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能力梯度落实语文要素
(2020-02-22 15:58:53)
“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计划(PIRLS)”提出了阅读素养的具体指标,我们欣喜的发现,三年级统编教科书在发展学生阅读力方面,同样给予了极大关注。通过双线组元,明示出单元语文要素,要素之间呈梯度螺旋上升,持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力;提取信息、理解课文的能力;发展复述能力;培养预测、推断能力等。笔者认真梳理教科书,谈一些粗浅的思考与建议。
一、 纵向梳理,明晰“能力发展”梯度
一直认同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不是在“堆沙”,而是在帮助学生“织网”!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在继续训练朗读、默读的基础上,阅读部分有几条比较清晰的能力发展脉络:
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力”
关于“理解和感受力”的语文要素三年级上下册共安排3次,具体要求分布在三上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上七单元“感受生动优美的语言,并积累下来”,三下一单元“边读边想,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首先,进入三年级从第一单元开始,已经开启了培养“语言感受力”的旅程。 如《花的学校》课后:读文的时候,你注意到这些词语了吗?
到了第七单元,学生关注新鲜感的词句已经实践了近一个学期,教科书通过“交流平台”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帮助总结方法,一是提示摘抄方法:可以归类摘抄,对习作大有裨益!二是,鼓励背诵积累,引导“作批注”(比传统的“批注训练”要早,传递一个信号——语感培养越早越好!)三是提示积累时标明出处,有据可查,提高信息素养。及时总结方法有助于提升积累质量。因为积累不是死记硬背,也不是抄抄写写再束之高阁,而是鼓励学生分类积累,促进学用。
到了三下第一单元,对品读积累的指导更为具体,提示了品析的角度和方法,如启发学生抓住“有表现力的精当的动词”去品析,还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揣摩玩味!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力”,从有“积累意识“,到”掌握积累方法”,再到”细致学习品读方法”,指导越来越细,品读、积累的品质在渐进提升。
2.发展“提取信息、理解课文的能力”
关于发展“提取信息、理解课文的能力”,三年级上下册共安排3次。
具体看分布,三上六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安排的课文有《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课文具有总分式篇章布局和构段特点,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确立训练重点为:了解中心句的作用、位置,学习准确捕捉中心句,学习利用中心句把握主要内容。
到了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教科书用课后关键问题导向对课文的理解。如《掌声》主问题“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抓变化探原因,把握课文主旨。《灰雀》“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内心在想什么?”通过追问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从读懂内容到把握主旨,要求又有提升。
到了三下四单元“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能力要求又有发展。文中不会总明示中心句,需要独立提取、整合、概括,难度明显加大!由此我们梳理发现,“提取信息、理解课文”的能力梯度
3.发展“复述能力”
笔者曾看到一份关于“复述”的对比研究: 两组实验对象拿到同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
一组用30分钟读完,可以文本细读,在一些感兴趣的地方停留思考;二组用15分钟读完,再用15分钟完成复述。30分钟后,两组同时完成同一套阅读测试题。结果发现,虽然二组的阅读时间少了一半,无法细嚼慢咽,但测试成绩明显高于一组。实验证明“复述”有自我监控的功能!因为复述时你在检查,自己记住了吗?理解了吗?
