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王建《精卫词》译诗商榷(2018全国卷三)

(2018-10-28 21:21:25)
分类: 心得论文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意:网上试卷第五句首字多作“品”,“品”字应为“口”之误)

该诗最后二句是理解全诗关键,按照高考题目的官方答案,有两种翻译均可得分。

一是:“只要大海还没有填平,我精卫都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息;但愿我死后还有子子孙孙,生生不惜,填海不止,继承我移山填海的遗志。”

这是精卫奋斗不惜的精神自我抒发。

二是:“只要大海还没有填平,愿牺牲自己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这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网上署名“东泉”的网友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192982,把末两句翻译为:

 “只要凶狠噬人的大海一天没有填平啊,我精卫一天也不会停歇!宁愿我一人身死赴难啊,百姓子民不再葬身鱼腹!”

  对于以上三种理解,我们认为第一种更符合原诗的逻辑。

理解该诗,先留意首句“谁教尔”三字,这是作者以与精卫对话的方式引出下文,全诗前面八句,皆是极力描写精卫为填海而不辞辛劳。最后二句,是精卫对首句的回答,还是作者的表态?第一种理解,就是将末句看作精卫的回答,理解为精卫的表态,矢志不渝要填海,就算死了,也寄望子孙,完成心愿。

若是第二种,则要理解为作者受精卫的精神感动,未等回答就主动表态,要代替精卫牺牲。这里的问题是精卫填海本来目的是复仇,或可看作是为民除害等远大志向,作者被它的精神所动,这本属常理,但代它填海,甚至说以生命为代价,这就有感动过头,自我拔高之嫌。

    至于第三种,也是理解为精卫的回答,强调他填海的原因是为了子孙们免遭大海吞噬的危险。动机上并无不可,但翻译上与原文有出入,原文的“子”可以理解为“子孙”,也可理解为“你”,但理解为“百姓子民”则比较费解,不知有何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