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节俭” 还是“吝啬”?”(晓枫)
(2011-09-29 23:47: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想 |
《临死前的严监生》片段节选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片段着力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手指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文本通过“两根手指”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问设计】
【一问由来】
第一、来源于“两根手指”的小说细节。
文本是怎样描写严监生的呢?先写了严监生的病情:“医生已经不下药”“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可以说严监生此时已经是病若游丝、行将就木了。如此生活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在生命弥留之际,有许多不舍、许多留恋、许多牵挂,实在是人之常情。这“总不得断气”的“总”让读者想到,严监生死之前还有一件念念不忘的事情在牵挂着。但他牵挂的是什么呢?文本结尾赵氏对两根手指的解读,足可见严监生本性。他牵挂的不是亲人,不是亲情,而是两茎不足道之的“灯草”。
接下来作者描写的是家人对“两根手指”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回应。文本借家人多次猜测都未猜中严监生心思的这一侧面描写,和严监生的神态动作一系列又急又气的细节变化,烘托了严监生薄情寡义、吝啬贪财的性格特点。
第二、来源于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
我们成人认识严监生的吝啬是基于丰富的阅历、基于早期对《儒林外史》的阅读,而学生初识严监生,看到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挑掉一茎灯草,一定会产生疑虑,他究竟是“吝啬” 还是“ 节约”呢?如果不了解严监生的家境、平时的为人,生活的态度,学生将这一形象定位在“生活节俭”,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细读文本语段,再链接《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片段描写,他的家境、他的为人处事,一个薄情寡义、贪财吝啬、视金钱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才可能浮出水面,人物特点才能清晰起来。
第三、来源于“两根手指”细节描写的表达秘密。
文本结合严监生当时的实际情况——奄奄一息的状态,采用抓神态和动作细节这一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叶老曾言,“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作者正是采用动作细节的刻画方法,虽寥寥数语,却为读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两根手指”成为一个吝啬鬼的典型形象。引导学生细细体悟,感受这一写法的精妙,才真正揭示了作者表达的秘密。
【一问实施】
一、整体把握,初识严监生
1.检查预习,简述文本大意。
2.自读课文,因文白相间,借助注释朗读理解。
3.链接《儒林外史》节选资料,产生认知冲突。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4.总结过渡,指向课堂“一问”—— 是“节俭”还是“极度吝啬”?。
竖起的“两根手指”,说明严监生是生活节俭还是极度吝啬?请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中体会。
二、研读语句,感受“吝啬”。
1. 从严监生临死前病情看,是生活节俭还是极度吝啬?
①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体会到严监生病情严重,已是病若游丝、病入膏肓了。“总”不得断气更可以感受到病若游丝,却心有牵挂。
②
③
①
神态
动作
②
③链接资料,深化“吝啬”。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使他骨瘦如柴。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人参……”
再谈严监生究竟是生活节俭还是极度吝啬?
3.体会细节表达之妙。
①再次回看严监生回应家人的动作表情,你认为严监生会对家人说什么——推测内心
②作者也许也有许多的想象,为何不全都写出来?
严监生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这是特定角色当时所处的特定情况,如此刻画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③小结:作者结合当时实际情况,采用动作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使我们如见其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塑造人物,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希望同学们也在习作中学习这一写作方法,让自己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
三、选读其他作者笔下的吝啬鬼形象,感受细节刻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