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一位艺人直率地说:“泥咕咕给庙会添了乐,增了趣,庙会也养了泥咕咕,没有古庙会,恐怕泥咕咕就延续不到今天。”通俗浅显的话,道出了泥咕咕与古庙会,古庙会与泥咕咕相互依存、相映成辉的关系。在浚县正月庙会上,泥咕咕还被广泛运用于求子民俗活动之中,求子的民俗活动又和宗教信仰紧密融合在一起。
种种文化符号和历史遗存证明,泥咕咕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期的生活,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态化石。
至大至美的工艺
浚县的泥咕咕作为浚县最为典型的历史文化符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延续、成长、嬗变、升华。
浚县泥咕咕根据题材和种类划分为飞禽、动物、人物、民俗风情四大类100多个品种。各种题材的作品各具特色。飞禽类浑厚朴拙。飞禽类作品有斑鸠、燕子外,还有公鸡、孔雀、凤凰、雁、鸳鸯等。小的在方寸之间,大的高达40厘米,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色彩有的黑色铺底,简洁明快,有的大红大绿,施以彩绘,色泽艳丽。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概括简练,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笔法简洁生动有趣,装饰性很强,具有浓厚的民间地方艺术特点。个个生动有趣,造型概括简练,表现手法夸张,有的丰满朴厚、有的姿态雄健,施彩简洁明快,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动物类简洁生动。作品有狮子、猴、马、牛、狗、老虎,还有独角兽、麒麟等。造型手法极为简练、风格淳朴、生动传神。在色彩上多以红、黄、绿、白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朴实的风格,不加渲染,保持着原始的泥土色泽,给人以简朴美感。人物类粗犷淳朴。人物类泥咕咕造型手法严谨,崇尚写实,性格鲜明,神态威武,气势逼人。在内容题材方面多为历史英雄人物、骑马人、戏剧脸谱,古典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拟人化的十二生肖等;在造型表现手法上高度概括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的朴拙浑厚,有的雄健、风趣盎然。艺人们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大中见小,注重形象特征,神势、情趣的塑造,逗人喜爱。最能体现人物泥咕咕风格特点的当数 “骑马人”的造型。马的颈部经夸张处理,显得宽大而有力,甚至比身体大出一两倍,马的动作昂首嘶鸣,气势非凡,以表现马的雄壮有力。而马的四肢被省略得特别短,显得整齐而稳实,马鬃和马尾都处理得很短,造型类似唐代的战马。民俗风情泥咕咕形简神妙。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豫北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展示农村生活、表现民俗风情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吸取汉代泥陶之营养,运用简练概括大写意的笔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大刀阔斧,概括简练,形态粗犷、豪放,从而塑造出一组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神势的玩童和农民形象,如《卖瓜》、《理发》、《赶集》、《孩子王》、《歌唱家》等等。个个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打破了浚县传统泥玩人物工整、面面俱到、着色一成不变的格局,从而赢得了民众的好评,为浚县民间泥玩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浚县泥咕咕的用色属于民间色彩范畴,一般都用黑色做底,然后赋以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有的是在黑底上涂一块白色,然后再绘以花草纹,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简洁稳重而又显得五彩斑斓,所表现出来的情调热烈、奔放、淳朴、真挚,富于装饰性,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装饰大多用花草纹,所用花草纹的种类繁多。这些纹样是浚县民间手工艺人依照传统纹样的基本样式。这些花纹还可以再次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兽类面形,这更增加了纹样的审美情趣。泥塑人物的面部刻画,则借鉴了传统木版年画和戏曲脸谱的表现形式。纹饰五彩缤纷,质朴奔放。精美点犹如国画中的工笔重彩,抽象处犹如国画中的大写意。
浚县泥咕咕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神。浚县泥咕咕每件作品都表现出“略貌取神”的特点,不论禽鸟、动物、人物,还是民俗风情,都极具灵性。浚县泥咕咕在捏制、着色都突出表现传神之美。二是随意。艺人们捏泥咕咕,多为即兴创作。一块泥巴在手,信手捏来,不论大小高矮,心中有数,共性中有个性,相似的造型却有不同的神韵。浚县泥塑艺人善于以已度物,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体悟现实世界。在创作泥塑作品时,能把外部世界纳入到自己主观意念的秩序中,让客观对象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重新组合构造。其间可以随意增添、删减,从不囿于现实实物的品格。在浚县泥玩具的造型中,物象原型、形式元素、内涵结构的处理,都呈现出高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显示出浚县泥塑艺人崇尚主观表现的意趣。
