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北京的那一天,就让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北漂,我同很多人一样为生活的茫然得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如今的北京房子,车子遍地开花,拆迁后的楼房犹如雨后春笋,随着北京建设脚步的加快,北京这座国都之城似乎越来越散发出自己特有的魅力,也正是这样,更是吸引了很多各个层次的各行各样的人,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来到这座充满朝气的都市里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空。
然而,看到每天北京地上堵车,地下拥挤,看病排队,吃饭排队,坐车排队,走到哪里都是人,每天的上班高峰,地铁里好像热闹的集贸市场,也好像十一的天安门广场,我不经意叹然人满为患,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所居何处?
近日,我穿梭在昌平史各庄的条条巷子,面对这座看似不大的地方,却拥有了近20多万的人口,我哗然感叹那小小的村子的魅力所在,悍然于村民个个都是5,6层的小洋楼,更惊讶着这里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多数仅仅可以容一个人通行。这就是北京的郊区,这就是这所城市带给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魅力之所在。
8月3日,唐家岭启动回迁房选房程序,已腾退交还房屋的35户村民参与了首日选房,125套回迁房有了主人。目前,距第一个腾退奖励期结束还有14天,西北旺镇政府称,唐家岭村有近400个院落已签署腾退协议,占全部腾退改造院落的半数。
此前,因腾退补偿方案在村民中引起争议,拆迁腾退一波三折。拆迁改造启动前,唐家岭聚集了5万名以上外来人口,包括1.7万名大学毕业生。被称蚁族集聚地。
史各庄成了新的“唐家岭”
唐家岭蚁族外迁,史各庄部分村民加盖楼房招徕租客。
餐馆、超市的门上贴着“开业大吉”的红纸,他们刚刚从海淀唐家岭、八家等周边被拆迁的村子搬过来。
史各庄村,八达岭高速公路旁的一个村子,与拆迁前的唐家岭似曾相识。夏日的中午,不少人家的房间也点着灯,3到8层不等的高楼簇拥在一起,阳光从头顶泄下来的,落到地上只剩下窄窄一道光影。高楼外都张贴着出租屋的告示,屋外的走廊栏杆上晾着衣服,铁制楼梯悬在楼房一侧,走上去晃晃悠悠。
楼房盖一半即挂出租告示,临街的超市和蔬菜店内,不时传出河南话、山东话,蔬果店老板夏琳(化名)说,今年年初,附近村庄整体拆迁的消息不断传来,包括唐家岭、八家村、朱辛庄,很多年轻人来村里看房,报纸说唐家岭租房的人有5万多。
很多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回来盖房,村子失去了宁静,大规模建房行动让这里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平房推倒重新建楼房,2层楼房继续往上加盖,“下雨就满脚泥,刮风就满嘴灰”。
为了阻止村民私盖违法建筑,史各庄村临高速的路口都加装了限高杆,还安设了值班岗亭,不允许无证车辆拉沙石等建筑材料进出。
但这并不能阻止张新华(化名)的建房热情,他说,村民一般都晚上偷偷拉料。房子刚盖了一半,他就挂出了出租告示,一层打算做门面,想租的可以先来商量建筑格局。
张家临街,步行到八达岭高速的公交站只需要5分钟。今年年初,他扒掉了自家的农家院,开始盖楼,因为面积大,他打算建前后两栋楼,前面两层楼用于门面和自住,后面三层做公寓出租。
张新华估算,盖楼得花100多万元,都是借的。尽管“欠了一屁股的债”,但他最后悔的还是房盖晚了,早3年现在都回本了,他说,这次要不是在城里工作的大儿子“强烈要求”,他还没有想法。
房屋预计今年10月就能竣工,由于地理位置好,村里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打探他家的租金,加上周边拆迁过来的,不愁租。
新租客涌入 老蚁族恐慌