统编教科书编排的亮点之一是通过“阅读”“表达”系列构建训练体系。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关照尤为重视,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二年级重点学习讲故事,初步掌握抓关键词、段意讲述的方法;升至三年级,选文长度、难度明显增加,对复述的要求逐步提高。以三上为例,第8课《去年的树》课后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和他们交流你的感受”不仅讲述,还要交流感受,明显高于二年级要求。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先画出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讲故事”要求先理情节再讲故事,提示学生讲述要有序完整。第25课《掌声》“如果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他会怎么讲?”这是转换人称讲述,已经属于“创造性复述”。这个训练的价值在于,一则提示了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设身处地”,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假如我是英子,我当时的心情是……听到掌声我的感受是……);二则发展学生语言,讲述必须重新组织语言;三则用讲故事的语文活动推进阅读,改变了分析课文的套路。
纵向梳理三年级复述梯度:由按顺序复述原文并交流感受,到学习设身处地思考,转换人称改编,再到三年级下册“续编创编故事”,能力渐进提高。以下笔者纵向梳理了各年段“复述能力”发展序列,供参考。
二年级:讲故事 |
三年级:详细复述 |
四年级:简要复述 |
五六年级:创造性复述 |
借助图片; 关键词; 故事主干; 思维导图; 连环画; …… |
把握顺序; 讲清事件来龙去脉; 讲清人物的表现; 学习换人称讲述; 尝试改编 …… |
提炼小标题; 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根据故事列车讲述; 分清详略; 讲清关键细节; …… |
转换人称; 展开联想; 加入情节; 加入议论;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 |
4.培养“预测、推断能力”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预测 |
提问 |
阅读与速度 |
有目的地阅读(自我监控) |
部编教科书亮点之二是,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独立的“策略单元”,凸显对中高年级学生主动阅读建构与自我兼控的重视。以下是三到六年级阅读策略序列,虽然只设置了四个策略单元,但这些策略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需要一以贯之地落实。
我们以三上独立的“预测”单元为例,其编排脉络为:单元起始课《永远到不了的老屋》指导“预测策略”;后边再阅读两篇没有结尾的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实践“预测策略”;再通过交流平台梳理总结。通过整组课文层层递进学习“预测”。教科书依托一篇篇课文指导学生明晰: 预测要有线索 线索在哪呢?——题目、插图、内容。预测要有依据,不能凭空臆想。可以依据原有的生活经验;课文留下的线索;两相结合,做出预测。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不一样,这很正常,预测的过程最重要。鼓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再进行修正 。在阅读实践中感到预测真的有用,可以帮我们理解内容,要让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成为常态,成为习惯。最终使学生爱上阅读。
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曾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阅读就是不断预测——验证的过程。尤其是阅读侦探类小说,如阅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你发现凡是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过交集的人,命运总是很不幸,你就在猜测——这个人一定有问题。直到小说结尾揭秘,验证了你的猜测。你的猜测是从哪儿来的?——小说中的线索、你的阅历、生活经验。这些吸引你把故事一气呵成读下去。这就是运用“预测策略”阅读。
关于预测,最真实的状态是面对陌生的文本!建议选择陌生文本预测:
引发认知冲突的文章题目,如《余秋雨在德国租房被拒》《向一棵树道歉》......与已有经验相关的故事,如反复结构的童话,类似《永远倒不了的老屋》......
二、注重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培养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
统编教科书语文要素明晰了,我们最大的担心是教师直奔要素!例如三上册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什么明确了,疏通文意之后,教师抛出问题,“哪些词句你喜欢”划下来交流?不同的学生关注点不同。课堂就会呈现出你一句、我一句的散点交流!建议精读引路,把体会过程拉长,引导学生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本课优美的语言很多。聚焦哪段呢?“上课的场景”写得很有特点。如果分层这段话分两层:上课安静;下课热闹!课文是怎么写安静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静写静”,不直接写“安静”,而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景物)突出“安静”。连小鸟、蝴蝶,甚至好动的猴子也安静下来,那该多静啊!二是“以闹衬静”:上课那么安静,下课呢,热闹起来了,招引许多小动物来看热闹。第二点“以闹衬静”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可忽略。教学时建议分四步引导:
第一步,划出描写“安静”的语句,学生交流。首先要“聚焦描写”,而非散点交流!
第二步,3次比较,揣摩“好在哪里”。品词品句,不仅要画出关键词句,还要体会好在哪里,是怎么表现“安静”的?
第一次比较:和我们日常写“安静”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写安静都是直接写,如教室里安静极了,一点声音都没有。 课文是借着周围的环境来写,借着小动物的异常表现来写。本来小鸟、猴子是很活泼好动的,但是连他们都安静下来了,校园里多静啊!
第二次比较:看细部,去掉联想部分“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虽然意思一样,但不加这一句,小动物被吸引,专注的样子就没有了。这是在体会加上联想的表达效果。
第三次比较:也有联想,但只写小鸟、蝴蝶这句,把写猴子的语句去掉行吗?
不行的,同学们的朗读声不仅吸引了校园里的伙伴,还把山林里的猴子也吸引来了。 这是用多个例子来写,更具体了!
