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谈《诗经.小雅.采薇》的史学价值

(2008-10-26 13:36:14)
标签:

文化

  穿越诗经的长河,一捧手便是三千年。

在江涛的奔腾呜咽里,总有一种声音固执的揉捏着中原农耕民族的内心。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战争中平凡士卒的一曲殇歌,反复咏唱,沉淀为华夏农耕民族千年来与游牧狼性民族冲突不断的重要佐证。同时它也为后世展开了一幅戍边反击,护卫家园,金戈铁马的壮丽画卷。而当宝剑入鞘,战马卧槽,将军已老时,我们沉静下来在历史的烽烟里回望那些他乡埋骨,离家思乡的征夫时,又该是怎样殇,怎样痛,怎样去反思埋藏在我们骨血里的民族性格缺陷。

细心的人总会发现,千年来成千上万的战事中几乎没有农耕民族主动挑起的时候。战争开始的史料记载似乎都是千篇一律比如《汉书》中记载汉文帝时匈奴大举进犯的情景:“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十万骑,军长安旁以备胡寇。”只有当他们杀掠无度,让人忍无可忍时,中原政权才可能会奋起反击。这个原因归结于多方面,首先由于中原地区地肥物美适合农耕,因而衣食保暖几乎可以满足。而那些草原游牧者则不同了,他们面对的是恶劣的生活环境,残酷的生存法则,没有固定的衣食来源,只能去掠夺,去烧杀,是环境逼迫着他们将铁骑踏入中原的土地。其次是两个民族的内在心里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农耕民族手中惯拿着镰刀,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只要能养家糊口,那一定做一辈子顺民绝不会生事作乱。自下而上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因而扩张欲望不会很强。但是游牧民族则不同了,他们生在马背,从小便会弯弓射箭,一生都拿着宰牲刀,死时肉体也要被狼,鹰之类的猛兽带上腾格里长生天。他们每一个人的骨血里都有丰富的狼性和强烈的英雄意识。强悍民族总喜欢去拧软弱民族的耳朵,所以农耕羊就要长期受到盘踞在头顶伺机觅食的狼群的威胁。从诗中的玁狁西戎,到秦汉的匈奴,南北朝的鲜卑,隋唐的突厥,南北宋时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明时的鞑靼瓦剌。一代代中原帝王百姓从没有敢放松过神经。

但农耕民族也不是一味的只知退守,胆怯无能。在汉唐时期我们是激昂的进取的。华夏民族横扫匈奴,驱逐突厥。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高峰林立,群星灿烂。西汉的名将霍去病就是这个时期开疆拓土的典型代表。他的人生履历让我们望尘莫及,亦让我们神采飞扬。18两出定襄,功冠全军;20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22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他的名字不仅代表着青春,勇武和奇迹,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和激昂的进攻姿态。他的:“犯我强汉者,虽远亦必诛之”,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昭示民族的自信和勃兴。我们农耕民族渐渐淡去的狼性分子在这个时期复苏起来。

可战争终究是残酷的,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中有那样一段让人刻骨铭心:“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终会用很多鲜血做底色,为了不让敌人的弯刀下闪过更多兄弟姐妹的亡魂,戍卫的战士只能别妻离子,忍受着塞外的苦寒和死亡的危胁。时间催老了容颜,催散了故人当年杨柳依依,如今已是雨雪霏霏而他们依旧在凄寒苦绝的塞外为我们默受着历史和文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虽不在经典的国风之列,却因为这声叹息而名留千古。是因为这里面承载了中华千年文明故国的铁与血,烽火和狼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公元494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