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到深处伤别情——《送元二使安西》磨课历程

(2011-12-27 12:02:28)
标签:

鏉傝皥

 

情到深处伤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磨课历程

 

南宁市仙葫学校  吴鸿丽

  

 广西小学语文应用与研究基地学校在本学期开展了“古诗教学”专题研讨。我校这一参赛任务落在了帅气俊朗的周伟主任身上。 1220,周伟主任在南宁市滨湖小学成功展示并最终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当努力最终换来成功的芳香之时,回顾磨课历程,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动人魅力,当课堂的教学行为上升为理念的高度,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一、选课,“人课合一”的前奏

 上哪一首古诗,是我们一开始的难题。六年级虽说好上,但是却因为学生有过不少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于在教学中渗透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会带来影响。另外,我觉得上哪一篇还得由上课者的自我感觉来决定,只有上课者投入研读,有自我的感觉和认识了,课的味道才会出来。于是我提出了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送别诗让周老师回去好好研读。一周后,他告诉我,决定了——上《送元二使安西》。

 二、立意,研读教材的关键

 想起特级教师戴建荣轰动一时的成名作正是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最突出的是抓住古人作诗吟诗的平长仄短的规律,带着学生“读诗、唱诗、吟诗”,鲜明的教学风格使人印象极为深刻。如何上出这一首诗的新意,上出诗中所蕴含的情味,成了我们备课组冥思苦想的瓶颈突破口。

 1024,第一次试教。古诗教学基本的程序都有,但,“味道出不来”,我这样对周伟说。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一是设置两个难度太大的句式练习,费时,无效,必须舍去;二是没有围绕“诗眼”设置有层次的环节,没有引导学生读“情”、品“情”、悟“情”的过程,所以“情”不够,“味”不浓;三是对于学生来说,“阳关、使、无故人”,仅仅是平面的字眼,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虽说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太理想,但还是发现了几个亮点:一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读此诗抑扬顿挫,悠远沉郁,非常有感觉!二是关于元常、王维“无故人”双向解读,让人眼前一亮!三是“劝酒”的场景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很有挖掘的空间。

课后,我们展开了深入的研讨。首先,立意,是研读教材的关键。我认为,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友情”入手,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使“情”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这样才算一节有味道的古诗课。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要运用一些情境教学的策略,在有层次的教学中使得“字得其神,词得其意,情得其韵”。要大胆舍弃“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的教学模式,上出古诗的“画面感”。还要突出“别情、友情”的情感基调,在指导诵读上下功夫,直至情感喷发,动情诵读止。这是古诗教学从“表象解读”“中层解读”到“深层解读”的应到之境。

 三、磨课,情到深处的奏鸣

 1216,第四次执教。重点打磨几处关键:

 1、“渭城朝雨之美景”

诗的第一、二句写的是渭城早上的美景。“这描写送别的场面有哪些景物?”随着学生回答,板书“雨”“柳”“客舍”。落实“什么样的雨,从哪看出来?”,以此引导学生寻找诗句中对“雨”的相互印证。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空间,“朝雨”“浥轻尘”“柳色新”都进一步渲染了渭城早上的美景。诗中的“柳”、“客舍”“酒”,都化作一个字“情”。这是作者善于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觉,这就是离别之情。

 2、“劝君更饮美酒之悲”

 细细品来,“劝”,应是全诗的“诗魂”了。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为什么一再地请元常喝酒?“劝”字的解读给我们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当平面的诗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像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进入情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歌诗人之所歌。周伟老师把“喝酒”的场面设为三个层次:一是“祝福的酒”。课堂上师生化身为诗中人,举杯酌酌之时,话语自然流露。“元二,祝你一路平安!”“朋友,一路保重身体!”……二是“劝慰、壮行的酒”。“朋友,再喝下这一杯吧,出了阳关你就没有我这样知心的朋友了!”“喝吧,你这一去要得个‘投名’回来,要不然我就不认你这个老朋友了!”……三是“悲苦的酒”。周老师用额尔古纳乐队的一曲《鸿雁》,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场景: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暧。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酒喝干,再斟满,夜不醉不还……苍凉的歌声使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在歌声中体会到了王维送别友人,也许这就是永别的心中苦楚。(歌曲链接)http://www.ttcy.com/...1 hon galuu .mp3

在通过对“酒”的多元解读后,进而劝慰老朋友:请再喝下一杯离别的酒吧,是杯友谊的酒,是杯连心的酒啊!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试想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来自教师层层的引导。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喷涌而出,一泄千里,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福。  

 3、“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情”

 “阳关”外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为什么王维担忧“西出阳关无故人”? 周老师把第三、四句诗借助课件展现阳关外苍凉的景象,看着画面上展现的边疆荒漠,茫茫戈壁,呼啸的风沙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阳关”之境,再配以岑参所写的“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诗句,使大家对阳关外恶劣的环境有了了解,理解了王维对元常西去的担忧和祝福,进而感悟诗人身临其境与朋友别离的凄惨、依恋、难割难舍之情。此时,一曲“阳关三叠”古琴曲悠然响起,眼前的戈壁滩的荒芜,阳关曲的音乐不时拔动着学生的心,友人离别之绪自然荡于心头,于是学生自然而然深情地诵读出“西出阳关—无—故—人”……

 如果只是感伤的留恋,只是一层意思。王维期望友人凯旋而归吗?再次回读课题之后,再想想,什么是“无故人”?这是对“无故人”的双向解读,也许当友人凯旋而归之时,再也见不到我这个老朋友了!学生的精彩发言一语道出了王维百感交集的送别心境,至此,一种经典的、文化的东西伴随着浓浓的“情”将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就是传唱千年的“别情”!伴随着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大大的“情”字,诗的“意象”出来了,课的“味道”出来了!好课,便是这样的魅力!

 四、咀嚼,古诗教学的魅力

“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说,古诗教学有三个层面,一是文字的层面,就是疏通诗意,字字落实;二是文学的层面,指的是深入诗境,感受诗情;三是文化的层面,是一种意象,一种符号,一种精神现象或者成为心理特征的东西。比如他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在不同年代不同诗人笔下传了一千多年的“钟声”就已经幻化为一种独特的寄托愁绪的“文化”的象征。

周伟老师成功的执教,是他个人磨砺成长的付出,也是我们团队对古诗教学深入研磨的成果。对于古诗教学,我们认为,古诗教学根据作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要围绕直指内心的“情”的表达,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教必要,就是教必要的知识点;教疑问,要教的是学生难懂的地方;教背景,知其人其事;教对比,感受写法体会风格;教联系,由一首诗带出一串诗,丰富诗人的形象,丰满教学内容,以达到主题凝聚、资源整合,缀诗串联,拓展积累的作用推波助澜地让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反复咀嚼中,我们更感到一丝遗憾,就是陆云老师听课后提出的一点:“景美”与“别情”的关系。由于时间关系,在这节课中没有展现。如何实现“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

古诗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