第三步,自读“热闹”,品读实践。刚读了“安静”,自己再读读写“热闹”这句,怎么写出热闹的?用意仍然有二:一是巩固这个表达特点——借周边环境来写“热闹”;
二是学生在实践中练习,比较揣摩,巩固品读的方法。
第四步,情境练习,迁移表达。看课后
练习: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一个场景说一说。这个练习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校生活交流,更是语言学用的极好资源。例如写“同学们在大树下讨论”,如果不直接写讨论热烈,我们试着借周边的景物来表现行不行呢?麻雀怎样,竖起耳朵细听;老树呢,微微晃动枝干,表示赞同……可以启发学生想开去。
这一课精读指导,重点落实“品词析句的方法”,到了后边的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前一课的经验,练习用删换比较法去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重视“段落教学”,打好阅读根基
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每个年段的阅读重点各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更关注篇章。三年级是中年级的起始:段的训练尤为重要。
1.精选哪些语段展开教学?
一是构段有特点的,如总分、因果、顺承关系,过渡段等。
二是含义深刻的语段,一般指揭示道理的、难理解的段落。
三是表达有特点的,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语段,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的语段。以三上第2课《花的学校》(泰戈尔的名篇)为例。学生初读只觉得很美,课文线索是拎不清的。这篇课文先描写景物(下雨了,花开了),接着写由此产生联想(花儿放假了);然后再描写景物(他们穿了各色的衣服冲出来),接着又展开联想(她们是急着去找天上的妈妈)。结构是“描写——联想——再描写——再产生联想”。怎么理这条线呢?可以先划出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第自然段都是在描写“花的绽放”,那其他语段呢,朗读后发现,这是作者看到花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然后再分别聚焦怎么写“花开的”? 怎么写“联想和感受的”?朗读想象,体会表达的特点。
2.读写联动,学以致用
语段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读懂、会写。笔者梳理了三上教科书课后的仿说、练笔、选做活动,共8次,再加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7次(共15次),练笔密度明显增加,能够保证精读一课一练笔,多写多练提高练笔质量。
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们在学校里做什么? 2课.《花的学校》: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照样子仿写。 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6课.《秋天的雨》: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提供了4幅海底、海面的图景,选择一幅一段话。 19课.《海滨小城》:抄写写得好的句子。 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写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 21课.《大自然的声音》: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写几句话,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
纵向梳理便于发现规律,统整后我们发现,三上课后练笔主要三种形式:一是抄写优美词句;二是句群仿写;三是段式结构、内容的仿写。“词句段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由二年级“句群练习”向三年级“写一段话”过渡,三上侧重词语积累,句子仿写,句群练习,围绕总句写段,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等。以上是教科书提供的角度,我们可以用好样例开发更多角度:
仿语言:仿写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对话、转述等。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灰雀》等课文对话较多,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位置的变化,练习写一段对话,主题是“商量给李晓明过生日”。创意来源于三上第四单元习作“续写故事——学讨论怎么为李晓明过生日”实现学以致用。
仿结构:仿写总分段,如《翠鸟》“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怎么鲜艳?按顺序展开描写;《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从哪看出是“鸟的天下”,用上“有的……有的……”仿写并列段;《赵州桥》学习过渡段,可出示一个典型的过渡句,推测出上下两段内容,再练习给连续两段话填补过渡句进行训练。
仿顺序:如仿《花钟》不同时间花的开放,写不同时段“花猫的眼睛”;仿《颐和园》移步换景,提供路线图写“我们的校园”。
仿写法:化用课文的语言,如仿《燕子》“三点成像”,写小动物或物品的外形;
仿《去年的树》行文结构,写《去年的鸟》等。
3.“段落”教学清单列举。三年级着重进行四项训练:
第一,学习抓中心句、过渡句等概括段意。
第二,对复杂的段落,学习在段中分层;读懂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第三,由读懂“自然段”过渡到“意义段”,初步学习分部分概括(结构简单的课文,如《小兴安岭》四季顺序;《蜜蜂》实验的过程等)
第四,品读词句,言意兼得。通过聚焦关键词句,删换比较、想象画面、朗读体会,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生动、写具体的,或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第五,迁移运用,语段仿写。学习了课文的段式结构、语言范式,最终要落实到“运用”。指向“语用”,就是守住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在二年级练好句群的基础上,三年级侧重练好并列、总分、顺承段式,继续句群练习,初步把握“提示语”在对话中的位置变化。
四、打通课内外壁垒
统编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一体化结构,怎么落实呢?“单篇为例,群文补充,整本书推进”!
