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行记:(2)访易武古镇
从勐仑到易武古镇路经勐醒,路两旁散满了厚厚的大年三十晚上留下的红色爆竹纸屑,在无声地告诉路人这里正在过年。往左边的那条岔道上去,翻两道山梁,过两条小河,易武就在那高山顶上。也许是过年的缘故,一路上都很少遇到过往的车辆。在清晨的轻烟雾岚中,远山如黛,若隐若现,妙曼轻纱,如梦如画。路边高大的攀枝花开得正红,橡胶林地的尽头是打理得整整齐齐的台地茶,正在欣赏茶叶地时,其实也不知不觉中来到易武镇上。
http://s7/middle/5c5ce4fbha18bc05a6816&690
(淳朴散淡的易武古镇)
初到易武肯定让人失望透顶,直观的感觉是这个古镇早已名不副实。除了新建的政府大楼在镇上比较醒目之外,其他的建筑跟昆明正在改造的城中村没有什么两样。小镇不大,沿着热闹的锣鼓声,来到刚刚修好的文化站门前,这里正在上演春节期间花灯、舞龙、唱戏等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台上台下都很热闹,穿着各式各样绚丽的民族节日服装,俨然让人感觉步入一个民族文化大观园,这在边地易武是一道令人欣慰的风景线。
http://s2/middle/5c5ce4fbha18bc8f95101&690
(古镇人家)
在古镇上寻找古镇,确实是一件令人费神的事。按照陈工同学的科学判断,围绕着政府大楼寻来找去,没有见到任何古建筑,只有一幢崭新的仿古建筑,在计生办围墙外面有一株古老的野樱花开得十分耀眼。在老电影院门口问几个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说古镇还在东边的山顶上。放眼望去,看不见什么老房子,只有几棵巨大的古榕树寂寞地站在山顶。
http://s10/middle/5c5ce4fbha18bcf33c939&690 (新建的文化站前春节期间正在上演的群众文娱活动)
把车停在街边,沿着老电影院旁边的老街上去,周围还见得着几幢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好些老房子都已经人去楼空,再过几年可能都荡然无存了。偶尔几户还冒着炊烟,也是猛犬守门,宅院深深,难见人影。位于山梁上易武小学就是原来易武古镇的中心点,古镇沿着山梁两侧呈马鞍形分布。街道顺坡而建,用青石板铺成台阶,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古建筑虽然已经不多,但基本上还可以看得出古镇的轮廓神韵和往日的显赫繁华。保存相对完整是以前县衙门大院,现在成为普通百姓之家,历史在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的突变。在小学院内现在搞了个普洱茶博物馆,听说还有一块清代茶案碑,这次来却没有见到,在老屋内“瑞贡天朝”的道光皇帝御赐牌匾,好象现在也是复制上去的仿制品。
http://s4/middle/5c5ce4fbha18bdf319e33&690
(街边耀眼的樱花)
以前喝茶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不会刻意地去在意茶的好坏。后来偶然的缘分,在昆明遇到正在极力宣传六大古茶山普洱茶文化的王明京先生,才了解到普洱茶文化的高贵典雅,后来经常跟着这些人附庸风雅,现在感觉自己也象成了专家一样,其实俺什么都不知道。当年在“马帮贡茶万里行”的宣传活动中,也通过王明京先生等人的极力斡旋,计划从普洱赴京的马帮队伍,后来改从易武古镇出发,现在小学上去那片大榕树林里还树有这个活动的纪念碑。
http://s6/middle/5c5ce4fbha18be4e75735&690
(马帮贡茶万里行纪念碑)
历代中原王朝苦心经营易武这片蛮荒边地,其实就是为茶而来。历史上号称“公家大园”
的“六大古茶山”,源源不断地把优质的普洱茶用马帮运到北京,运上青藏高原直达印度,运到泰国遍及东南亚。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大批内地客商落籍易武边地,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巩固。现在人口不到两千的倚邦村街,在清末茶叶鼎盛时期人口曾达到8万之众,易武古城也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热闹非凡。在城边的白云洞中,有清代张汝恭、黎肇元、许台身和民国在易武任镇越县县长赵思治的摩崖题刻,“勒马易武岭上望,群山低首拜英雄”,这些题刻不论是否属于名诗佳句,都是前人筚路蓝缕,开疆拓土中给后人留下的难得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http://s4/middle/5c5ce4fbha18bead9be63&690
(残存的古街)
http://s16/middle/5c5ce4fbha18bf1911faf&690
(清代白云洞题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