浚县泥咕咕的制作流程主要有取土、和泥、捏制、窑烧、着色等。取土。浚县大伾山东是金代以前的黄河故道。浚县泥咕咕用的原料就是当地黄河故道的澄泥,浚县民间叫黄胶泥。艺人多在农闲时节或收秋种麦时取土,他们一般取地表两米以下的土,这层土十分细腻、可塑性好。和泥。泥咕咕艺人人将刨伐下的黄胶泥块运到家,晒干,用棍棒捶打或石碾碾碎,然后过筛,使土糁细如面粉。筛过的细土加上棉花或纸浆,掺水和匀,浸泡数日,再用木头捶打数遍,使胶泥变得柔软细腻,像和好的面团一样。捏制。浚县泥咕咕一般是手工捏制。作品有马、猴、咕咕鸟、公鸡、人物等等,这类造型美、品相好,是浚县泥咕咕的代表。泥咕咕艺人将和好的熟泥搬上案台,根据要捏制的作品的大小,用手切下泥料,然后用手团揉,粗略捏出大致轮廓,再用工具做细的加工。制做泥咕咕用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一个三寸长竹管,管口黄豆大小。双手搓、拉、捏、掐的同时,用这两样工具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可以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经过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块黄泥,谈笑之间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的泥咕咕作品。现在,随着市场的需要,一人还采用模具制作,有的还加以装饰。如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将分开制作好的狮头、马头和师身、马神,用弹簧连接起来,此类作品放到桌面上,稍受震动,头会摇摆,从而增加了情趣,颇受群众喜爱。窑烧。捏好的泥咕咕一般是晾干或放在锅台上烘干。现在大都采用窑烧。几乎每家作坊都有一个或多个小窑,用来烧泥咕咕。烧成陶质的泥咕咕,不怕水泡,不易破碎,更利于搬运携带和保存。着色上彩。彩绘的笔,都是自己用狗毛制成,笔锋尖,弹性好,用起来灵活顺手。将晾干或烧好的泥咕咕用黑色或棕色颜料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黄、大蓝等颜色的各种花纹。黑色做底色,能让其他颜色鲜艳亮丽,这是民间艺人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规律。以前都用锅底灰掺点松香做底色,松香能让颜色起明发亮;白色用白土,红绿等先是自己采集植物制作。现在都用广告色描绘,用清漆罩面。
执着玩泥的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浚县泥咕咕的产生和存在不是个例,但能够跨越数千年的历史岁月,没有被历史湮没,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且已逾地域之疆界、民间工艺之范畴,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之灵物,中国农村一典型物象,乡土中国之鲜明文化符号,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浚县泥咕咕能够延续数千年,首先是她根植于浚县这块文化的沃土,更重要的是世世代代的浚县民间艺人薪火相传,长期不懈的执着追求。这些艺人在过去被人们称作捏咕咕的人,他们执着在很大因素上是养家糊口。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泥咕咕越来越被国内外人士青睐,泥咕咕艺人已经从泥巴匠变成了民间艺术家,不仅登上国家大学院校讲台,还多次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浚县从事捏制泥咕咕的艺人有数百人,比较知名的有数十人,根据创作风格和创作题材的不同,形成三大流派: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
王学锋生于1955年,现在在村里成立了蓝田泥塑研究院,建有作坊,与两个儿子一起从事泥咕咕创作和生产,作坊雇用工人10多名。其作品以咕咕鸟为主,以小件组合群像见长,咕咕鸟有有小咕咕(小燕)、大咕咕(斑鸠)等以及咕咕鸟组合;马有单个马和小马组合、猴骑马;狮子有活头狮子、滚球狮子;猴子有单猴、群猴、百猴山;另外还有十二生肖系列。王学锋的作品保留了浚县泥咕咕的传统精髓,继承了父亲王蓝田的传统风格,同时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其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细腻,色彩艳丽,形神并茂,并于细腻流畅中表现出一种新的美学品格。王学锋在继承造型夸张、形态传神、描画细腻等传统技法的同时,形成了自己艺术风格。首先,捏坯比传统的更光滑、更平整;其次,敷彩更细更美,更显清爽和秀丽;第三,兼容并蓄,取众家所长,作品融入了其他流派的艺术手法。他在泥坯晾干之后,增加了烧制过程,再喷墨、彩绘,经烧制过的泥咕咕更加坚固,便于长途运输,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收藏价值。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民间工艺美术展中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洛阳龙门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帆船委员会等永久收藏。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级会展中获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6月,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咕咕传承人。
张希和生于1942年,其以捏泥猴出名,故名为“泥猴张”,现在建有泥猴张工作室,创办有《泥猴张研究》刊物,与儿子张福彬共同进行泥猴创作。作品有杂技泥猴、顶缸泥猴、说唱猴、观月猴、舞蹈猴、抽烟猴、醉酒猴等等,造型奇特、虚构合理、变形得当、引人发笑。张希和的泥猴土而蕴至美,俗而透灵秀,似俗而雅,近粗而精,自然中又透露着不凡的雄魂。他的泥猴,形态各异、滑稽可笑、妙趣横生,风格豪放、热烈而极具亲和力,世俗化色彩浓郁,这正是浚县泥咕咕传统特色。1995年9月,张希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先后到美国、新加坡、缅甸等过讲学并进行文化交流。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多家单位收藏。2001年泥塑《千猴阵》获上海大世界世界吉尼斯之最。泥塑《百猴》获中国第四届工艺品旅游品收藏品博览会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9年,他的泥猴作品被编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美术课本第二册,与毕加索、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一起,摆在了中学生面前。出版专著《泥猴张捏动物技法》、《泥猴张教我捏泥猴》等。河南电视台、《人民画报》等数十家媒体多次报道或刊登他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乡约”还专门为他做过一期节目。