1. 践行“1+X”,夯实语文要素
单篇只是例子,我们的教学不能囿于这个例子,完全可以拓出课外,用“1+X”的思路举三反一,夯实对“语文要素”的训练。三年级统编教科书拓展课外的意识很强,“阅读链接”栏目一方面与课文形成互文补充阅读,另一方面拓到课外去读其他作品。如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阅读链接选自汪曾祺的《自报家门》,与课文主题一致。内容是我上学经过一条大街所看到的景象,教学时先与课文比较异同,再联系生活写写自己路上的见闻。第23课《带刺的朋友》推荐阅读原文。这样的作品,教师先找来读读,再推荐给学生,会更有底气。
以第9课《去年的树》为例,新美南吉的语言风格不仅仅是《去年的树》那淡淡的忧伤,还有什么特点呢?蒋军晶老师指导学生拓展阅读《大鹅过生日》《小狐狸买手套》《猴子与武士》3篇课文,体会作者幽默风趣、温情感人,有时候还有点血腥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由课内通向课外,单篇——群文——整本,做的是大语文!建议中高年级第一课时课内精读,达成基础目标(字词、朗读、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围绕“语文要素”进行集中训练,向课外拓展。
《去年的树》除了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还有没有其他拓展阅读的角度?是有的。比如从“人文角度”拓读《红气球和白蝴蝶》,深化“对友情的体会”;从“阅读策略”的角度,学习如何通过归类合并的方法“概括反复结构的课文”,再拓读一篇训练;还可以读写联动,与《小木船》比较,主题都是友情写法有什么不同?练笔仿写。只要有这个意识,就会开发出许多。这个过程,我们盯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关注的是学生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发展。
比较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当把一组相似特点的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就很容易发现规律(本质)。只要拓读多篇,比较就在进行。拿到两篇文本,究竟怎么比较呢?学生开始无从下手,只是凭感觉比较!需要课内指导方法。
三上教科书童话单元提出了“比较阅读”,学了《去年的树》再读《那一定会很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那一定会很好》写的是一粒种子,心怀美好的期盼,由一粒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地板,每一次变化,都在实现梦想。梳理故事脉络之后,怎么学习“比较阅读”?建议如下:
第一步,自主发现比内容。预测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相同 |
不同 |
A.主人公都有“树”; B.都被砍伐;一生在为人类服务; C.与另一位都是“好朋友”; |
A.命运不同:一个与好朋友离别,另一个一直陪伴; B. C. |
第二步,划情节图比结构。情节图直观再现,容易发现两个故事都是递进式、反复结构。学生的提取信息、整合概括能力得到实践。
第三步,聚焦结尾比主题。相似的结尾:语言含蓄,耐人寻味……读读故事结尾,
表达有何特点?作者想要言说什么?
课文 |
结尾 |
主题 |
《去年的树》 |
唱完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
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一路寻找,终于找到,却可能是永别。这一“看”,似有千言,可以感受这份情义深重。 |
《那一定会很好》 |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
心怀美好,乐观向上。 躺在地板上也是那么知足,因为树这一生,一直在追求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路上。 |
第四步,挑战朗读比基调。
课文 |
选段 |
情感 |
《去年的树》 |
最后一段,你打算怀着怎样的心情读? |
深深地怀念,淡淡的忧伤 |
《那一定会很好》 |
自选任意一个片段,你又打算怀着怎样的心情读? |
憧憬未来,愿望不断实现,基调总是充满幸福与甜蜜。 |
如此一步步引导发现,让学生把思维打开,了解到“比较可以有很多角度”。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用好统编教科书需要教师精准解读《课标》,把握学段目标;吃透“要素体系”,找准课文落点;瞻前顾后分层训练,夯实“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