相反,租住在这里的老“蚁族”对此不以为然。
23岁的销售业务员杜广生住着20多平米的小屋,月租550元,杜广生知道“从一个村子被赶到了另外一个村子”的滋味。大四实习时,杜广生在八达岭高速东侧的朱辛庄村租了间房,去年村庄腾退改造,村民集体上了楼。房租从300元涨到了1500元,杜广生搬到了史各庄。
看着窗外膨胀的村庄,杜广生感到恐慌,更多的租户,意味着公共资源更少了,以后八达岭高速边上,也得出现数百人等公交的场面了。
其实,现在高峰时段去城铁13号线的公交已经很挤了。杜广生说,他每天倒地铁去四惠上班,为躲避高峰,6点半就出门,到地铁站再打个盹。
涌入的租客们让他担心村里的菜会涨价,去年一碗6块钱的土豆牛肉盖饭,今年已经涨到了10块。他还担忧,村里人多了治安就不好了,而吸引媒体关注最终可能也会换来个拆的结果。
像唐家岭,史各庄这样的“蚁族”村在北京还有多少个,似乎没有人真正统计过,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阵容,又有多少人 想过北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史各庄的夜
今天,我站在史各庄的一条貌似最大的街道(只能容纳一辆小型客车穿行)的路口上,天很蓝,北京的秋风没有温暖可亲抚摸着我们的两颊,而是夹着这条土路上的灰尘和沙石打着我的脸,满嘴的土,满身的灰尘,我的衣服和鞋子早已面目全非。下午四点左右,路两边已经陆陆续续摆上了小吃,有烧烤,麻辣烫等等。我亲眼目睹了一对中年夫妇准备营业的全过程,一家四口,中年夫妇和一个15、6岁的男孩(长得很帅的小伙),还有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男孩,坐在一辆特别破旧和沾满污渍的小童车上面,小男孩满身的土,小脸已经脏得只能看到两只黑黝黝的大眼睛眨巴着。夫妇俩走到自己的摊位前,看到架子车上已经穿好的食物,我已经知道他们是买麻辣烫的,那个几十岁的男孩和他的爸爸掀起摊位上的塑料布,整理着里面的垃圾,随后妇女将小男孩从童车上抱下来,放在了旁边正在搞建筑的一块沙子上,用双手挖开一个小窝窝,让孩子坐到里面,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哈密瓜塞到了小男孩的手里,小东西兴奋地双手抱着哈密瓜啃起来。
这时,中年男子开始从一个沾满污垢的塑料桶里倒出来一盆水,从地上的一个个小角里很迅速的拽出来一块已经破碎不堪的布,在盆子里涮了几下就开始拾掇起了案板和餐具。那个大男孩则提着另一个同样已经脏的看不清颜色的桶去了对面一个餐馆里去接晚上营业要用的水了。妇女开始从冰箱里拿出一块豆腐和一块血豆腐垫在一块塑料布上切了起来,刀工很是娴熟,竖几下,横几下,又拿了几根竹签,按着豆腐,拿起来的时候已经很完整的穿在了竹签上面。
男子用一盆水将台面和餐具收拾好,开始给蜂窝煤炉子里生了火,放上了一口铁锅,倒上了油(是金龙鱼谷物油)足足有2.5L。这是我已经似乎再也招架不住旁边一个垃圾堆里的苍蝇了,我躲到了一个超市里,买了一瓶水,在等我出来的时候,那个架子车上面的串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爬满了苍蝇,柜面也收拾得差不多了,男孩走了过来,对着我笑了笑,我也冲他笑了笑,开始搬起车子上的串,苍蝇受到了外来的惊扰,呜呜啦啦的飞了起来,场景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此时,我回头望望在沙子堆里的小男孩,幸福得已经在那个小窝窝里酣睡了。
周围的一切都似乎和我的装束格格不入,太阳快下山了,热闹的庄子开始了真正的它自己的夜生活,路上的行人人来人往,边上的麻辣烫,烧烤已经人头簇拥,热闹非凡,我却丝毫没有一点点胃口。也从来没有体验过一把,我想这一生都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了?但是我却感动于着一家子的幸福和谐。
北京,让我快乐让我忧,北京,让我忧愁让我欢喜,北京,让我们一起去珍惜它,爱护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不要忘记北京还有这么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