宋学海生于196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河南省文联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泥咕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与人共同成立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浚县民俗博物馆泥咕咕展室,有生产作坊,专门从事泥咕咕创作和生产。他以捏泥人为主,还捏泥马、十二生肖等,被人称为“泥人宋”。宋学海拓展了浚县泥咕咕的作品内容,在传统的人物、动物、飞禽三大内容的基础上,他的拟人化十二生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的乡土人物,使浚县泥咕咕品种更多、内容更丰富。他和同仁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恢复了浚县泥咕咕传统陶艺烧制技艺。他创新了彩绘工艺。着色既保留了传统泥咕咕施彩的古拙自然,又大胆的融入了众色彩绘,最后施清漆护色增光。特别是他的鸡、猴、十二生肖造型施彩吸取卡通漫画艺术表现形式,全然是童话式的构思,色彩浓重、饱满、艳丽。其作品既保留了浚县泥咕咕传统的艺术风格,又呈现出现代审美理念,作品古拙凝重,又奔放活泼,朴实传神,又有夸张张扬。他将动物头像和人的形体结合,创作了人身、兽头的十二生肖泥咕咕,根据着装分文武两大类型,气质各异,活灵活现。
三个流派各有特色,但同源同根,都是浚县泥咕咕的执着传承者。目前,浚县泥咕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更令人可喜的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张福斌、宋庆春、宋楷战、刘红亮、李连顺、王红瑞、宋小龙、李卫雪等一大批泥咕咕能工巧匠和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已经成为浚县泥咕咕一支强大的传承继承生力军。
泥咕咕的涅槃
浚县泥咕咕历经千百年的延续发展,间有发展也有停滞,有低谷更有高峰,逐步由早期的稚嫩发展到今天的成熟。
浚县泥咕咕的主要产地是黎阳镇杨玘屯村。过去,村里几乎家家从事泥咕咕制作。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取消,泥咕咕也被禁止捏制。20世纪八十年代初,浚县泥咕咕走出低谷,开始焕发新的青春。当时,杨玘屯全村共有750户人家,捏泥玩具的就有600多户。但是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泥咕咕当时其他新型玩具的冲击,加上市场价格太低,有一些艺人选择了放弃,开始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低迷期。
2000年前后,国家加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投入。浚县泥咕咕作为一项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不再仅仅是普通的泥玩具,逐步变成现代家庭生活中的艺术品,且已经成为浚县乃至河南旅游工艺品风靡全国,扬名世界。2011年河南文交市场,浚县泥咕咕以其手工工艺和文化价值挑战紫砂壶,蓝田泥塑以200个份额共83件作品被河南省文交所拍卖3000万元。浚县泥咕咕实现了从泥巴蛋到艺术珍品的涅槃。
进入新世纪,浚县泥咕咕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现在,杨玘屯村共有2000多人专门从事泥塑产业,已形成泥塑专业户50户,泥塑作坊15个,建泥塑烧制窑50座,年生产泥塑作品80余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近年来,浚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依托泥咕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品牌优势,引导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集民间艺术的制作、展示、销售、旅游等为一体浚县泥塑原生态文化村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泥塑博物馆、泥塑艺术培训学校、生产作坊、生态园区等,总投资147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发展泥塑作坊200个,发展泥塑经纪人50人,发展外地泥塑销售网点60个,带动就业5000人,年产值可达1700万元,实现利税350万元;可以提高泥塑产品档次和艺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规范市场管理秩序,实现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生产。
在看到浚县泥咕咕发展形势喜人的情况下,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因素正在对泥咕咕形成危害,或者说破坏。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利益的驱使,浚县一些泥咕咕艺人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手工制作工序在逐渐减少,模具制作分量越来越大,这将不利于浚县泥咕咕的传统工艺和原生态传承和保护。如果有一天浚县泥咕咕没有了手工捏制的程序,那么她将失去她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